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罗健在黄材镇扶贫集市实地了解情况。黄材镇供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小凤 张铸英
他扎根基层22年,主动请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他带领帮扶干部落实扶贫政策,发展扶贫产业,激发脱贫动力,全镇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材镇党委书记罗健。
黄材镇是宁乡市贫困村最多的乡镇,基数大、底子薄,脱贫攻坚难度可想而知。自上任以来,罗健充分发挥“主攻队长”职责和担当,创新思路带好全镇扶贫一帮人全力以赴干好脱贫攻坚工作。在走遍辖区内的17个村(社区)后,通过研究谋划强基础、补短板、保增收、促脱贫的各项举措,主导构建“四级干部抓扶贫”机制,将17个村(社区)划分为252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安排联村领导、镇干部、村干部、组干部负责统筹落实扶贫工作,有效将脱贫攻坚责任压实到了最底层,确保了“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及时落地生效。同时,他注重结合黄材实际,特别是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8个产业扶贫项目,激发源源不断脱贫动力
“产业扶贫可以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多年的扶贫路,让罗健明白了一个道理:比起“输血”,“造血”更重要。他表示,救济式扶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产业扶贫才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可持续战略,崔坪村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村民在合作社都有自己的股份,这是崔坪村脱贫最好的机遇。”看着一包包大米装入精美的包装后准备出库,黄材镇崔坪村党总支书记李国清很激动。
崔坪村处于宁乡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人均收入低,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随后经过4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越来越便利。2019年,该村积极响应产业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李国清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建设有四季水果基地、生态稻基地,主要打造一村一品,以产业脱贫来增加造血功能,这样不仅解决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村民还可以有务工收入。此外,该村还成立了秀美土地专业合作社,全村村民占15%的股份,贫困户额外再占10%,还可以得到分红。通过这些产业带动发展,如今村民的收入大大提升,由原来不到3000元的人均收入到现在达到了6000多元,全村实现脱贫,收入来源也相对稳定。
据统计,2018年以来黄材镇发展超过28个产业扶贫项目,后期通过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进行有机衔接,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进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14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还好有罗书记和村上驻村第一书记经常上门鼓励、引导我办厂,现在我脱贫了,带动周边的贫困户也都脱贫了。”说这话的正是黄材镇石山村港子组宇嘉玩具代加工厂老板姜果明。2015年,姜果明因重伤致残,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2016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身残志不残的他到处寻找门路,于2018年,在大家的鼓励和引导下成立了宇嘉玩具代加工厂,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路子,还带着周边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脱贫。姜果明告诉记者,如今,在他厂里打工的村民达30余人,技术好的师傅多的每月可拿到3000多元,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可达2000-3000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增收方式。”罗健认为,就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构建扶贫长效机制入手,他用好“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炭河古城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青铜文化小镇、农旅胜地黄材”品牌,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和农旅融合。引进西周源田园综合体项目,支持建设本土企业唐辣子食品加工厂,协同建设“青铜小镇”和“辣椒小镇”,大力发展辣椒种植等富民产业,这些举措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该镇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招聘会等,为贫困劳动力推荐岗位。据统计,目前该镇已有14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罗健表示,黄材的脱贫攻坚取得巨大胜利,是市委、市政府英明领导和黄材全镇上下勠力同心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对黄材镇脱贫攻坚事业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荣誉属于宁乡、属于长沙、属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每一名战士。
“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对于未来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罗健充满信心地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幸福的起点。下阶段,该镇将重点抓好炭河古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抓好辣椒、红薯粉等产业发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收获真金白银;抓好人才培养,以培育人才引领黄材镇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提升人居环境、塑造黄材品牌等,让黄材产业更好、乡村更美、群众更富、干群关系更和谐,为宁乡和长沙的发展、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实施贡献黄材力量。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