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梦霖 图/ 任铁 何华龙 杨亚
提到四羊方尊,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作为极具代表的商代晚期青铜礼器之一,它被写进历史教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国之瑰宝。随着四羊方尊名扬世界,其出土地——宁乡黄材也引来了各方关注。四羊方尊为何会在这里出现?黄材这片地域内曾孕育了怎样的文明?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冲破重重迷雾,探寻黄材炭河里之谜。
1
走进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一眼就能看到摆放在大厅中央的四羊方尊。它依照原物放大了六倍,让游客可以更清楚直观地看到方尊上繁复精致的纹饰雕刻。与大家印象中青绿色的青铜器不同,这尊四羊方尊还原了其本色——金色,所以在古代青铜器也被称为“吉金”。四羊方尊无疑是目前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精美的代表。“四羊方尊是我国目前所见商代方尊最大的一件,它的肩、腹部、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羊头和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和羊腿附于尊的腹部和圈足上,显得十分生动。”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解员徐波介绍,四羊方尊是使用分铸法铸造而成,铸造工艺可以说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被国家博物馆称为青铜器十大传世国宝的四羊方尊,其背后还蕴藏着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1938年,在黄材镇(原月山乡)转耳仑山上,姜景舒、姜喜桥两兄弟无意间发现了这件宝物。“我爸爸挖四羊方尊就是在转耳仑半山腰上挖到的,当时正是四月份种红薯的时候,方尊出土时当时被挖破了一角,我爸爸就把巴掌大的那一块留在了家里,我还亲眼看到过,上面刻着万字纹的花纹。”四羊方尊发现者姜景舒的儿子姜运桂说起这段故事,仍记忆犹新。
虽然不知道挖出来的宝物是啥,但兄弟俩猜想肯定是个宝贝。很快,姜姓兄弟挖到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不少文物贩子的关注。不久,四羊方尊被黄材镇万利山货号老板以400大洋收购,随后以1万大洋卖出。由于当时许多出土于湖南的文物被盗卖出境,政府正在严厉打击盗卖行为,所以高价购得四羊方尊的古董商人还没来得及倒手,就被当时长沙县政府派人没收并上交到省政府。宝物充公之后,被放在了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办公室里,长达3个月之久。不久,日寇进逼长沙,四羊方尊被送到了湖南省银行保管。“文夕大火”前夕,四羊方尊在随省银行一起迁往沅陵的途中,不幸被震碎成二十四块。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里,十几年无人问津。新中国成立后,向来重视文物的周恩来总理派人追查文物下落,经过多方查询,才在湖南省银行的仓库中找到碎片。后来在国家一级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教授的努力下,四羊方尊终于修复成功,重新展现出了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之后,修复好的四羊方尊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被收录进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传世国宝。
在国家一级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教授的努力下,四羊方尊终于修复成功,重新展现出了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
2
随着四羊方尊重新大放异彩,人们感叹这尊国之重器精美绝伦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疑问,四羊方尊为何会出现在宁乡西部小镇黄材?而在这之前,中国史学界一直流传着“青铜文化不过长江”的说法,四羊方尊的出现是破除这一论断的关键信息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件青铜器接二连三从黄材出土,一个震惊中国考古界的秘密即将被揭晓……
1983年,在四羊方尊出土地的黄材转耳仑上,再次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象纹大铙,这是现存商代最大的乐器,也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大铜铙。而两件青铜器的距离相隔不过几十米。“我准备挖土、种红薯的时候,锄头一挖就听到有响声,当时我以为是一块石板,于是又挖了一锄头,结果就看到了象纹大铙。它上面刻着篆字,青绿色的样子,我们就知道是个宝贝了。”象纹大铙发现者张建新告诉记者。
青铜器接连出土,并非偶然。翻开《宁乡县志》,宁乡出土青铜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中期。据记载,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宁乡曾先后出土过商周时期的铜觚、鼎、方尊等。而第二次大规模发现青铜器则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1958年,黄材水库开始修建,当时数十万工人在黄材盆地开山取土时,挖掘出大批青铜器。自此到20世纪末,短短40年内,宁乡境内出土的商周铜器达300多件。其中著名的有1959年黄材胜溪出土的人面纹方鼎、兽面纹瓿、1993年老粮仓师古寨山顶出土的12件铙、2001年黄材沩水河中发现的巨型铜瓿等。“兽面纹巨型铜瓿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出土体型最大的青铜瓿,被誉为商周瓿王。2001年夏天,黄材当地的几个小学生下河游泳时无意间发现这尊宝贝。消息传开后,许多人都说,在黄材游个泳都能发现国宝。”徐波笑着告诉记者。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以宁乡为代表的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青铜器的年代与组合、产地和文化属性、铸造技术和装饰工艺、分类演变序列及规律、来源与文化背景等问题,成为了近三十年来南方地区商周考古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学界一般将湖南商周铜器概称为“宁乡铜器群”,因为无论从已知出土青铜器的数量,还是品类,宁乡黄材出土的青铜器都是最齐全的。此外,宁乡青铜器铸造年代集中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且个体最大、制作最精、等级最高。由此专家们推测,商代晚期以宁乡为中心的湘江下游地区可能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但是,这个青铜王国或青铜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存在了多长时间?与商周王朝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专家们对炭河里城址的发现和发掘中,有了新突破。
炭河里遗址位于沩水末梢的黄材盆地,属黄材镇寨子村。这是一片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的小型山间盆地,三面环山,平均海拔高度约100米,黄材河自西向东从盆地中间流过。自1963年发现到2005年间,炭河里遗址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在这里确认了城墙、城壕和大型建筑基址,在城外周边台地发现了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和玉器等文化遗物。综合研究,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遗址。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文物科副科长孙丙丽说:“毫不夸张的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城市。在那个时候,别的地方是不可以建城市的,整个湖南就这一座商周时期的城址,所以我说湖南省当时的省会就在黄材。”
炭河里城址复原图。
3
那么,炭河里遗址是谁建造的?璀璨的青铜文化与古城有关吗?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据专家推测,当时可能是商周遗民带了工匠、原材料在黄材炭河里这边安家落户。他们首先建了一个城址,然后铸造了大量的青铜器。”孙丙丽分析,黄材炭河里出土的青铜器具有当地特色,是北方工艺与地方文化融合后,制作的新产物。“像四羊方尊,把羊头去掉之后,其实与北方的尊基本差不多。但是一旦加上羊头等元素后,就立马不一样了。所以这些是商周遗民来了之后,为了迎合当地人,而铸造出带有当地特色的青铜器。”
学界认为,“炭河里文化”是生存于西周时期但属周文化系统外独立的地方青铜文化。这一点,也可以从青铜器的出土位置得到佐证。
孙丙丽说:“这里青铜器的埋藏方式与其他地区都不太一样,它是窖穴埋藏,埋的不深,一锄头就能找到,但是埋藏位置比较隐秘,非常不好找。”
或许是为了躲避战乱,这群曾在炭河里创造了璀璨文明的商周遗民埋葬了带不走的青铜器,继续开始了逃亡之路。历史的记载中,鲜少有他们的痕迹。但炭河里文化却实实在在影响了湖南乃至临省周边区域,它填补了湖南在商周时期的文化空白,对研究湖南的文明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2004年,炭河里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开始建设,到2016年青铜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时至今日,炭河里仍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破译,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璀璨文化被挖掘和重现。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四羊方尊。
扫码看视频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