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小范婷 刘淑兰 段华良
东鹜山地处我市灰汤镇境内雪峰山脉东麓宁乡、湘乡和韶山三地天然交界处,主峰海拔429.8米,古为禅林圣地,山上多庙,素有四十八庵之说,至今遗迹可寻。东鹜山山形似鹜,山势向东,巍然耸立,因山顶常年白云缭绕如雾,故又有人称之为“东雾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鹜山海拔不高,但其凭借秀丽的风景、荟萃的人文,已然跻身成为我市西南区域一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11月15日,《走读宁乡》采访组记者一行来到东鹜山,探访这里的美景与人文。
东鹜山景区。
禅林圣地
奇山异石险峻秀丽夺天工
“游东鹜山,不能不看鹰嘴石。”经当地村民盛情介绍,记者一行将鹰嘴石定为了走读东鹜山的第一站。作为东鹜山最知名的景点,鹰嘴石名声在外,以险峻奇崛著称。晴朗天气里,数十里开外的人都能看到鹰嘴石真容。
如果说远观要看天气,那么近窥还需靠脚力。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一行驱车至东鹜山半山腰一平地,随后沿着泥泞的山间小道行走数公里,最终顺利抵达鹰嘴石。
鹰嘴石石如其名,形似一只蹲伏在峰巅之上的老鹰,欲张嘴啄食。往前走近山谷,只见其鹰嘴悬于头顶,沉沉下压,似乎伸手便可戳到鹰嘴,令人称奇不已。爬上鹰嘴石,眼前豁然开朗,炊烟袅袅的村庄、收割完毕的稻田以及四通八达的村道尽入眼帘。暖阳下,大片大片绿色间调和着深秋特有的金黄、棕红,好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乡村秋景图。
游览鹰嘴石途中,记者偶遇了正和朋友一起在此游玩的市民谭金旺。谭金旺在宁灰公路万宝山村段经营着一家餐馆,闲暇时间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东鹜山是我们这一带最知名也是最有灵气的一座山,植被特别丰富,一年四秀都有不同的景色,我们当地人都是从小爬到大。”谭金旺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周都会爬一次东鹜山,多的时候一周爬过四次,大部分时候都是义务给游客和朋友当向导,只有少数时候是独自一人登高放松。
“东鹜山里值得看的景点几乎都和石头相关,看完了鹰嘴石,我再带你们去看一看磊子石,保证你们过一把徒手攀岩的瘾!”跟随着谭金旺的脚步,记者一行带着憧憬赶赴磊子石。一路上,只见田野里鸡鸭成群,路边野花摇曳,葱茏树林间点缀着数栋民居。道路两旁,青中带黄的桔子、柚子累累挂在枝头,传来阵阵果香,放眼望去尽是一派乡野好风光。
磊子石处在一个两边山头绿树成荫的山谷里,山谷中的石头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约有数百块之多,似搭积木般形成一座渐次沿山谷延伸的天然石山。
眼前光秃秃的石壁,刀削似的峭岩,没有任何的牵扯物可依附,让人望而生畏。正疑惑该如何攀爬时,带头的谭金旺早就跃上了一块巨石。只见他身手灵敏,纵身攀爬几下便轻巧地从一块石头上跳到了另一块石头之上。“攀爬磊子石急不得,这都是有技巧的,一定要找准受力点再爬。”在谭金旺的指导下,记者手脚并用开启了攀爬之路。
二十来分钟的攀爬过后,记者明显感觉体力逐渐不支,膝盖有些疲软,后背的衣服也早已被汗浸得透湿。双手因为没佩戴手套的缘故,不知不觉间已被粗糙的石头磨破了几处皮,隐隐传来痛感。此时路程已过半,向上看是层层巨石挡道,向下望也是怪石嶙峋。在这上也难下也难的尴尬境地,多亏了同行伙伴通力合作,大家互相打气、加油,遇到艰险处无不是推的推、拉的拉、扶的扶……
无限风光在险峰,历经一个小时的攀爬,大家一行终于征服了磊子石,登上了山谷尽头的一块巨型岩石。坐于巨石之上,俯瞰这峥嵘尽露、怪石嶙峋的山谷,内心中不由得升腾出一种感慨与自豪,感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豪于大家的真情帮扶。
东鹜山景点众多,除了鹰嘴石、磊子石,其主峰、侧峰周围十数里范围内,还分布有龙峰、箬笠峰、石船、石洞、八石头等胜迹。相传在明代之前,此山间建有九华庵、七福庵、大冲庵等48庵3寺堂,为禅林圣地。而今虽无一幸存,但巨幅石刻“天然盛世”遗迹依稀可见。
据清同治《宁乡县志》记载,宋隐士谢英曾经游历过东鹜山,见到东溪岸边的一尊巨石,背山面水,隐居深山,不张不显,不由联想到汉代隐居富春江的严子陵,并倾慕其高风亮节,故而题写了“慕严台”三字,叫随从镌刻于石苔藓上,为东鹜山留下了又一景观。
游客在鹰嘴石合影留念。
人文鼎盛
湘军名将战功赫赫启后人
东鹜山自古便是钟灵毓秀、人文鼎盛之地,明清以来,所出名人甚多,如刘典官至陕西巡抚,黄少春任长江水师提督,戴红顶子者多达50多人。
刘典,字伯敬,号克庵。1819年,他出生于东鹜山下枫木桥十亩丘一户殷实家庭。他十岁能文,先后入县学、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读书。刘典是宁乡籍优秀湘军将领中的杰出代表。他是左宗棠的左膀右臂,曾任浙江按察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他随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防止分裂、保卫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勋。
