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杨罗先
神秘湘西,美丽龙山,咱果乡是宁乡市对口帮扶单位,2019年全乡脱贫退出,2020年全乡贫困户脱贫“摘帽”。
行走在咱果乡的崇山峻岭之间,领略土家语意为“美丽的大森林”的无限神奇,让笔者亲身感受到咱果乡由地广人少、山多田少、穷多富少的贫困,到精准施策、产业振兴、人民幸福的脱贫之路的艰辛。
4年时间,宁乡市两批6名扶贫工作队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他们的青春、理想寄情这片多情的山水,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聚合着脱贫攻坚的伟大力量。
强化固基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咱果乡是龙山县典型的山区乡,山连着山,山吻着山,山里有山,山外有山。下山难,出行难,是长期困扰当地老百姓的一块心病。宁乡市扶贫工作队刚进入咱果乡的时候,10多公里的山路,汽车要开1个多小时,也正是这一次艰难的经历,激发了他们扶贫先从修路开始的灵感。
4年来,宁乡市扶贫工作队紧紧依靠宁乡市委、市政府,紧紧依靠咱果乡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立足现实,整合资源,把资金投在关键处、用在刀刃上,投入2000多万元,新修村组公路20公里,提升改造村组公路18公里,打通产业发展公路55公里,实现全乡乡村级公路硬化率100%,组级公路硬化率95%。在此基础上,安装太阳能路灯358盏,在急难险要的路段全部安装了安全防护栏。这一惊人的举措,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办事难、就医难、乔迁难等民生问题,老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11月6日,笔者有幸来到咱果乡,宁乡市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彬文驾车,汽车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笔者和乡人大主席吴星华一路攀谈,连界湖的天路、土车沟的挂壁公路、三分田的通天公路、脉龙湖的九龙盘,犹如一条条长龙盘旋在咱果乡的群山之中,那是宁乡市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勤劳勇敢的咱果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真实写照。
路通了,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也来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富。4年来,全乡先后成立了14个专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涌现了65户种养业专业户,建起了13个专业种养基地,带动全乡1978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增收。
路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来了。养蜂人内引外联,开发了“桐花蜂蜜”,价格比原来翻了一番,销售也更加顺畅。牧羊人开始走出山寨,捕捉信息,提升品质,开发的“桐林乌皮山羊”尝试走特色农产品销售之路,来势看好。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挂壁路、通天路、盘龙路、产业路为致富路、民生路、连心路、幸福路。
聚集产业扶贫,注重持续发展
2019年3月,戴彬文带领赵唯、周旭军两名队员进驻咱果乡,接过第一批工作队肖永忠、潘伟兵、宋滔的接力棒。
为了尽快掌握情况,帮扶队员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咱果乡的每一个村寨,全面了解乡情村情,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精准落实可持续增收措施,很快,咱果乡群众稳定受益、产业持续发展的模型通过了宁乡市和龙山县的顶层设计。
精准确定产业定位。在靠山吃山的传统产业里,戴彬文凭着多年产业一线工作的直觉与经验,选定了油桐、脐橙、油茶、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同。发展1万亩油桐、1万亩脐橙,很快在全乡上下形成了共识。4年精准扶贫之路,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如愿实现了这个目标。
精准制定增收机制。在与群众同吃同住的扶贫路上,宁乡市扶贫工作队摸索出了一套“确保村民有保底收入,保障社员有分红收入,力争集体有经济收入”的有效办法。村民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能够获得每亩100元至200元不等的固定回报,获得10%至50%的利润分红,合作社能够留40%左右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村集体能够获得10%左右的集体经济收入。连界村戴明坤回乡发展中药材产业,流转52户村民荒山和抛荒地,其中贫困户32户140人,长短结合种植瓜篓80亩、吴茱萸100亩、黄精20亩。村民每年保底分红100元/亩,二次分红占股10%,每年将为贫困户增收800元以上。
精准设计持续“保险”。第一道“保险”是保住大户。用扶贫资金修路、开荒,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大户和农业公司投资开发脉龙湖种植蓝莓,开发连界湖种植中药材,大户和农业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搞生态种植,发展观光旅游,对长远经营有明确打算,村民和村集体享受土地带来的固定租金,产业发展有了龙头和动力。第二道“保险”是稳住农户。既让村民有稳定的保底收入,更让村民与合作杜建立同兴共荣的利益关系,让村民积极支持、参与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其中桐花寨1千亩油桐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由扶贫资金一次投入栽种好后,移交村民管理,合作社提供农技服务,三年产果后,再由村集体统一采摘销售,村民和村集体按净利润8:2分成,这个模式既解决了村集体产业的培管资金问题,又解决了村民参与村集体产业培管积极性的问题。第三道“保险”是留住客户。宁乡市扶贫工作队进驻咱果乡以后,十分注重与广大客户的合作共赢,在精准扶贫的强势引领下,他们先后赢得了央视、新华社、人民网、湖南卫视等媒体20多次的关注和重视,为客户做宣传策划。与此同时,与中南林科大开展产学研合作,走“农旅结合”之路,为客户提供“保姆式”服务。此外,通过教育扶贫、企业党建扶贫、爱心捐赠、共青团宣讲、技能培训等扶贫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客户的积极性。
创新文旅扶贫,打造旅游品牌
时光折叠,土家的荒山长出嫩绿或者金黄。沧海桑田,星辰日月,桐花绽开幸福的笑容。
站在咱果乡脱贫攻坚硬核的骨骼上,桐花寨里的吊脚楼挤进了戴彬文的视觉,以文旅扶贫的方式,打造乡村旅游黄金线,成了他两年孜孜不倦的追求。
2019年4月,他几经周折,说服宁乡籍知名画家、文化学者成五一先生到咱果乡采风,指导桐花寨的乡村振兴。桐花、吊脚楼、土家古寨、巍巍脉龙界,饱含乡愁的旖旎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气息,深深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两个月时间,咱果乡印象十二景便从先生的笔下走出,轰动湖湘。
桐花、山歌、老屋,瀑布、山路、飞花、脉龙、山寨、玉鼎……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中国画,把美丽的桐花寨装点得如诗如酒。
咱果乡的桐花开了,长沙至龙山的动车通了,天南地北的赏花人来了。2020年,来咱果乡的游客超过5万人次。人流来了,注册“桐花寨”“咱果”商标的旅游产品火了。桐籽、脐橙、山羊等大宗商品的品牌效应也开始彰显。
桐花寨里,《无手也能拥抱天空》的向清成大哥,在黄金旅游线上,一边经营着桐花嫂客栈,一边带领着乡亲共同致富,是脱贫攻坚的伟大时代,让他成了网红,让他成了土家儿女生活的力量。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也让他和两任扶贫队长成为了亲密的兄弟。
在桐花寨,笔者与咱果乡党委书记向宝凤挥手告别。不难看出,她对咱果乡的明天充满自信。
是文化的力量,使咱果乡有源源不断的新闻上央媒、上省媒。
是文旅融合,让一批又一批咱果人走出大山,走到大山之外的世界。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