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平
中共宁乡市委前身的中共宁乡县委(含中共宁觉支部、中共宁乡特支)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历坎坷,县委机关驻地也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迁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固定性差,流动性大;二是迁移次数多,驻扎时间短。
1、甲师驻地:1925年2月至1926年4月
1921年何叔衡出席中共一大回湘后,介绍许抱凡、胡辉入党。1924年冬至1925年春,共产党员陈章甫、许抱凡、胡辉在甲师积极发展党员,酝酿建立党的组织。1925年2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李维汉来到甲师,参加宁乡第一批党员的入党宣誓大会和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宁乡第一个党支部——宁觉支部,直属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书记胡辉,宣传委员许抱凡,组织委员戴卓良,驻地甲师。根据湘区委员会指示,1926年1月改为中共宁乡县特别支部。
2、县城骆公祠驻地:1926年4月至1927年6月
1926年4月,中共宁乡县特别支部搬迁至县城骆公祠。7月北伐军进入县城后,县团委也搬入骆公祠,与党支部合署办公,党团组织公开活动。这时党团专职人员为严岳乔、文星桥、李凤阳、沈端成四人。1927年1月,中共宁乡县执行委员会在县城骆公祠成立,这是中共宁乡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县级领导机构。
3、县城桔子园驻地:1927年6月至9月
1927年,马日事变第二天,宁乡县党、政、工、团负责人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突变局势。这时省委委员夏曦到县传达省委准备组织工农义勇军夺取长沙的决定。5月26日,三路农军攻打长沙失利,遵照省委指示,县委决定农民自卫军改为挨户团,原地待命。6月中旬,夏曦再次来到宁乡,召开宁安益三县负责人会议,会上对宁乡工作作出了详细研究部署,县委书记改由罗养真担任,严岳乔专任武装组织,必要时工农自卫武装进入沩山,坚持斗争。县委根据这一决定,把县委机关迁至县城内桔子园马婺湘(女)家里隐蔽下来。这一时期,县委领导发动了沩山起义,工农武装上沩山割据,从6月开始,直到9月撤出沩山,尽管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但影响深远,成为土地革命战争的先声,比八一南昌起义还早一个多月。
4、石桥铺驻地:1927年9月至11月
1927年9月中旬,中共湖南省委派夏尺冰回县担任县委书记,组织武装暴动,配合秋收起义。在当时严重的白色恐怖下,隐蔽在县城桔子园的原任县委书记罗养真离县,下宁乡和靳水流域的党员大多失去组织联系,只有老粮仓至石桥铺、上流寺一带有活动。夏尺冰就把县委机关从县城迁到石桥铺,以当地李九华家为据点,成立行动委员会(简称行委会),负责支援秋收起义。行委会还成立了除霸队,其任务是打土豪、筹款。行委会建立以后,唐市和上流寺一带的恐怖烟云才被冲散,共产党员公开露面,外逃的豪绅不敢回来,在家的也不敢为非作歹,形成了小块区域的新局面。
5、唐市灵官庙驻地:1927年11月至12月
1927年11月,秋收起义中止,县委书记夏尺冰离县到省委任巡视员,县委组织委员戴卓良代理县委书记,县委机关由石桥铺迁到唐市灵官庙,各个支部因为白色恐怖都停止了活动。
6、望北镇张氏祠堂驻地:1927年12月至1928年4月
1927年12月,省委派姜运开回县担任县委书记,恢复党组织活动。姜运开取得望北镇张氏祠堂学校教员的合法身份,县委机关也由唐市移到了张氏祠堂学校。在此期间,恢复了一些支部活动,主要是搞武装斗争的宣传活动。1928年4月,县委成员何实山、何实嗣是何叔衡之女,引起敌人注意,团防派人到张氏祠堂抓人,姜运开越墙跳入塘中逃走,县委机关遭到破坏,全县党的组织因此解体。
7、大成桥驻地:1928年12月至1930年9月
1928年12月,根据中共长江局的指示,严岳乔、钟杰等13名地下党员在大成桥刘学文家附近山上开会,决定成立中共宁乡地下工作委员会,由钟杰负责,以刘学文家为联络站,准备武装起义,各自分头活动,寻找和散播革命种子。
8、道林许氏宗祠驻地:1930年9月至1932年6月
1930年9月,红二师成立时,上级党组织决定:中共宁乡地下工委负责人钟杰专做军事工作,改派许智生担任县委书记,萧梅雨任组织委员,夏大昌任宣传委员。因为许智生在道林许氏宗族小学当代课老师,县委机关也就设在那里。这一时期,各基层组织成员绝大多数参加了红二师的活动,有的搜集情报,有的担任交通联络,有的负责购运枪弹医药。直到1932年6月,红二师大队长梅仲登被铺叛变,供出县委成员名单,县委机关遭到破坏,宁乡党的组织又一次解体。
9、县第一女校驻地:1938年2月至7月
1938年2月,省工委书记高文华来宁乡和李品珍建立直接领导关系,任命李品珍为中共宁乡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县工委机关设在第一女校。县工委成立后,领导开展了发展党员、开办抗战讲座、欢送进步青年去延安等革命活动。
10、唐市善正小学驻地:1938年7月至1940年6月
1938年7月,县工委机关被迫西迁至唐市善正小学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上流寺、七亩冲、唐市等地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上流寺、七亩冲、唐市三个支部。至1940年6月,西迁的县工委坚持秘密灵活的地下斗争,发展党员,培训干部向国民党地方武装渗透,组织化妆演出、歌咏比赛、销售进步书籍等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开辟党的工作的新领域。
11、韶山清溪戚家冲苏家祠堂驻地: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
1945年9月,中共潭湘宁边区县工委在韶山清溪戚家冲苏家祠堂开会宣告成立,县工委书记张忠廉,以韶山为据点领导三县工作,中共宁乡高露、石潭两区接受边区县工委领导。
12、靳水四乡驻地:1949年5月至8月
1949年5月,潭湘宁边区县工委在湘乡团田开会,鉴于当时湘潭、湘乡已分别成立县工委,决定撤销潭湘宁边区县工委,新成立宁乡县工委,任命周政为宁乡县工委书记,仍然领导边区三县的八个区委,驻扎在靳水四乡。
1949年8月8日,宁乡解放。8月9日,驻在靳水四乡的县工委书记周政带领一批同志赶往县城和解放军接头,并向指战员祝捷,县工委成立临时性的宁乡县人民治安委员会,维护城厢治安,筹集军需粮草,支援过境部队。8月25日南下工作团抵达宁乡,南北会师,南下县委与县工委合并成立新的县委。
总之,在革命时期,中共宁乡县委机关不断搬迁,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宁乡县委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领导着宁乡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迈向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作者系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市档案馆副馆长)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