1864年,刘典回家乡丁忧时,有感于宁乡西部学子求学艰难,于是萌生了捐资办学的念头。在他的倡导下,当时的宁乡知县郭庆飏及乡绅纷纷慷慨解囊,1867年云山书院得以落成。该书院被誉为宁乡人民革命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宁乡四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是刘典晚年隐居东鹜山时,题写在草庐“求志山房”大门上的对联。有史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刘典督办陕西军务,署理巡抚。九年三月,卸陕西巡抚,五月归家,结草庐于东鹜山,自名为“求志山房”。
至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帮办新疆军务之前的五年时间里,刘典一直居住于东鹜山大冲庵的“求志山房”内。多年征战后,刘典一心想与这草庐,与这东鹜山,与这片生养他的热土,一起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可惜朝命再起,派遣刘典帮办陕甘军务。当时,刘典已经五十六岁,而他的老母亲已是八十三岁高龄。据史载:初,母恐其远离,时遣诸孙谨视之,后查其情,复许公出。于是乎,万里迢迢,一路逶迤,刘典直奔西北大营。光绪二年二月初八日,刘典至兰州,左宗棠郊迎二十里。
终于,光绪四年(1878年),新疆收复。捷报传来,早就是“久病之馀,精力顿减”的刘典,立马请辞,得到朝廷批准。可惜,还未得及上路,就“喘促益剧,大汗不止”,遂终于兰州督署。清廷为表其功绩,赐谥为“果敏”,下令为他在江、皖、浙、闽、粤、陕、湘七省建立专祠祭祀。刘典去世后,左宗棠曾送挽联曰:北阙君恩,南陔母养,西域戎机,忠孝合经权,好与圣贤论出处;廿年交固,万里功成,九原梦断,死生关气数,忍看箕尾吐光芒。
病逝甘肃前,刘典叮嘱后人,将他葬于东鹜山上,可以深情凝望着家乡的山水。斯人已逝,刘典的精神也将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勇向前。
除了湘军名将刘典,东鹜山当地还流传着“一里三台”传奇故事。何谓“一里三台”?即一里范围之内的地方出了三个抚台级的大人物。据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一位是住在石谷潭的黄少春黄提台,一位是住在堤坪里的喻吉山喻协台,一位是住在大湖山的喻俊明喻镇台,这“三台”均为清朝时代的人物,湘军中较为著名的将领,为朝廷出生入死,反抗侵略,维持平安,深受当地人景仰。
东鹜山景区。
长寿福地
良好生态给村民带来绿色福祉
植被葱茏、四时常青的东鹜山被当地村民称为“天然氧吧”“长寿福地”。在东鹜山的庇护下,当地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喝的是山间清澈的泉水,吃的是纯天然的绿色蔬菜,尽享东鹜山带来的绿色福祉。
听说坐落于东鹜山脚下的灰汤镇新联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寿星村,记者一行决定前往一探究竟。在新联村妇女主任李春花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今年94岁高龄的喻春秀老人家拜访。
“李主任,您来啦,还带了这么多客人,快请进来坐。”见到大家的到来,满头银发的喻春秀老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忙不迭给大家泡起了热气腾腾的芝麻豆子茶。细细打量,只见喻老动作利索、步履矫健,岁月化作褶子在她脸上留下印记,但她老人家双眸中却始终带着笑意,完全看不出已是94岁高龄。
聊天中,喻春秀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住在东鹜山脚下,以务农为生,喝的是东鹜山的水,吃的是东鹜山的菜,从没有特意追求过养生。“我现在还可以自己做饭、洗衣服,只是儿子担心我累,这些事都不让我做了。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出门找一些老伙计打打麻将。”喻春秀老人笑呵呵地说,儿女都有出息,五代同堂的生活很幸福也很满足。李春花介绍,新联村的老人普遍长寿,八十多岁的老人十分常见,像喻春秀这样的90多岁以上的老寿星现在还有十多位。
对于新联村长寿老人多的原因,当地村民的说法是,这里“山好水好心情好”。据悉,东鹜山除了灰汤温泉,还有冷泉,当地村民称之“龙眼井”。冷泉属于悬挂泉,水源来自坚硬花岗岩的裂缝水,水质清澈甘甜。这种泉水常年水温约在18℃,含氡丰富,常饮对心跳过慢、高血压、风湿病、糖尿病等均有疗效,又被称为“长寿泉”。
“咱们东鹜山山好水好,而且处处是美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能长寿。”离开新联村后,李春花又带领大家来到了久负盛名的灰汤桃花谷。虽然目前不是桃花盛开时节,但那十公里长的桃花谷道边,一万株绿叶婆娑的名贵桃树与青山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目前,灰汤桃花谷已建成十余公里景区游道、数公里原木步道,除种植名贵桃树一万余株外,还栽种有北美红枫400多亩,步道蜿蜒曲折别具风情,桃红柳绿竞相争艳。
如今,东鹜山风景区已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和重要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我们相信,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新理念,东鹜山这片山水胜地必将赢来更大的腾飞。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