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兰花屋场:“兰花”映百年 德仁耀楚沩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1-01-21 12:57:44
—分享—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华良

白墙、黛瓦,依山、傍水,四合院式的结构,大天井、青砖地,楼阁重檐相接,雕梁刻栋。这一切,静静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宛如一幅水墨画,这,就是位于巷子口镇田冲的兰花屋场,是我市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古民居之一。2006年,兰花屋场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花屋场居屏壶山麓,依山傍水,由张栻后裔,清朝进士广东按察使张寿荃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大小房屋48间,土木砖瓦结构,上下两层,带跑马楼,为清代典型的湘中农村建筑。兰花屋场亦是中国红色药理学家、新中国药理学科的奠基者张毅的故居。

一个风和日暖的冬日,记者怀着一睹古民居风采的兴奋心情,来到了兰花屋场。

保存完好的上兰花屋场。

“兰花”映百年

冬日暖阳照在大地,远远地,看到了掩映在群山绿水中的兰花屋场,闻着风里传来大山苍翠的芬芳,仿佛感觉历史更近了,而现实却渐远了。门依沩水,背靠屏山,白墙灰瓦的兰花屋场在周围现代农家小楼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远远地看过去,白墙黛瓦的兰花屋场在屋后的屏壶山映衬下,就如同一幅水墨画。

穿过田冲文化广场,沿坡而上,看一汪清澈池水,阅兰花屋场一碑沧桑。宅前有9级石阶通向古宅八字槽门。阶台上有木石结构伞柱,上下两头雕有龙凤和狮子。阶台横挑梁上雕刻龙头。推开木质槽门,兰花屋场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处砖木结构的两层民居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房屋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中间大,偏房小。屋场内随处可见的寓意美好的精致木刻,具有湖南特色的封火山墙,独具巧思的大小天井设计,无不反映了兰花屋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与其他地方的屋场相比,田冲兰花屋场的规模不算很大,但整个建筑却隐隐带着读书人的气息,高高的封火墙顶端绘着墨色的兰花,黑漆髹成的窗户干干净净,这都与白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差;屋檐下的枕梁上雕刻的是文曲星,大门两边的侧柱上则是白鹤伴松、喜雀登枝等文人喜欢的图案。进门为一约200平方米的天井建筑,术语上又叫做“四水归堂”。大堂高约10米,气势不凡。左侧别院大门顶梁雕刻有镂空麒麟芍药、八仙和花鸟;右侧别院大门顶梁刻有财神、文曲星等。

“现在保存完好的这部分叫做上兰花屋场,以前是主人居住,而佃户住的是下兰花屋场被拆了!不然更为壮观气派。”正在记者观察院内布局结构时,左侧偏房里走出一位脸上布满沟壑的老娭瞬,热情向记者打招呼。老人叫刘连秀,今年81岁了,虽步伐蹒跚,但精神饱满,开朗善谈。1965年,刘连秀搬进兰花屋场,一住就是56年。

“这里是偏房,原来没有墙,是相通的!”刘连秀一边走一边告诉记者,这座始建于1882年的古屋,无论雨下多大多久,屋场里从不积水,下水沟渠甚为奇妙。虽为木质结构,但房顶有烽火墙间开,建筑材料为当地盛产的麻石,可以做装饰用,还有防火功能。

“这里有个博物馆,用图片及文字记录着兰花屋场的过去。你们进去参观一下。”拾阶而上,刘连秀摸摸索索从衣服里掏出一片古老的铜片匙,打开主堂屋偏房门。因房内无电,漆黑一片,记者打开手机电筒,粗略一览,便进入跑步楼。

跑马楼有利于各户之间的联系,布局严谨,工艺讲究。大门上木质横梁上雕刻有浮雕古装行人,或身形微侧,或仰首远眺,或仰卧面上,或手舞足蹈,仪态生动可人。槽门两侧各有厢房5间,每间均有方形窗户。

拾木梯而上二楼,布局精致而合理,通透而明亮,整个二楼贯穿相连,房房有窗,人入其中,恍惚穿越到清代,大有复古之悦。站在二楼古时闺房方窗前,阡陌田野,山峦美景,尽收眼底。耳畔总能听到一阵阵读书声和欢笑声。

