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鱔魚洲:悠悠沩江心的璀璨绿宝石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0-12-11 11:11:33
—分享—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小范婷 刘淑兰 段华良

沩水悠悠,涛声不绝。作为宁乡的母亲河,沩江用不竭的甘霖滋润着楚沩大地,养育了两岸的人们。如果把沩江比作环绕宁乡城的一条柔软缎带,那么江心的鳝鱼洲、溜子洲、珍洲则是镶嵌于这条缎带之上的三颗璀璨明珠。其中鳝鱼洲因风光秀丽,且兴建有纪念易祓的状元楼而盛名远扬,成为宁乡城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12月9日,《走读宁乡》采访组一行前往鳝鱼洲,登上状元楼,实地领略这一座灵秀之洲的美丽风光与厚重人文。

鳝鱼洲美若沩江心的一颗绿宝石。李帅 摄

秀美鳝鱼洲

见证宁乡航运史发展

秀美的洲形、绮丽的风光令鳝鱼洲名声大振,它也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航拍镜头中绝美的存在。然而时间回溯到解放初期,那时的鳝鱼洲面积仅仅只有十多亩,整个洲上基本没有植被,覆盖着卵石和砂砾,远远望去恰如一块乌龟壳浮在水中。那么鳝鱼洲又是如何一步步从一处“秃岛”蜕变成如今的“生态之洲”?记者就此特意采访了原宁乡县航运公司(以下简称航运公司)职工舒秋奇。

“要了解鳝鱼洲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航运公司,可以说没有航运公司,就没有今天的鳝鱼洲。”今年57岁的舒秋奇从14岁开始进入航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过驾驶员、船厂厂长、保卫科科长等职务。他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宁乡城市建设称得上一穷二白,城区仅有东南西北四条街,一条宽不过3米的麻石路上尘土飞扬,交通运输极不方便,水运是当时主要的运输方式。为了壮大发展水运事业,1956年,宁乡县成立航运公司运输初级社,其后更名为宁乡县航运公司人民公社,并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改制为宁乡县航运公司。考虑到船舶维修、中途停靠等实际问题,县里决定将鳝鱼洲划拨给航运公司运输初级社管辖。

“最开始,鳝鱼洲面积只有十多亩,洲上面基本没有什么植物。”舒秋奇介绍,航运公司运输初级社接管鳝鱼洲后,迅速组织人员修路、植绿、护砌,并在洲上修建起了一座四合院式样的建筑,房屋面积约1000平方米。此后多年间,鳝鱼洲成了航运公司重要的船舶维修点和职工家属补给中转站。航运公司还先后在洲上开办过子弟学校、敬老院、职工宿舍等。“那时候航运公司的职工基本都是以船为家,小孩子就放在子弟学校读书,我和一些小伙伴都在鳝鱼洲的子弟学校里学习过。”舒秋奇回忆,当时航运公司开办了好几所子弟学校,而鳝鱼洲上的子弟学校是最令人怀念的。“在鳝鱼洲上学的时候,一到课余时间就和同学们去挖沙子、造水渠,好玩得很。”

数十年间,几代航运公司的职工及家属在鳝鱼洲上学习、生活,在他们的维护下,鳝鱼洲上的植被日渐丰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面积也较此前有所增大。时至今日,鳝鱼洲面积达40多亩,是当初的四倍之大。舒秋奇介绍,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是航运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最辉煌的时候,整个公司共有5000多条船,职工和家属人数达6000余人,下辖11家独立核算企业,每日源源不断地将煤炭、粮食运出城,将食盐、日用品运进城。作为航运公司的船舶维修点,20世纪80年代初也一度成为鳝鱼洲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那段时期,航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刻苦钻研,最终自主在鳝鱼洲上成功制造出了两条船。一条为水泥船,一条为挖沙船。

时光一晃来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期间,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陆运的发达,辉煌一时的水运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航运公司也随之进入衰退历程。2007年,航运公司办公楼和鳝鱼洲上的建筑被正式拆除,这标志着航运公司自此退出历史舞台,而鳝鱼洲作为航运公司维修点的历史使命也就此终结。

“我在航运公司工作了40多年,对鳝鱼洲有很深的感情。如今,我住到了沩江边,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鳝鱼洲,感觉非常亲切熟悉。”退休后的舒秋奇特意将房子买在了沩江边的星河绿洲小区。“住在江边环境很好,每天早起在沿江风光带散散步,日子悠闲又舒心。”舒秋奇也期待着鳝鱼洲能进一步提升硬件设施,真正成为宁乡城区旅游的一张烫金名片。

洲名有来头

神奇传说引人入胜

初冬,立于沩江沿岸望向鳝鱼洲,只见洲上植被丰茂、郁郁葱葱,恰如一颗精致的绿宝石,为奔流不息的沩江增添了一分灵秀与雅致。

但凡灵秀的山水,必有丰盈的传说相匹配。“你们看,从沩江边望向鳝鱼洲,洲头的形状是不是特别像鳝鱼的头?”采访过程中,从小就住在沩江边的市民陈立华热情地讲起了关于鳝鱼洲的传说。

