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朝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文/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娉 图/何华龙 任铁
烈士档案
李九华(1874-1932),青山桥镇和平村人(今青山桥镇上流村),乡农民协会组织委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被杀害于县城驿马坪。
李九华长子李凤阳(1903-1937),县委机关任文书兼机关团支部书记,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抗日战争,牺牲于海州。
李九华次子李凤朝(1905-1937),区农民协会自卫队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
青峦叠翠、流水潺潺,在风景秀美的边陲小镇青山桥上流寺一带,一直流传着“一门三烈士”的英雄事迹。那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乡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李九华父子三人积极参与运动,惩治土豪劣绅,激励百姓参加革命,不断发展壮大了农民革命队伍。他们的事迹在宁乡农民运动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红色宁乡英烈谱》一起去听听他们父子三人的故事。
加入地下农民协会推动宁乡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1874年,李九华出生在青山桥镇和平村一户贫苦人家,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尚未成年的他就在地主家打短工、长工,受尽折磨。
“他年少的时候受尽了剥削和打骂。后来存了点工钱就不在地主家打工了,回家以后在原来的老地基上面,勉强建起了三间土砖房。”原县农民协会委员长梅冶成堂侄孙梅季坤介绍说。
成婚后,李九华育有两儿一女,带着妻儿过着清贫的生活。1924年冬天,一场平民夜校的动员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那年,乡邻梅冶成带着学生在上流寺一带组织平民夜校,对农民进行反帝、反军阀、反封建的教育。在平民夜校,梅冶成给农民上文化课,进行朴实浅显的革命教育。一些农民说:“以前讲圣谕,总是叫人做忠臣孝子;如今梅冶成讲圣谕,总是教人莫包脚,莫信菩萨,莫信上头(指官老爷)。”这种教法,农民不仅学到了文化,也提高了觉悟。
“我外曾祖父觉得夜校的课讲得很有道理的,便把他大儿子李凤阳和二儿子李凤朝都带着去参加平民夜校,后来把女儿也带过去听课。”李凤朝外孙女龚水红回忆说。
李九华和两个儿子在平民夜校接受了新思想,纷纷加入地下农民协会。李九华负责组织发动左邻右舍、上屋下屋,串连贫苦农民,组成地下农协小组,因此被选为农协组长。三个小组以上组成秘密乡农协,三个乡农协以上组成秘密区农协。当时,在地下农协推动下,宁乡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到1926年7月,全县已有秘密农协会员7000多人。
因工作出色,1926年夏天,李九华父子三人经人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处于北洋军阀时期,入了共产党被抓了是要杀头的,所以他们坚定地加入共产党,是提着脑袋闹革命的一代共产党人。”梅季坤说。
铁血男儿保家卫国 父子三人相继牺牲
1926年7月,宁乡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同时建立了农民自卫军。第二年春天,李九华任乡农民协会组织委员,李凤朝担任区农民协会自卫队长,继续在当地开展农民运动。李凤阳则调县委任文书兼机关团支部书记,协助县委开展工作。父子三人在不同岗位上,推动农民运动,发展党的事业,有力地打击了当地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疯狂“清乡反共”。为反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清剿”,宁乡农民自卫军在县委领导下,于沩山举行起义。李凤阳兄弟参与沩山起义,李九华则在家继续组织农民反抗团防武装。由于人少、力量单薄,沩山起义失败,宁乡县委转入地下活动,时任县委书记夏尺冰把县委机关迁至石桥铺,以李九华家为联络中心。
“当时县委的几个人在李九华家里待了三四个月,尤其是开会的时候就以他家为驻点,秘密会在他家房间楼上临时搭建的地方开,这样不在一楼开小会,安全一些。”梅季坤介绍说。
不久,宁乡团防局清剿共产党员,悬赏捉拿李九华,他被迫率全家外逃。1930年,李九华父子回乡参加红二师,李九华负责交通联络,李凤阳、李凤朝成为出色的战士。然而,1932年1月,湖南清乡司令何键委派曹明阵为益、安、湘、宁4县“剿匪”指挥,来宁乡疯狂屠杀革命人士。3月,李九华被曹明阵抓获。
“被曹明阵抓了之后,审问他说要他把党的秘密说出来。首先给他倒茶、递烟,说他是老实人、好好先生,只要说出秘密对他有很大的好处,用条件来诱惑他。”龚水红说。
可无论曹明阵怎样引诱,李九华始终保守党的秘密,只字未说。龚水红哽咽着告诉记者,那时候曹明阵用尽了手段,“刚开始吊着他的大拇指,后又吊着他大脚趾头吊在半空中打。手上用钉子把它插进去,然后放上盐,这中间昏死过去好几次,但是我外曾祖父醒来后还是高呼共产党万岁,他说为了党的事业,就算是砍了我的头也不要紧。”
1932年3月,李九华被杀害于宁乡县城驿马坪。李凤阳兄弟则在逃亡上海、南京等地后,由中共地下党秘密派往国民党部队做兵运工作。“七七”事变后,随部队参加抗日战争。
“我外公李凤朝在革命战争中打过很多次胜仗,最后一次在南京抗日战争中牺牲。李凤阳是在海州参战时牺牲的。”龚水红说。
如今,李凤阳、李凤朝兄弟埋骨在异地他乡,李九华长眠于家乡土地,家乡那依然矗立的土砖房仿佛诉说着三位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的故事,激励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