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6岁抗战老兵转战南北与儿走散落下最大心病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07-05 09:33:05
—分享—

王胜泉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彭小凤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恩来 彭小凤

王胜泉系流沙河镇流沙河社区沙坪组人,生于1917年4月,现已106岁高龄,是抗战老兵。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下,于2018年搬入流沙河镇公益性小区“千手”爱心大屋,2019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转战南北,曾是通信技术兵

“我1938年入伍,1950年回乡,当了13年兵。入伍后因为表现突出进入部队学校,学习无线电通信和地图绘制。毕业后编入90军53师157团通信连,当时我从通信员做起,做过班长、排长,最后是通信连连长。”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的王胜泉回忆。

据王胜泉介绍,当年入伍,顶替已故战友名字,唤作“王家生”。他在山西省乡宁县参加抗战,作为技术兵种,负责部队无线电通信,主要与空军战机飞行员进行联络,并绘制战区地形地貌图。

王胜泉回忆,自己于1942年初调山西省,在云中县、龙门县与日军正面交战。“那时候,蒋介石将军长、排长全换掉,只用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1946年8月,王胜泉在延安投靠共产党王震部队80团二总纵队,谢觉哉调其进入该部队文工团搞文艺宣传。当年9月调入到山西省石落县受训6个月,之后安排至胡宗南部队管辖区搞地下宣传工作,宣传土地革命运动。当年5月胡宗南部下将其逮捕,关押6个月,在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蔡元贞的帮助下获释,调到预备通信兵营一连,后提升为通信排长,联络暗号为“王明光”。

战时与儿走散,落下最大心病

“战斗打得很惨烈,我在1942年的战斗中与部队失散了。”与部队失散后,王胜泉辗转到河南省阌乡县开牛肉馆谋生。

王胜泉在河南省阌乡县开牛肉馆时,认识了在当地教书的姚给珍(音)。姚给珍来自山西省龙门县,对于两人的婚姻,姚给珍的母亲当时是反对的,但在两人的坚持下,于1942年12月结婚,1943年儿子姚山闻(跟母姓)出生。1944年,姚给珍患水肿病离逝。妻子离逝后,王胜泉找到了原部队,部队要求他即刻归队抗日。

王胜泉在离开1岁多的儿子之际,岳母将妻子姚给珍所绣的一对一模一样的枕头作为今后认亲的物证,一个由王胜泉携带,一个由儿子保管。枕头上所绣数字为当时王胜泉所掌握的电报密码:阌乡纪念。

1944年,王胜泉回到原部队后任少尉技术员。同年12月,王胜泉随部队参加河南省灵宝县战役,后调到陕西省,一直在后方预备通信第二营;1947年,他随部队到延安,并投诚共产党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1950年8月14日,王胜泉从四川省勤来县复员回到老家宁乡县流沙河种田。

回到流沙河后,王胜泉又结了婚,并养育了两子一女。70多年过去,尽管王胜泉多次寻找,也未找到自己的大儿子,这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日子舒心,每天饮近1公斤米酒

如今,王胜泉虽有106岁高龄,但思维依然清晰,只是行动多有不便,平日没事只能在家坐着看看电视,歇一歇了。问及老人的长寿秘诀时,王胜泉哈哈大笑,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现在生活舒服了,日子过得很舒心。

据王胜泉的小儿子王元生介绍,老人生活习惯很好,作息也很有规律,有一个爱好就是喝米酒,一天下来要喝近1公斤米酒,这个习惯王胜泉至今都保留着。王元生介绍的米酒是流沙河镇当地农家用稻米酿制的粮食酒,度数很低。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