胡旺洪
皮影戏,是我国的一种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儿时我几乎每年过春节都看,因此在脑海里留下了许多关于皮影戏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住在青山桥农村老家,每年元宵节前,村上都要请唱皮影戏,那就是本地上了年纪的人的一道精神大餐了。现在想,他们那时对于皮影戏的向往,简直就赛过了今天人们对央视春晚的渴盼,是最为享受的事情。记得我那个已去世多年的老舅爹那时就特别爱看,每次梅家湾上十里下十里唱皮影戏时,他总早早地搬了椅子到场守候,一直到戏散拆台才回,连续几天,天天如此。现在想起他看皮影戏的那种贪婪,还记忆犹新,真可称为“恨不得钻到屏幕里去”。他的儿子,当时四十多岁的汉冬叔也是一个超级的皮影戏迷,每年春节一过,他总要撺掇村里的一批老年戏迷造势,“怂恿”村党总支书记请唱。有时村里没钱出,他们几个甚至联合垫资,不把戏班接来不罢休。
村里唱皮影戏,不仅是老人们如醉如痴的精神美餐,而且也是我们孩子一件天大的乐事。一听说村附近要唱皮影戏了,我们孩子在稻垛间玩得也更加起劲。晚餐一放下碗筷,就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地去了——即使离家甚远,我们往往慌不择路。当然,口袋里往往塞些麻糖、瓜子、花生之类,嘴巴嚼个不停,说笑打闹,别提有多高兴了。听着脚底鞋子踩踏稻草蔸的“唰唰声”,看着迷蒙夜色,我们身体似乎都舒展到无限的大,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由快乐和放松。到目的地了,台前早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甚至有本村人把他们城里的老龄亲戚都接来看了。
听到锣响戏开,那妙趣横生的叙说独白,那诙谐幽默的逗趣调侃,以及那悦耳的渔鼓伴奏,感觉到格外的美妙和舒爽。我们小孩最爱看战争对打的场景了,到屏上飞跃腾打起时,大家都又聚起精神来看。几个回合下来,一方终于抵挡不住,接连败退,忽听得一声惊堂木响,对方陡然反向一击,几下子将坏人制死了,我们就露出释心开怀的笑。
我们那时看皮影戏,往往中途看着看着,就放起鞭炮,锣鼓响起来了,接着见有人手托红漆大木盘,递到台上去,这是在给唱戏的师傅们呈上供奉,我们这里称之“供腰台”。这时我们小孩往往就钻到台子后面去,透过台子的进口看里面,只见上面挂着许多油彩黄亮的皮影子,师傅站在两旁,分工细致明晰有序,难怪他们能唱得这么好。
皮影戏结束,夜往往已经很深了,我们也困了,呵欠不断,就尽兴而返,脑子里还在回味着刚才的一幕幕,有几个兴奋的大人还在哼唱那几句押韵的话:“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在乡下很少看到有流动演出的皮影戏班,真希望这种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能够更加继承发扬光大,能够有更多的传人,使今天的人们也能足足地过一把皮影戏的瘾,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能更加丰富精美一些。(作者系玉潭中心小学老师)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