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武(左二)与晚辈们讲述爷爷曾鼎三的故事。
曾鼎三家旧址。
□文/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娉 图/何华龙
烈士档案
曾鼎三(1878年—1932年)字徽甲,原名省三,青山桥人(今青山桥镇青山社区),与文怀亮、梅冶成、喻棣芳合称为“宁乡四老”。曾任玉潭学校校长,先后在云山小学堂、上流学校、林山高小担任教员,1926年,任同文镇(今流沙河镇)自治局局长,1932年8月被杀害于益阳,时年54岁。
他出生于清朝末期,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始终相信进步思想能够唤起民众觉醒,所以他“以开通风气为己任”一生致力于教育的革新事业,在宁乡民国早期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人就是曾鼎三。曾鼎三秉承“教育救国”的新思想,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教员或校长,以学校作为革命思想宣传的摇篮,培养了一批批仁人志士,推动宁乡革命事业的发展。
(一)
“我爷爷曾鼎三,听说他是清末的秀才,在宁乡范围内的多所学校教过书,培育了很多优秀学生……”曾鼎三的孙子曾维武经常与晚辈们讲述爷爷的故事。曾维武虽然与爷爷从未谋面,但爷爷的事迹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他,每次讲起爷爷的故事,都格外自豪。曾维武说,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爷爷家里并不富裕,可天资聪颖的他得到了族人的关爱。“我爷爷家里条件不好,很困难,读书都是靠族人资助的十五担谷,十五担谷相当于现在三亩多田。”
曾鼎三十分珍惜读书机会,特别勤奋,成绩优异,进步很快。6年后,他学有所成,便在乡下蒙馆教书。“在乡下教了几年书以后,曾鼎三考中了秀才,后来又有机会进入到了宁乡驻省中学读书。”宁乡市政协文史调研员陶子林介绍说。
1908年在宁乡驻省中学毕业后,曾鼎三来到云山小学堂任教。在当时的堂长文怀亮的支持下,他“以开通风气为己任”,大胆开展教育革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曾鼎三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到处宣传“教育救国”,开化民智,主张用佛寺观庙来办学,通过募集资金,利用上流寺和文昌阁旧址,创办了上流学校和石桥铺国民小学。1914年,曾鼎三担任玉潭学校校长。陶子林说:“玉潭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刘少奇正好在玉潭学校读书,在校期间,曾鼎三的进步思想对刘少奇影响很大。所以后来1961年刘少奇回乡的时候,提到过曾鼎三,认为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刘少奇曾称赞说,“曾先生一生刚正不阿,为人师表,能从一个尊孔读经的前清秀才变成一个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的确不简单。”这既表达了对老师深切怀念之情,也对曾鼎三烈士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二)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举国悲愤。玉潭学校学生受曾鼎三、梅冶成等进步老师的影响,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这种游行示威运动一连进行了好几天。然而,曾鼎三带领师生开展的一系列运动被守旧派所抵制,受到排挤的曾鼎三深感气愤和失望,于是离开玉潭学校,来到云山学校,担任国文教员。
在云山学校,曾鼎三与谢觉哉、王凌波一道,仍然从事教学改革的尝试。规定学生用白话文写作,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带领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群众疾苦;动员学生养蚕,自印课本、练习本,增设工艺劳作课程等等。通过新式课堂的教育,在这里相继培养了一批参与革命的佼佼者。随后的几年间,曾鼎三又在玉潭学校、上流学校等地教书。
曾鼎三在上流学校担任教员的同时,积极协助组建农民协会的工作,发动农民参加要求“永佃权”和减租减息的斗争。1926年,他还被选为同文镇自治局局长。然而,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曾鼎三痛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血腥屠杀,痛惜革命遭受挫折,并表示自己要革命到底。随后,追随工农武装队伍辗转多地,因生活窘困,1929年曾鼎三回到家乡,在林山高小任教。
1932年,由于他在教学中,将学生有进步思想的作文张贴传阅,被到学校“视察”的湘、宁、益、安四县剿匪总指挥曹明阵指责为学校已经“赤化”的证据,将他扣押并转解益阳。行刑前,宁死不屈的曾鼎三,从容写下就义诗:“工农遭难我心愁,何惜为民把血流。革命从来不怕死,还有英雄在后头!”最后曹明阵以“加入共匪、成绩卓著,且直认不讳”的罪名于1932年8月22日,将曾鼎三杀害于益阳,时年54岁。
曾鼎三一生中致力于教育革新事业,20多年教书生涯,在宁乡民国初期教育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培养了许多革命者和进步学生,为后来宁乡革命培育了一批骨干力量,可以说是宁乡教育方面的元老级人物。”陶子林介绍说。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曾鼎三的事迹在当地已经鲜有人知,但他一生为革命,一心为教育的精神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纪念、在传承。“我太公的这种革命精神很伟大,我们希望能把它一代代传承下去。”曾鼎三曾孙媳妇谢华平说。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