原来,离屋场不远处,就是巷子口中学和宁乡十中的校址。

德仁耀楚沩

“兰花屋场与巷子口中学、宁乡十中,一脉相承,说来话长。”同行的巷子口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南宋时,张浚张栻父子先后安葬于官山。后人“伴祖山而居”,在官山周围定居下来。宋末,张栻曾孙、知枢密院张镗于景炎二年(1277)年响应文天祥“起兵勤王”,于衡山起兵,收复衡山、湘潭、安化诸县。后起义失败,张镗被执,元将崔斌劝降,张镗骂曰:“绍兴至今百五十年,乃我祖魏公收拾撑持。今日若降,何以见魏公于地下?”遂遇害。他的从弟张铿负骸骨归,安葬于宁乡人字桥。他的儿子张惟孝守墓三年,隐居学道,不仕元室。从此他们就在官山一带耕读传家,过着平静简单的生活。

到清道光年间,张家已成为巷子口镇大族。十九世纪,张栻后人中的张谷瑞、张寿荃两父子在巷子口镇建起了一座占地10多亩的青砖大宅院。据说,由于人口众多,到1882年,张谷瑞、张寿荃在家宅不远处的田冲又建起了兰花屋场。张寿荃先后任广西平乐知府、广东惠州、潮州、嘉应州兵备道、授资政大夫、荣禄大夫。他喜好诗文,与甘肃提督周达武、宁乡名士梅英杰多有书信往来,晚年曾任玉潭书院山长,至今仍有诗文流传。

1941年,张寿荃侄孙、时任县教育局长的张光干,在全县布置每个乡要建立中心小学。于是张光干的侄子张先煦与其表亲罗守乾,借献宝台大小花厅与部分厢房办起了巷子口第一所国民小学。解放以后,献宝台创办了巷子口中学与宁乡十中,并一直沿用至今。数十年来,这里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培养造就了数十万山区学子。

1913年,张寿荃之曾孙张毅就读于宁乡第二高等小学(即云山学校)。当时,“宁乡四髯”先后任教于此,学校成为了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为后来张毅加入地下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4年,22岁的张毅考入了湘雅医学院,从此他离开家乡,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解放事业与医学事业。张毅先是北伐军11军叶挺独立团卫生队的上尉军医,参加过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后留学伦敦大学,钻研生理学,师从药理学家克拉克,获医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大连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副院长,兼任旅大市副市长;是新中国药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传播药物作用“受体学说”的药理学家;并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十分短缺的药理学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大学和中专药理专业教师。

2009年,张毅入选《新中国60年大连英模谱——大连不能忘记》;2011年,大连医科大学为纪念张毅教授诞辰110周年,特意制作了张毅教授半身铜像摆放于药学楼正厅,同时将药学楼命名为“张毅药学楼”。张毅走上革命道路后,他的原配夫人易氏就一直居住在兰花屋场,并对兰花屋场进行了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后来,张毅回宁乡时,也曾在这里居住。兰花屋场在土改过程中分给当地九户群众居住,从而保存至今。

2018年7月2日,张毅继子张国储已至耄耋之年,从美国万里归来,回到了阔别60多年的兰花屋场。回家乡之前,张国储特意到了大连医学院,取回了张毅数件遗物,捐献给市文物局。在南轩文化园、宁乡十中、+兰花屋场,张国储一再嘱咐家乡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夏日的阳光从兰花屋场的槽门口穿进来,从雕刻着花鸟的窗棂里透过来,投下斑驳光影,一如从前。张国储在屋内久久徘徊,抚摸着那些熟悉的家具,透过那些斑驳的光影,他似乎又与少年时的自己在兰花屋场重逢。

有人不远万里归来,也有人即将从这里启航。据了解,张国储之女张嘉惠赴美深造临行前,在父亲的陪同下回到家乡兰花屋场,回到这个她的祖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离开的时候,张嘉惠特意用瓶子装了一点家乡的泥土。这泥土的芬芳是家乡的味道,将陪伴着她走更长更远的路,看更美更好的景。

跨越百余年历史,兰花屋场始终被时间温柔眷顾,她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漫长的时光里,兰花屋场走出的张家人,一直以厚德载物,兼济天下为使命,兰花屋场在他们眼中,不单是一处住所,更是心灵的寄托。当新一轮的骄阳升起,兰花屋场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她也将继续为这一片热土,留下更多动人的故事。

兰花屋场。杨铁军 摄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