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雁过沩山 影沉寒水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2020-11-27 10:15:29
—分享—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华良 刘淑兰 小范婷

沩山,位于楚沩西部,是雪峰山余脉。因常年云雾锁山,如梦如幻,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之说。沩山风景秀丽、自然怡情,大沩凌云钟灵毓秀、九折龙腾,四面群山拱卫大沩福地,别有一番胜景。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客来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动人传说。唐宋明清时期,温庭筠、刘长卿、陶之采、陶汝鼐等涉足或隐居沩山,他们的山水情怀与千古诗文为沩山作了高品位的诗化垫基。“一代诗僧”齐己出生于沩山,后出家同庆寺,留下了诗作十卷800余首。山下一颗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距今已有1200余年。据说,为唐代宰相裴休亲手所植。时至初冬,正是银杏叶纷飞,满地金黄,甚为惊艳,自成一景,吸引大批游客争相来赏。

近日,“走读宁乡”采访组记者一行直上沩山,探访怡人景色,聆听千年诗声。

千年银杏。

雁过长空美如画

清晨7点,采访组一行驾车出城,向西而驰,历经一个半小时有余,进入大沩山。透过车窗看一场云雾远行归来,拢于山巅。

愈行愈近,隐约耳边传来欢笑声,朦胧雾气被一缕薄金温柔拨开,退隐至山林深处。远方的高山,眼前的田野,耳边的溪流一点点清晰起来——沩山,醒了。

虽正值冬初,但仍秋意浓浓,一副赖着不想走的样子。仍是细碎的阳光,飘忽不定的雾,日子也变得细碎而缓慢。远远望去,即便天阴沉沉,仍是一片醒然的浅黄,庞大的银杏树,张扬地矗立在山脚下,像谁的素描,中间生生涂抹了大片的亮色。

停车步行,过灵印街,行寻常步,入世外门。山寺老旧了,深黄的琉璃,苍灰的砖墙,油漆剥落了,带着历史深处的沧桑。池中,水清如黛,微波因游鱼而兴。红鲫,锦鲤,如四方挂单的和尚,在一朵朵倒映在水中的云朵中,自在地云游。一尺见方的礁石上,正日光浴的两只墨色乌龟似静止的时间,不愠不火;又似入定的高僧,不灭不生。

而此时,行于其间,那种陈旧瞬间被感染了,激活了。一如寺前广场上那些金戈铁马峨冠博带的雕塑,竟被谁予了生命力,正昂首阔步从历史中走来。

“湘有沩山,在宁西北,树木葱茏,山花若血……”读罢谭仲池的《沩山记》,穿文殊殿回廊,沿左而拐行,裴休手植银杏已守候经年。树冠巍峨,撑起一方荫庇;树干心空,修成隔世高人。

银杏高约24米,树冠处竖横交错,枝叶繁茂,叶枝中藏着一个个白色的小果,树身之上多数木质已经腐烂,树围约8米的树干有道宽约1米的“门”,从“门”内进入树洞,估计可容纳人玩耍。

沿银杏树环绕一圈,发现竟然难以分辨是一棵银杏树还是三棵树干粗大的银杏相依相偎?枝枝叶叶互生在一起,努力地向外延伸,仿佛要撷取整个天空。向上2米,三大分枝均有一抱围,旁边还密密麻麻地生长了许多分枝。一丛叶渐黄的檀树从银杏树干中间横斜出来,不仔细看还真分不出来。白果含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到底有几棵?记者数来数去也没能分清楚。

当下,这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像身披了一件金甲圣衣,叶片滤过阳光,晕处一片明明暗暗的金黄色,和寺庙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那银杏叶的形状犹如一把把小扇子点缀在银杏树上,吹来一阵阵微风,银杏叶“沙沙”作响,好像风铃般清脆,它被吹得零零散散,不时有几片枝叶飘落下来,仿佛几只孤傲的黄蝴蝶在空中飞舞,落在地上,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置身于此,静气凝神,仿佛所有的烦恼都会消散,听叶子簌簌地落下,穿越千年,刹那芳华。

弯腰拾起一片银杏叶,银杏叶似还未老去,颜色还不是很深,犹自带了些许未曾匀称的杏黄。片片银杏叶像是婴儿粉嫩的手掌,如果只有一两片,定然能惹得人怜爱,却偏偏是千万片,重重叠叠地在一起,甚至看不到地面本来的颜色。如同蝴蝶麇集而聚,宛若艺术家铺陈的画作,文人堆砌的辞藻。

