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可不慎。四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读初中时班主任卢跃民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大户人家,一场大火把财产烧得精光,一家人饥饿难耐。幸亏一个和尚送来一大袋干米饭,这家人有了活命之粮,连忙叩头感谢。和尚说:“不要谢我,这是你们自己家里的粮食。你家原来铺张浪费,白米饭流出沟外。我看了可惜,每天从沟里淘起,洗净晒干,以备不时之需。今天果然派上大用场。”那家人听了羞愧不已。
“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抗战时期,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蒋介石大摆宴席,花800大洋请他吃山珍海味,而毛泽东请他吃的却是战士们种的蔬菜和老百姓那里买来的一只鸡。国民党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共产党则是与民同忧、勒紧裤带支援前线抗战。强烈对比之下,陈嘉庚感慨:“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事实证明,陈嘉庚的推断是对的,艰苦朴素“延安作风”打败了骄奢淫逸的“西安作风”。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朱子家训》中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告诫我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小时候饥饿的感觉要铭记于心。可记得一锅红薯象征性地只放一抓米?可记得满头大汗在田野里捡稻穗,做到“颗粒归仓”?可记得“瓜菜半年粮”、放学路上磋生麦子吃?可记得老人言“浪费粮食,小心雷公打人”?
我真切地记得初三读寄宿时老师放假要我回家接米,我揭开大米桶盖,里面只有薄薄一层,我把桶侧起来,用手伸到桶底刮,一粒米都不放过,刮得手麻麻的,硬是凑不齐几斤米。如何向老师交差呢?提着点点米,眼泪不争气的掉下来,掉在地上、痛在心里……俗话说,“ 叫化子做官——穷怕了”。疫情期间,我不自觉地储备了100斤米,给两个兄弟家各送了100斤米。我家的半年吃不完(因都在外工作,在家只吃一餐饭),惹得妻子笑我太谨慎了。妻子总把吃不完的剩饭带回家,又不厌其烦积放在冰箱里,再带到乡下送给亲戚去喂鸡,我理解、支持她。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们要节俭惜福,树立爱粮、惜粮、节粮观念,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把厉行节约贯穿到日常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在单位食堂用餐、公务活动用餐、家人亲友用餐等都践行“光盘行动”,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防止“舌尖上的浪费”,养成“够吃就好、剩余打包”的良好习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黄熊飞
编辑: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