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影响何叔衡早期思想的四位师友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07-20 10:06:21
时刻新闻
—分享—

何叔衡雕像。

何叔衡故居。

□姜小平

何叔衡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农家子弟,到清末秀才,又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再到共产主义先驱,何叔衡一路走来,十年一个台阶,探索不断,奋斗不止,乐与先进青年为伍,勇立时代潮头,充满着传奇的故事。作为一名旧式文人,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成为共产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骨干,当然是与毛泽东等青年精英不断探索、苦苦求索的结果,但其早期民主意识的形成与此前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姜方谷:播种下了民主意识的第一粒种子

姜方谷是何叔衡读私塾时的老师。据说他是当地的一位举人,年轻时在外当了个小官,后深感官场“从上到下都在谋一己之私利,位高者甘当国贼丧权辱国而不知为罪,位低者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而不知为耻,无一为江山社稷着想。”认为“清国已病,且病在不轻。国之病体,当去腐补新。”便辞官回乡开办了私塾学馆,“要培养可塑之才进入官场涤浊扬清。”他博学多才,又见多识广,且为人耿直,不随流俗,开馆时即废除了千年不变之陈规礼教,与学生平等相处,鼓励学生以家国为重,多读、多思、多问,深得学生敬重。十二岁的何叔衡到姜方谷门下就读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明懂事,勤学善思,深得姜方谷喜欢和看重。虽因生活所迫,他时会停学回家去务农,但工余时仍勤读不辍,家境好转了又回私塾馆复课。姜方谷不仅对他高看一眼,还多费一心,授课之余,常与他私下交谈,要他学古代先贤,凭己所学救国,当传世之英雄。他前后在姜方谷门下就读了8年,这8年里,姜方谷无疑已在他心里种下了第一粒民主的种子,且经言传身教和熏陶浸染,已让这颗种子在他心里破壳发芽。1902年何叔衡中了秀才,县衙派人送来了请他去管理钱粮的任职书,他拒绝去任职,宁愿在乡间教私塾,过着“穷秀才”的生活。他不仅废除师道陈规、提倡教学平等,还对好学上进的贫困学生减除学费,倡导学生贫富都该有平等读书之权利。这些无不说明了民主意识已在他心里萌生了。

李藕苏:开启了维新救国和改良主义思想启蒙

李藕苏是当地私塾小金陀馆的塾师。小金陀馆是宋代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的后裔流落至此创办的,已有几百年历史。岳珂进士出身,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在嘉兴为官时置有居屋,居屋在一个叫金陀坊的地方,其曾在金陀坊设相台书塾,校刊《相台五经》,并撰有《金陀萃编》。其后人流落到沙田创办塾馆时,便以“小金陀馆”命馆名,以示不忘祖上遗风。李藕苏是在1901年受聘到小金陀馆任教的。他才识渊博、思想开明,还从山外带来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故事和维新救国、民主革新的新思想,并把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中国近代民主革新思想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立志报国、追求革新,吸引了不少农家子弟前来就读。已在另一家私塾从教的青年何叔衡得知后,特意去拜访了李藕苏。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何叔衡从李藕苏那里不仅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及其革新思想,可以说眼界大开,深受启发。更为可贵的是,在小金陀馆结识了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几位,与这几位思想活跃的书生经常交流思想、探讨人生。至1906年,他与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还有另两位青年书生何梓林、夏果雅在沙田绢水河上的惠同廊桥举茶为酒,盟誓结为兄弟,要以“匡扶正义、惩恶扬善、改造中国”为共同志向。这次著名的廊桥六结义意义重大。六人中,夏果雅于1918年参与张三元组织的沩山农民起义,1920年英勇牺牲,最早为“匡扶正义、惩恶扬善、改造中国”献出了宝贵生命。何梓林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后担任北伐军前线支队司令,于1922年10月北伐时牺牲。何叔衡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与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骨干,四人在中共党史上有一个特殊称呼,叫“宁乡四髯”。可以说,何叔衡在与李藕苏的交往中,接受了维新救国和改良主义思想启蒙,稳固了早已萌生的民主意识和报国情怀,这为他民主革命意识的形成和最终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文怀亮:深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文怀亮是云山高等小学堂的堂长。云山高等小学堂前身是云山书院,由曾任浙江按察使、陕西巡抚,赫赫有名的湘军将领刘典回乡修建。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后便改为了云山高等小学堂,由文怀亮任堂长。文怀亮是同盟会会员,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思想先进,为人谦和。为增强学堂师资力量,1909年聘请何叔衡到学堂任教。在教学之余,向何叔衡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介绍“康(有为)梁(启超)之改良主义不可以救中国,须以武力革命方式推翻皇帝方可建立共和之民国。”他还向何叔衡介绍了同盟会成立以来发动的“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等斗争情况,何叔衡听后为之震撼。在文怀亮影响下,何叔衡已对三民主义及同盟会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了初步了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念已深入内心,并开始追求新思想、新文化,进一步实践民主教学理念,尝试探索社会变革之路。在学堂里,他带头剪掉辫子,取消尊孔祭孔,建议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还积极推动学校革新教育方式,主张推行教学平等,并建议降低学费标准,确保能有更多学生上得起学堂,甚至还鼓励女子上学,建议学校招收女生,倡导男女均应平等接受教育。应该说,在云山学堂这段时间,何叔衡已经确立了基本的民主革命意识,也通过实践推动了云山学堂的民主改革,为后来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在云山学校开展新文化运动,鼓励学生追求民主与科学做了有效铺垫。

何梓林:强化了反帝反封建意识和民主革命意识

何梓林即何南熏,既是何叔衡的堂兄,又是廊桥结义六人中的长兄。他在家读书和学医、行医时,同样受姜方谷、李藕苏影响,反帝反封建意识早已萌生,也最早出去参加了革命。1908年,何梓林在福建被同乡推荐进入了福建武备学堂,后转桃园岭军医学堂就读,1910年底毕业到驻闽新军当军医。1911年4月加入了军警特别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时参加驻闽新军直捣总督府战斗活捉了总督建功。此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即后来重组的国民党,从连长、营长、团长、孙中山侍卫室长官、旅长,到北伐军前线支队司令,一直奋斗在民主革命斗争最前线,1922年10月牺牲在北伐战场。何梓林加入驻闽新军后便与何叔衡有了书信往来,将自己在外学到的、见到的、想到的,和自己革命意识形成后,要为“改造中国”而革命到底的决心意志都告诉了何叔衡,并鼓励何叔衡说:“你我当誓以民族事业为已任,共同寻求救国之真理。”后来,何梓林还支持毛泽东与何叔衡等在湖南发动的“驱张运动”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支持何叔衡与毛泽东等成立新民学会,支持何叔衡与毛泽东等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建立湖南的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他拿出了两千银元资助中共湖南支部,也促成了何叔衡两次与孙中山见面商讨国共合作相关事宜,并力促孙中山要依靠苏俄、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之路。这些,对何叔衡的影响很大,甚至对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这几位盟兄弟民主革命意识的确立和提升也有很大影响。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