密印寺内有两处银杏,都能找到历史的渊源,带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山下是唐代宰相裴休所植;山上的那一棵,则是密印寺的开创者灵佑禅师亲植,历经千年,二者皆与密印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凡千年风风雨雨,里面有多少人或故事,随便撷取一枝,都是一部鸿篇巨制。只是看世间千年风雨,人物去来,朝代更迭,一切都已是过眼云烟,帝王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寺院历经千年,几经毁建,只有银杏仍安然而立,为古刹的晨钟暮鼓平添了几分禅意。

树,是孤独的,抚摸着粗壮的树干,那上面依然有古人的指纹和余温,轻轻一触,似乎就能与唐风未雨相映相通。值得玩味的是,几乎所有的千年古树都生长在了世人经常活动的地方,与各式人文息息相关,不管时光如何洗礼,总能在陈迹中找寻历史的印痕。倒是山间的那些树,大多被砍伐了,消失了,甚至被人彻底遗忘。是树成就了人,还是人成就了树,似乎无须定论。

而此时,记者肃立在的银杏树下,是千万游客中甚为渺小的微粒,本想从历史中钩沉出几许故事,但总觉文字太过匮乏。只有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欲言又止。

千年银杏古树枝繁叶茂、五彩斑斓,张扬又热烈。动时婆娑,静若菩提,美的明艳灿烂,和它朝夕相处的寺庙,也多了一温度与人情。走在洒满银杏叶的古寺中,品味历史,享受美景,在一片耀眼金黄中洗涤心灵。来吧,不要犹豫,现在就是最好的时节。

银杏树与裴休雕像。

影沉寒水诗永存

山是名山,水是泉水。山和水的相遇与相离,沩山注定流淌不朽的传奇。

沩山常年云遮雾绕,实乃一片人间仙境之地。云雨的缠绕与滋润便使它风景秀丽,而如此风景秀丽之地,也就有儒、释诸多文化在此扎根落脚,并滋生着茂密的文化丛林,为世人景仰。

相传,无数文人骚客曾慕于斯、游于斯、居于斯、结缘于斯。如唐代诗人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诗僧齐己、黄庭坚、陆游均对沩山流连忘返,留下传世诗篇。尤以唐代诗僧齐己为甚,著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

“可惜,齐己的出生地沩山已找不到任何痕迹了。”记者有些遗憾。

“不呢!在沩山温泉山庄的后山里,有一条齐己诗碑道,全是三十年前湖南各大书法家亲手挥毫,镌刻在石碑上,有几十块呢。”同行的湖南中惠旅密印寺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宁乡市康养避暑协会会长刘漾谦热情相告,目前,已有五十块齐己诗碑矗立在后山步道里,还有很多散布在山中,无法统计。而因为这些诗碑,让这里恍如世外桃源,天然氧吧。可赏参天古木,灵山秀水。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成一体,宾客与绿水青山亲密合二为一。宾客到此,远离喧嚣纷扰,亲近本真自然。

“齐己虽皈依佛门,却钟情吟咏,诗风古雅,格调清和,工于咏物。”刘漾谦一边走一边笑着告诉记者,公元864年,齐己出生于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后出家为僧,更加热爱写诗。

刘漾谦向记者介绍齐己诗碑。

齐己喜游学,云游期间自号“衡岳沙弥”。曾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云游时,齐己曾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

穿过环境幽静,桂香怡人的沩山温泉山庄,来到半山腰上。果然看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石碑嵌在山壁里,全是诗僧齐己的作品。沿途数过去,不多不少,刚好50块。

“山上真的还有齐己诗碑?”望着无道可寻的山上密林,乱石丛丛,了无人烟。记者不禁问道。

“有,肯定有,我爬上去看过。”拔开丛林,向山上爬。虽然带刺的树枝乱七八糟挡着前行的路,脚下高低不平,一步三滑,但还是拦不住采访组寻找散落在山中诗碑的心。

咏裴休手植银杏诗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块、二块、三块……在悬崖下、青石旁、杂草丛,不断找到了22块齐己诗碑,有的半截沉入泥土、有的长满青苔。

因时间关系,不得不下山,匆匆返回。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车声响起,沩山沉默。忽悟,千年之前,齐己何尝不是一个追梦的人?而今忙碌的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过客?均在千古不变的熙攘世间追逐生命精彩。终有一天,发现云止步了,雨停息了,需要的只是一份简单和安定,如那散落在荒山的诗碑。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这是宋代普济禅师的两句偈子。虽然雁无留踪之心,水也无留影之意,但是,那种刹那的生灭状态,却长久地陶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之美。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