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乡山歌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2020-08-27 10:26:17
—分享—

说到山歌,估计不少人脑海里立马会浮现出刘三姐的形象。荧幕上的她聪慧机敏、善良大方,唱出的一首首山歌,歌词生动活泼,声音婉转动人,让人一听难忘。其实山歌这一艺术形式,并非刘三姐所在的壮族独有。在我们身边,也有表达劳动人民真实心声的山歌,也有宁乡的“刘三姐”。宁乡山歌因其地域文化特色,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天,大家就跟随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原汁原味的宁乡山歌吧。

宁乡山歌传承人伍迎春

“山歌易唱口难开,石榴好吃树难栽,杨梅子好吃高山有,鲤鱼好吃在深潭,姣莲妹子好耍在娘家。”

绿茵蓊郁,鸟鸣清脆。嘹亮悦耳的山歌在林中响起,如一股清流,缓缓流入听者的心间。正当大家细品山歌韵味时,与之对答的山歌又在林中悠悠散开。

朗朗上口的曲调,质朴纯真的歌词,加上用方言演唱,宁乡山歌原汁原味的乡音乡韵立马深入人心。正是由于这一特质,吸引着姜红兵学习山歌,进而成为了宁乡山歌的传承人。“我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在田里劳作就会唱山歌,他们唱起来特别有韵味,我就在旁边轻轻跟着哼。”

余音悠长的山歌回荡在山间,成了姜红兵在内的许多人的儿时记忆。山歌广泛流传于宁乡各地,其中黄材山歌和流沙河山歌是宁乡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的曲调、唱法不尽相同,分为过山垅、喔歌子、哼歌子、吟歌子等。不同的曲调,让山歌既可以呈现出高亢、粗犷的原生态,又有委婉回旋、细腻柔和的娇羞。与其他地方的山歌一样,宁乡山歌大多以劳动歌和情歌为主,歌词随场景而转变。

宁乡山歌传承人姜红兵

宁乡山歌是宁乡人民用来表达和反映自己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促进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它起源于何时已不得而知。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流传于黄材的山歌大致起源于后唐时期。据记载:后唐进士姜德厚,官至大理评事,后擢升为御史。告老还乡后于沩江黄材段兴建石桥,称“姜公桥”。桥建成后,两岸通衢,四方通商,渐渐的山民借通商之便,青年男女于姜公桥对歌。《宁乡县志》也有记载:民国时期,黄材一带在端午节云集姜公桥两端对唱山歌,此俗流传至上世纪60年代。“端午节比赛唱山歌时,队伍会在姜公桥两端列阵,桥东一组人,桥西一组人,桥中间会放上彩礼,唱得好的队伍就能赢得彩礼。山歌比赛的时候,周围的观众把姜公桥围得水泄不通。”黄材镇居民沈福先回忆道。

山歌在黄材尤为兴盛与此处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与别处的山歌不同,黄材山歌在歌词押韵上也独具特色。一般五句歌词分两韵,一二句押韵,三句不押韵,四句另起韵,五句押第四句的韵。“比如‘郎骑白马过高桥,风吹马尾缠郎腰’,桥和腰这是押韵的。 ‘马尾缠郎郎缠姐’,姐字不押韵。第四句又另外起韵,‘钥匙缠锁锁缠门,十八姣莲缠后生’,后生的生字就压门字的韵。”文史专家姜福成解释道。

由此我们可大致推断,山歌歌词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有一定的讲究,它们多为当地有识之士创作。它与清朝时期诞生的花鼓戏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姜福成说:“山歌无假戏无真,戏是高台教化,它有一种道德宣传在里头。山歌就没有道德绑架,它是真实的心声和宣泄,不像戏有教育作用。”

宁乡山歌对唱场景。

正因为山歌真实、不矫揉造作的特点,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它成了人们最普遍的娱乐方式。甚至有人还把唱山歌当做一门职业赖以生存。宁乡山歌传承人伍迎春介绍说:“我晓得有一个爷爷,他在旧社会的时候,就是专门为大户人家唱山歌的。每年大户人家丰收或者播种的时候,他就带孙子坐在田埂上,专门给劳作的人唱山歌。因为干农活久了容易打瞌睡,人们听着山歌就能提神鼓劲。”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山歌遇冷,这种随性而来、不用任何乐器相伴的艺术形式逐渐被人们淡忘。直到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宁乡山歌才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对从小爱好唱山歌的姜红兵、伍迎春来讲,无疑是个好消息。他们二人分别从老一辈那儿学唱山歌、收集山歌歌词,成了宁乡山歌的非遗传承人,这也让宁乡山歌在舞台上重新焕发了活力。“我在台上唱山歌的时候,中间会有‘喔喂’的喊声,下面的观众也跟着一起‘喔喂’,感觉山歌非常能带动他们,让他们也融入进来。我到敬老院唱的时候,老人们有几十年没听过山歌了,再次听到山歌让他们觉得很亲切。”伍迎春告诉记者。

肩负着传承任务的姜红兵还把山歌带进了校园,从课堂上挖掘山歌好苗子。

跟其他非遗一样,宁乡山歌虽然不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它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凝聚着浓浓的乡愁,更是人们不能忘却的乡音乡情。

姜公桥。

扫码看视频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