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是养育我的恩泽之地,我在此工作过20年,我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宁乡于我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然而,还是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经常困扰我。比如:宁乡与宁乡县之称,始于何时?我读过两个版本,不知对错,未得其解。为此,我写出来,求教于大家,以释心中之惑。
一、宁乡之称到底始于何年?
《宁乡历史文化丛书.一卷“古邑风云”》(宁乡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出版)P003页载:“三国至晋,这里先后置新阳、新康县,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称宁乡。”这一权威性的历史定论,为宁乡之始称,确定了时限,于是宁乡各种写史的文章都以此为起始时点,欧歌宁乡历史悠久,文脉厚重。
我亦写过一点文字,也说“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称宁乡”。恰恰是这种说法,使得我非常不安起来,原因是这样的:
我看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宁乡县志》,该志第一本沿革部分《逋史氏曰-读禹贡》有“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的说法。这句话就说出了宁乡这一称谓,始于唐虞夏时期,而且那时候宁乡属荆州的领域范围。
唐虞夏是什么纪年?经百度及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唐是唐尧,不是指后来的唐朝,而是尧帝的唐,因为尧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夏就是启建立的夏朝,这是第一个不是禅让制的王朝,是我国奴隶制王朝的开始。
《唐虞夏商西周早中期纪年表》中的唐虞纪年表载:“唐帝尧(放勳)约公元前2211年至公元前2150年;虞舜(重华)约公元前2142年至公元前2071年”。笔者又查阅《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第11版)《我国历代纪元简表》载:“夏,约前2070年--前1600年”。
综前所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宁乡县志》载“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之说,就是告诉人们,公元前2211年至公元前1600年就有宁乡这个地域名称,而且宁乡属荆州的地域范围。为什么《宁乡历史文化丛书.一卷“古邑风云”》(宁乡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出版)P003页载:“三国至晋,这里先后置新阳、新康县,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称宁乡”。这样,产生了两个不一样的说法,找不到答案。
蔡水林先生的《宁乡行政区划演变考》载:“唐虞夏商时代,据旧志称,宁乡为古三苗之地”,“宁乡从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开始建县”。蔡先生的这一考证告诉人们,唐虞夏商时代就有“宁乡”这个地域称呼;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就有“宁乡县”这个治邑称呼。“宁乡”这个地域称呼至今有4200多年的历史;很显然,蔡先生应该是依据康熙年间的《宁乡县志》“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而定论的。
笔者认可蔡水林先生关于“宁乡”这个地域称呼至今有4200多年的历史考证;不太同意“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就有宁乡县”这个治邑称呼的定论,因为康熙二十一年《宁乡县志》有“贞观元年复置改曰宁乡”的记载。这话的意思是:“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复置县,这县名不叫新阳、新康县,而改曰宁乡县”。就是说公元627年(唐朝贞观元年)设置宁乡县,至今宁乡县这治邑称呼有1390多年的历史。
康熙二十一年《宁乡县志》“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的记载,出自“书禹贡”,“书禹贡”即《夏书-禹贡》,该书主要歌颂大禹治水所作的贡献,故名禹贡。该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对每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作了描述。
《夏书-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夏书-禹贡》中的一篇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大家知道,《尚书》是孔子编定之书,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共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之由来。《尚书》共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是儒家五经之一。《禹贡》作者不详,孔子编入《夏书》亦未说明其事,所以人们一直认为是禹本人或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关于禹治水的一部记录,同时穿插说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以及把贡品送往当时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贡道。经学者研究确认:《禹贡》大约成书于舜、禹时代。
但是,还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①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②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人;③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④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认为是战国末至汉初时期;⑤也有学者认为《禹贡》写作年代,不应迟于战国中期。
笔者认为:《禹贡》,孔子作为《夏书》,编入《尚书.夏书.禹贡》篇,该书的写作年代,应该在孔子去世的公元前479年之前。也就是说,宁乡之称,应始于公元前479年之前的“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时期,宁乡之称谓至今已有4200多年的历史。而不是“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称宁乡”。
二、宁乡地域之称谓,据何而获此名
宁乡地域为何称宁乡,我也曾看到两个不同的版本:其一为《宁乡旅游概况》载曰:“宁乡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取安宁之乡而得名”。这种说法,应该是建立在:“三国至晋,这里先后置新阳、新康县,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称宁乡”的前提之下,无任何依据,凭主观意想编造出来的一种说法。其二为康熙二十一年的《宁乡县志》,说出了宁乡地域为何叫宁乡的原由。
康熙二十一年《宁乡县志》载有“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后,紧接解读宁乡称谓之由来:“书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其镇衡山。评曰:宁乡去衡山三百里,而近西南隅固衡山之麓。旧志曰:三苗之地,按史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苏子瞻指掌三苗,居潭、袁、岳、鄂之间宁乡,岂其地也”。这段话,笔者释译如下:
《夏书-禹贡》载:荆山及衡山之南是荆州属地。《周礼》记载的疆域版图(疆土或版图)正南面就是荆州的治镇(治镇或邑镇)衡山。用《禹贡》“甸、侯、绥、要、荒”五服制来评说,宁乡至衡山三百里,才能到达靠近衡山脚下南面荆州的治镇,属侯制之地,其间三百里之内,可以斟酌情况推行教化,三百里以外,要用武力维持秩序。
前旧志说的三苗之地,按照史记叫三苗之国。所谓国,实为诸侯国之都邑。三苗之地左邻洞庭湖,右连鄱阳湖,经大禹治水,河湖通海,不受横流之患,苍生安宁。苏子瞻(即苏轼)指掌图(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又称《地理指掌图》,四库提要云:旧本题宋苏轼撰。始自帝喾,迄于宋代,为图凡四十有四)上的三苗之地。是治邑于荆州,居潭州、袁州、岳州、鄂州之间的五州之地(五州即为乡,这是我国古代民户编制。《汉书》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治邑荆州,居潭州、袁州、岳州、鄂州之间的“四方归顺,民生安乐”的三苗之地,就是《夏书-禹贡》所载“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的宁乡,岂其地也(岂:难道不是之意,又为快乐之意;岂古通恺,乐也;又通闓,欢乐也)。这说的是:三苗之地经禹治水、无横流之患,苍生安宁;禹伐苗,四方归顺,民生安乐;居五州为乡的三苗之地是《夏书-禹贡》所载“唐虞夏宁乡为荆州之域”的宁乡,难道不是安宁欢乐之乡吗?笔者以为,这应该才是安宁欢乐之乡的由来。
三、宁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宁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据宁乡市文物局原局长张筱林介绍:黄材出土的人面纹方鼎、铜瓿(或叫铜罍),月山转耳仑出土四羊方尊和象纹大铜铙(相距仅100米),老粮仓狮古寨出土铜编钟,老粮仓盆地的花草坪,与刘家塆遗址同地块2.3万平方米,是新、旧石器时代遗址,与流沙河、黄材盆地、望诚高叉矶盆地同属炭河里文化。黄材寨子山有500平方米的周代古战场指挥台,三层数十个方型单兵掩体坑,相传是姜子牙的军事要地,有陶汝鼐的诗为证,该山上出土过青铜器提梁卣和兽面纹铜饶……
这些文物史迹,为宁乡楚沩流域增添了太多的神秘色彩,期待人们更多地研究,再现其光辉历史。
(本文作者张勉效,宁乡巷子口人,系湖南省水利厅财务处原处长,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秘书长,2019年度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贡献学者“南轩奖”获得者)
来源:宁乡网
编辑: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