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乡二十三铺(下)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2020-07-08 10:17:37
—分享—

最近,宁乡街头出现了十几座城市驿站,驿站内饮水机、空调、卫生间、阅览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过往的行人累了渴了都可以进去歇歇脚、解解乏。其实,驿站在我们宁乡并不陌生。时间往前追溯五百多年,明朝时,宁乡的驿递制度已相当完备,二十三个驿站以铺的形式存在于驿道上,虽比不上如今的设施完善,但古时的驿递铺为过往的官员和行人提供了极大便利。今天,咱们继续追寻铺的故事。本期我们继续往西行,从长桥铺出发,历经八铺可达安化境内。这一路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

告别横市境内的长桥铺,继续往西行,驿道逐渐与沩江拉开距离,经柳山脚下,就到了泉塘。泉塘有一口泉井远近闻名。泉井从何时挖掘,当地人知之甚少,清凉甘甜的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居民,直至今日仍是当地一宝。为了方便大众,古时井边曾筑有茶亭,解放初期,茶亭被毁。近两年,亭子才被新建。离泉塘两华里处,就到了西路第十铺——土岗铺。土岗铺属黄材沙坪境内,因地势较高,有“高岗之势”,故称土岗铺。驿道在岗下,上面为铺,旧铺址上多年来均有供销社,老人还亲切地把这里叫做“岗铺里”。

土岗铺西行十华里到黄材铺。黄材是西路十七铺中的大铺,是上宁乡一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这里水运发达,黄材名字的由来就与这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关。

“在唐朝的时候,因为黄材是集散地,很多木材都要从这里运送出去。当时人们把木头扎成木排,飘在沩江中。有一天,一个叫司马的头陀,路经黄材去沩山时,见江飘黄木,于是把这里叫做黄木镇,后来就演变成黄材镇。”黄材镇居民沈福先告诉我们,其实黄材还有一个名字叫青羊。据传唐朝时,有人在芙蓉山看见青石板上有只青羊,大家认为这是一种祥瑞的象征。于是黄材铺也叫做青羊铺。

在水运发达的年代,黄材造船业也在全县闻名。清人罗鉴龟在《沩水舟行记》中记述了那时水运的盛况:“欸乃行歌,宵旦互答”,沩江河中“舟名乌舡,造于黄材者良”。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黄材经济的繁盛。

宁乡二十三铺示意图。

离铺址不远,跨沩江有一座桥,名姜公桥,这也是古驿道上的交通要道,此桥距后唐以来历经900多年沧桑,为姜氏族人独修,故名姜公桥。宁乡文史专家姜福成告诉我们,修桥前,姜氏发动族人捐钱捐物建义渡。之后考虑到出行方便,又建设了木桥、石桥。最后一次姜氏集资修桥是民国二十四年,也就是1935年,桥修好后,桥东端立着两丈余高的牌楼,上面刻有“耕、读、渔、樵”的故事。牌楼上还刻有民国元老于右任提写的对联,“上联是:利涉已千年,耑名有自。下联是:功成虽一姓,济物无私。意思是叫姜公桥是有来历的,这个桥虽然是姜姓修的,但是所有姓氏的人都可以走。这就体现了我们古人的积功厚义,愿意做点公益事业,愿意行善积德。”姜福成介绍。

姜公桥在方便出行的同时,也是古驿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据姜氏后人介绍,桥侧曾树立多块石碑,碑上篆刻有诗词碑记,其中四首四季咏桥诗尤具特色,吸引行人驻足欣赏。

桥春

春雨奔流古渡溪,石桥新建尽留题。遥知渭水龙蟠耸,会见睛江鲤跃低。碧草绿波花月夜,白沙黄菜钓鱼矶。我来便自登台乐,柳色青青送马蹄。

桥夏

夏山如滴锁长流,地骨横抛便泳游。骑马客来从释褐,负薪人过尚披裘。龙文缦缦云千岫,虹影重重月一钩。最是黄材风景好,箫声吹上采莲舟。

桥秋

秋水澜翻叹望洋,何来此处达康庄。填河仅鹊难驱石,掷杖虽仙不及姜。几阵雁惊芦水白,半街人迹菜畦霜。鱼龙莫便悲岑寂,东海苍鹰正待扬。

桥冬

冬来范叔最多寒,到此方知石架宽。赠我绨袍犹小惠,济人功德不偏安。桥头题柱冰常结,坝上吟诗雪未干。渭叟皤然能耐冷,年年独下钓鱼竿。

过姜公桥,往左走,就到了原井冲与五里堆交界的芭蕉仑,这里也是西路驿道第十二铺——芭蕉铺。原来人员往来密集的驿道早已荒废多时,高山上的芭蕉铺静谧于此,留下了淳朴的民风和清幽的田园风光。从当地长者口中,我们大致能想象出这处递铺的面貌。黄材镇新桥村居民吴章秀说:“之前芭蕉铺的路是石板路,路边有一个茶亭。茶亭里有专人烧水,行人路经此处都可以免费在茶亭喝水、休息。”

