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奇同志和他的农民通信员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03-12 18:20:38
—分享—

图为刘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和农民通讯员成敬常谈话。

□彭智勇 陶子林

建国初期,刘少奇为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特交待刘正山在假期回乡时,寻找几位农民通信员,即农民“秘书”。

刘正山是刘绍源(字墨卿,刘少奇长兄)之孙,刘殿邦之子,即刘少奇的侄孙。他为人忠厚朴实,学习认真,通过努力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笔者曾多次见过老人,并进行过交流。

1953年7月,刘正山回乡。他找到了安湖乡农会主席王升平,和他商量人选。说明要求是经常收集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并用写信的方式反映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和干部作风以及农民的意见和要求等一手资料。通过反复思考琢磨,大家认为只有老实本分,发奋生产,大公无私又敢于讲真话的种田人,才有资格担当中央领导的通信员这一重任。最后确定了成敬常、黄端生、齐海湘、刘永武,作为特邀“秘书”,定期向刘少奇写信反映农村情况。暑假结束,刘正山回到北京,向刘少奇同志汇报了4位农民“秘书”遴选经过,说起乡亲们对当主席秘书既热情又慎重。少奇同志十分感动。

1953年9月初,国庆节临近,刘少奇亲拟了一封电报,邀请4位农民通信员到北京相聚面谈。乡亲们见电报后更是奔走相告:刘少奇没有忘记家乡,共产党看得起种田人!9月15日,成敬常一行4人抵达北京,住在翠明招待所。第二天,刘少奇就请他们去中南海见面。刘少奇和王光美站在门口迎接,跟他们一一握手。将“秘书”们请进他的办公室,刘少奇敬烟,王光美泡茶,一如农家待客,其乐融融。叙谈是从乡间的人和事开始的。刘少奇记得许多老朋友,问他们家境如何,身体好不好。也记得一位叫黄四木匠的手艺人,他打的家具做工精细,经久耐用。还谈到柘木冲朱五阿婆,说她年轻时帮助朱熙庭老先生料理学生生活,很有同情心,学生受了处罚,她总是设法去安慰。得知朱五阿婆仍健在,刘少奇说:“她现在该有七十好几了,你们回去,代我向她问好!”4位农民“秘书”详细汇报了农村情况,刘少奇又特别嘱咐大家:“请你们一定要讲真话,千万不能说假话。说错了不要紧,我不会责怪你们,更不会打板子。你们能不能够做到?”4人齐声回答:“能够做到。”后来他们4人还被特邀参加了建国四周年国庆观礼大会。

自此后,刘永武因外岀参加工作,王升平就代替他,他们4人常常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写信寄去。尤其是1958年“大跃进”,挨家挨户收铁锅、拆房子……到后来一连给刘少奇寄去几封信,但再也得不到回音,后来才真相大白,他的信件是被人扣压了。少奇长久收不到农民“秘书”的书信,这些都为少奇同志1961年回宁乡深入调查打下了伏笔。

1961年4月至5月,刘少奇回到阔别了40年的家乡——宁乡,进行了深入的农村调查。分别找黄端生、成敬常、王升平等人进行了单独交谈,彻底了解了家乡的农村情况,并对齐海湘的错案进行了平反。1961年5月8日,他看望了朱五阿婆(朱熙庭儿媳欧氏),并送上一包饼干和20元钱。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导下,刘少奇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亲自与基层干部研究制定政策,坚决解散公共食堂,并对解决社员住房、干部作风以及平反冤假错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岀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光美还亲自过问几位农民通信员的生活情况,并邀请他们到北京家中作客,共叙乡情亲情。

刘少奇同志和他的农民通信员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人体恤民情、心系群众,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的情怀,留下了永远的丰碑!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