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而弥坚,不坠青云志 ——记抗美援朝老兵张蔚全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2020-11-16 10:08:15
—分享—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向 段华良 邬艳 张铸英

张蔚全生于1927年,1949年参军,之后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64军炮兵团参加过追歼胡宗南部战役,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身负重伤;1950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4军炮兵团榴弹炮营第一连侦察兵,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

“抗美援朝战争,连队180名战友只有我们12个人回来了,他们把正值芳华的生命献给了国家,长眠朝鲜。而他们的亲人,有些一直在等待他们回家,等到离开人世也不曾心安。几十年了,我经常梦到他们!”张蔚全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回想起天人永隔的战友,不禁悲从中来……

忆往昔,叹峥嵘岁月

11月5日,记者来到双江口镇兴桂村一栋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见到了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张蔚全老人,他正和小儿子张国平一起在院子中的菜地里松土、除草,在他们的脚边,大蒜、茼蒿、莴苣、白菜等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见到记者,老人赶紧招呼进屋。在谈话中记者得知,张蔚全1927年出生于巷子口镇一个农村家庭,1949年,他参军后,就参加了追歼胡宗南部战役,部队一路向西所向披靡。最后,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张蔚全不幸身负重伤。1950年,张蔚全所在的64军被派往朝鲜。他在64军炮兵团榴弹炮营第一连任侦察兵。“跨过鸭绿江一进入朝鲜,心里面就一心一意只想着把美帝国主义消灭,再没有其他想法了,经历的战争多了,心里面也不害怕了。”张蔚全告诉记者。

“在朝鲜的深山密林里,我军无法携带重武器,战士只有轻武器,敌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敌机每天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头顶上飞,到处轰炸,火力很猛,对敌人的空袭我军无力回击,白天只能躲起来休整,晚上行军。”张蔚全回忆,敌机一旦发现解放军,呼啸的炮弹就如同下雨一般从天而降,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泥土、树枝、石头飞溅,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再也没能爬起来。

“飞机就这样天天轰炸,我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里面全是对敌人的仇恨,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想起战争的残酷,提起牺牲的战友,张蔚全几度潸然泪下。“没有曾经的牺牲,就没有新中国和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活着的人,不能忘记啊!”

在记者面前,张蔚全轻轻抚摸着一枚枚军功纪念章,“华北抗战胜利纪念”“西北抗战胜利纪念”“抗美援朝和平纪念”等军功纪念章在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述说发生在70年前的烽火岁月,先烈用鲜血换回了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一起上前线的时候,他们是好好的一个人。一个连,最后只有我们12人回来了,他们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在我接过这些军功纪念章的那一天,多么希望在天上的战友也能看到……”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幕再也无法实现,张蔚全只能在梦中一次次与战友相逢,一起整夜行军、并肩战斗,醒来时才发现泪水早已浸湿了枕头。这些军功纪念章,张蔚全不想面对也很不愿提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张蔚全回国,这些军功纪念章也从此被封存。随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4军炮兵团担任过侦察排长、侦察参谋、侦察股股长、榴弹炮营第一副营长等职务。1964年,张蔚全受组织派遣,随中央工作团赴贵州兴义县任水电局局长,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地方工作。

看今朝,深藏功与名

“爸当兵我知道,但他在部队里立了什么功、获了什么奖,他从来没讲过。”张国平回忆,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当年打仗的故事。但几十年来,他只知道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那些证书、勋章,他都锁在柜子里,从来没有拿出来过,也不准我们去碰。直到去年,市里面给他送来荣誉证书,有记者来采访,他才拿出来,我才知道爸爸的英雄事迹。”

“爸爸一直以来都不讲究吃穿,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努力工作,怎样做人。”张国平告诉记者,在贵州兴义县期间,正是国家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们一家7口,挤在一间26平方米的房里,全靠张蔚全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相当艰苦,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但张蔚全正直无私,在生活上决不以权谋私,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工作上,他克己奉公甘为孺子牛,尽职尽责坚守本职岗位。

1975年,张蔚全调回了家乡,担任宁乡县水电局副局长。从此,他的足迹踏遍楚沩大地,时刻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重,广泛团结同志,走群众路线,艰苦奋斗敢于闯;在处理险情时,他更是不顾生命危险冲锋在前,及时正确处置了多次水患灾情,他制定的分流泄洪措施得到当时湖南省水利厅的表扬并广泛应用。

1983年,张蔚全离休,定居山村。记者看到,在他简陋的卧房中,最多的物件是报纸和书籍。如今,94岁的张蔚全依然坚持每天看报读书,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我希望孩子们把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好好工作,爱国奉献,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说起晚年生活,张蔚全觉得特别知足。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