陈立华介绍,以前沩江两岸住着许多渔民,他们依水而居、捕鱼为生。一次,一位渔民捞到了一条异常肥硕矫健的鳝鱼,重达数十斤。渔民看到这么大的鳝鱼,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将网收回捉鳝鱼入桶,怎料这并不是一条普通的鳝鱼,而是一条在河中修道多年的鳝鱼精。“这鳝鱼精哪会任由渔夫捉弄,一跃而起飞出渔网,化作江中一座极像鳝鱼头形的小洲。”陈立华说。

当然,关于鳝鱼洲名字的来历,民间也有着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较广的还有黄善人的故事。

传说从前有个叫黄三的人住在南门河边,由于他家境好,又乐善好施,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南门河两岸的百姓都叫他黄善人。黄三看到南门河水面较宽,既没有桥,又没有专用的渡船,两岸的群众过河很不方便,便造了一条小船载人过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三的善行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决定下凡对他进行考察,看他是不是真的善良,如果是真的善良就让他成仙。

一天,观音菩萨化身成一个非常美貌的女子独自上了黄三的船,黄三一看眼前这位美人,不禁两眼发亮,露出色眯眯的眼神。船行至沩江中,黄三的手开始不老实了,捏了捏观音菩萨的脚。观音菩萨大怒,骂道:“黄三,黄三,人善心不善,踩到泥巴里变黄鳝。念你也行过善,死了不让苍蝇沾。”

观音菩萨话音刚落,黄三就化作了泥巴中的一条黄鳝。黄三在泥巴里羞愧难当,央求观音菩萨让他从泥巴里拱出来,化成一叶小鱼舟,供两岸群众渡河用,观音菩萨一想也是好事一桩,便同意了。但河面宽广,水流湍急,河边住的渔民都担心渡船划行距离太远,坐船人多的话,小鱼舟经不起风浪,都拒绝当艄公。因一时找不到摆渡的人,观音菩萨干脆让黄三在河中变成了一座固定的小洲。疏星皎月,漫漫江波,就这样,南门河中就有了鳝鱼洲。后人常说,鳝鱼洲的来历也印证了上天对假善人的一种惩罚。

巍峨状元楼

立起“宁乡人会读书”丰碑

如今,提及鳝鱼洲,人们首先便会想到鳝鱼洲上巍然挺立的状元楼。可以说,这座为纪念南宋状元易祓而兴建的9层楼阁,是“宁乡人会读书”的丰碑与见证。12月9日,记者一行在玉潭街道南苑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喜军的带领下,特意穿上长筒雨靴涉水而过登上了鳝鱼洲,只为近距离一睹状元楼风采。

当日天空作美,薄雾笼罩,雨丝飞扬,从远处看,江心中的鳝鱼洲、状元楼如水墨画般淡雅写意。来到鳝鱼洲,只见洲上空气清新、植被葱郁,灰白基调的状元楼静谧伫立,似在等候八方游客。

邓喜军介绍,历史上的“状元楼”是为纪念宁乡历史上唯一的宋代状元易祓建设的,又称“状元坊”,为仅高2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此后,一直为县府的门楼,直到1996年,因破败陈旧等多方面原因,状元坊被拆毁。

邓喜军(中)正在向记者(左一)介绍状元楼的来历。刘淑兰 摄

据史料记载,易祓,字彦章,号山斋,为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人。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易祓中状元,时年29岁。此后,宁乡先后出了近十名进士、十几个举人,民谚“宁乡人会读书”“宁乡人爱写书”之美誉即此流传。

公元1205年,易祓出任礼部尚书,后授翰林院大学士,为国为民,功劳卓著。故而在宋理宗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特地赐封易祓为“宁乡开国男”。易祓晚年归隐故里,兴学育人,潜心研究经学,成为湖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学家,有《周易总义》《周官总义》《山斋集》等经学著作和诗词传世。其所著的《周官总义》被中国学术史承认“与王安石《周官新义》齐名”。

2010年,当时的宁乡县委、县政府决定选址鳝鱼洲重建状元楼纪念易祓,以传承,以励志,以宣示“宁乡人会读书”,以增添城市人文景观。状元楼楼高48.2米,共9层,总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分设大堂、宁乡名人堂及文化展示中心、观光层、观景平台等设施。状元楼在造型上,创造了现代简洁而不失古典气韵的建筑形式。色彩上,其取意轻盈俊秀,以灰白基调加木色为主,以达到水墨之意境,为绵绵沩江之上平添一笔神韵。

沿着楼梯登上状元楼9楼,立于宽阔观景平台之上俯瞰远方,只见整个宁乡城尽收眼底,沩江如玉带般环绕,沿江两岸高楼林立、公路四通八达,好一派繁华的现代都市风情。作为“宁乡开国男”的易祓,若看到此情此景,想必也会为宁乡今时今日的发展而感到分外欣慰。

从状元楼九楼俯瞰宁乡城区,繁华景象映入眼帘。李帅 摄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