芭蕉铺西行十华里,到达西路驿道第十三铺——迎水铺。迎水铺地处沙田乡,因铺迎涓水而得名。铺设茶亭,茶亭旁有一庙宇和一古井。茶亭有专人烧水,向过往行人免费供应,人们把这里叫做“迎水茶亭”,亭前的一副对联也十分风趣:“茶热正宜迎贵客,亭凉何须问主人”。只可惜茶亭被毁,难见风貌。人们恢复了这处庙宇,唯有古井长存,见证着历史风情。

清光绪前,从长桥铺西上安化,必经黄材铺、芭蕉铺和迎水铺。光绪年间,经士绅倡议和募集资金,对这段路进行改造,在水洞坑凿石开路。当时,进士出身、官至广东按察使的张铣还特意写下了一篇《水洞坑开凿记》,他感叹之前从黄材回家乡巷子口,要“解衣歇马,频蹙不乐”,“今改由此道,夙愿偿矣”。水洞坑开道后,驿道便绕开芭蕉铺和迎水铺,直接由黄材铺经水洞坑进入巷子口境内的新开铺,大大节约了行人的路程和时间。

新开铺是西路驿道第十四铺,再往西前行十华里便到了西门铺。铺名因此处位于沩宁古邑西大门而得名。西门铺最具地理标志的是一棵古松,传闻是两江总督陶澍所植,古松毁于1983年,次年由乡人重新种植。西门铺前还有一座横跨官江的石桥,称卢板桥。

西门铺西行十里,到扶冲铺。扶冲铺与扶王山密切相关,当地人又把这里称为“官铺里”。“当时这个地方,是一家姓官的人居住。后来他们都出去从军了,一直没有回来。所以官铺里就是以这家人命的名。”巷子口镇原科教文卫办主任王本清说。

扶冲铺往西十华里,就到了西路驿道最后一铺——司徒铺。何以叫做司徒呢?司徒本是官职,据史料记载,昔时,湘西南的瑶民不服教化,朝廷派了一个叫王仝的司徒前去镇压。王司徒在战争中身负重伤,以身殉国,埋葬在了此处。当地人敬佩王司徒的勇敢和斗志,于是把这里命名为司徒铺。

去往司徒铺的路上,我们至今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古驿道。驿道随司徒仑逐渐攀升,麻石路在山中蜿蜒曲折,犹如长龙。拾级而上,脚下的石板有的被磨得锃亮,有的则因时代久远断裂开来。踏着古驿道,周围绿树掩映,泉水叮咚,凉意沁人。听周围人讲,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古驿道还发挥着很大作用。“以前的人在这条路上行走相当不容易,我读书的时候,安化那边红薯米多,宁乡这边稻谷多,每年我都要和父母一起走这条古驿道到安化去借红薯回来当粮食,等到稻谷丰收,再把稻谷还给安化。这一路都是用肩挑、用土车拉,背着上百斤的货物走驿道,很不容易。”巷子口镇文化志愿者刘学军告诉我们。

司徒仑陡峭,肩挑手提的物资太重,在半山腰处,特意修建了一座茶亭,当地还流传着这座茶亭的有趣故事。传说当时在山上立铺时,找不到水源。结果安化和宁乡双方的主事在一天晚上,做了同样一个梦,梦里讲述在宁乡境内的某一处有水。大家就按照梦境所指去找水,结果顺着挖下去,确实有泉水涌出来。所以安化司徒铺的茶亭就在宁乡境内。

我们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了解到,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挖掘包括司徒岭驿道在内的安化和新化的茶马古道文化,并计划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如今司徒铺周围聚居了几十户人家,俨然成了一个小镇,这里属安化县高明乡司徒铺村,宁乡境内的西路驿道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点,又在这里开启了新的征程。

到晚清时期,民间邮递业迅速发展,驿道和递铺的开支成为了地方财政负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宁乡开办了邮政代办所,宣统三年(1911年)开设了三等邮局,由此绵延了数百年的递铺制度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民间邮政取而代之。

三条驿道,二十三铺,每一铺都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再次用脚步丈量这些驿道和递铺,我们从中读出了历史的嬗变、社会的兴衰。虽然递铺风光不再,但这些地名却留存在当地老百姓的茶余饭后,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和当地的风景一起,构成了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乡愁。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司徒岭驿道。

扫码看视频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