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心如一

来源:宁乡网 编辑:喻常宁 2020-07-02 09:57:43
—分享—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华民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宁乡,作为革命老区,党的春风从这里拂过。以何叔衡为代表的中共早期党员在楚沩大地上播撒革命火种,培养了大批共产党员。1925年,中国共产党宁乡第一个支部——“宁觉”支部在革命摇篮宁乡“甲师”诞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宁乡解放,从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物资紧缺、百废待兴到跻身全国百强县(市)之列,宁乡人民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新生活。值此中国共产党

成立九十九周年之际,《沩水春秋》推出特别策划《初心如一》,以宁乡召开的历届党代会为脉络,带你梳理中国共产党宁乡历史,重温这部汇集了无数仁人志士用献血与汗水写就的宁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篇章。

作为参加中共宁乡第四次党代会的代表,彭勇对当时全县实行“农业学大寨”的决策记忆犹新。

翻开《中国共产党宁乡历史》,人们从这里看到了忍辱负重、舍生忘死的血泪史;看到了艰苦卓绝、砥砺前行的奋斗史;更看到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发展史。历史的航程,从没有一蹴而就,它历经沧桑,筚路蓝缕,始终向着奋斗目标前行。拨转时间的指针,回到1925年,宁乡革命历史的大船从这里扬帆起航,指引航程的舵手正是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1925年春,位于县城王氏宗祠的宁乡甲种师范讲习所(以下简称“甲师”)里,一场庄严而神圣的活动秘密进行着。随着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李维汉(化名罗迈)的到来,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这是宁乡第一批党员的入党宣誓大会和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大会。参加此次入党宣誓的有11名年轻人,他们是戴卓良、夏尺冰、喻东声、杨文寰、刘之康、李拔群、廖正良(均为甲师学生)、严岳乔、严凯成、周湘圃(均为小学教师)和何立前(同文镇团防局文书)。党支部以“宁觉”为代号,共有党员14名,第一任书记是胡辉,宣传委员许抱凡,组织委员戴卓良。

“宁觉”支部成立后,此后24年间,党组织先后在宁乡领导工农运动,开展沩山暴动;成立红二师,坚持武装斗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夺取抗战胜利;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发动黄唐起义。1949年8月8日,宁乡终于解放。8月25日,中共宁乡县委员会成立,李瑞山任县委书记。新成立的中共宁乡县委遵照省、地委的指示,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党中央整党建党的指示精神,开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系统的整顿和建设;积极而慎重地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党组织;建立群团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为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宁乡的执政地位,为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3年,中共宁乡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以土地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各项民主改革运动,铲除封建制度,革除封建陋习,推动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全面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6年5月30日,中共宁乡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召开。

上世纪五十年代县领导开会场景。

1956年5月30日,宁乡迎来了一件振奋人心的盛事。中共宁乡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召开,552名党代表迈着坚定的步伐,肩负着全县6129名党员的嘱托,参与了这次盛会。大会期间,与会代表听取了县委书记李学良、县监委书记叶鹤亭分别代表县委和县监委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了李学良《关于中共宁乡县委向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争取90%的社增产、90%的社员增加收入与全面加强领导的决议》。与会代表对县委提出的新一届县委会、县监委会组成人员和出席省党代会代表候选人建议名单,进行了反复认真的讨论。大会闭幕后,接着举行的县委一届一次全会,选举刘鸿业、李学良、何长友、李健、胡仁钦、张润清、庞习中为县委常委,李学良为县委书记,何长友、刘鸿业、张润清为副书记。县监委会全会选举刘鸿业为书记,叶鹤亭、汤镇群、匡鸿恩为副书记。“宁乡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为迎接湖南省第一次党代会和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做好了准备,对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宁乡文史专家谢仲舒介绍。

第一次党代会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发展农业合作社、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列为主要议题。其中,农业合作社就是当时宁乡的亮点工作之一。原宁乡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易南强说:“一开始是初级合作社,生产资料属于个人所有。搞了两年多后,初级合作社还不能完全解决生产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资金少、缺乏劳动力等。在此基础上,就成立了高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就达到了统一组织、统一领导。”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6月,毛主席南下考察时,时任宁乡县委书记的张鹤亭在火车上向毛主席汇报了宁乡合作化的情况,毛主席听后给予了肯定。

在大力推动农业合作化的同时,县委组织全县人民放手兴建山塘水库,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其中,黄材水库的建设备受关注。1958年4月,黄材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式挂牌成立。到1965年5月,这座历时七年,耗费十多万人心血的水库得以建成。建成后的水库不仅灌溉了宁乡、益阳、望城3县23个乡镇342个自然村共42万多亩农田,还成为了一个融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全国三大土坝工程之一。

党的八大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57年的全县经济创解放后新高。但八大后不久,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偏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县委按照中央和省、地委的部署,在全县开展整风反右和反资斗争,由于在这些斗争中出现严重“左”的错误,致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受挫折。1957年至1961年,宁乡历经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宁乡的国民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共宁乡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在县城召开。

1960年2月8日至11日,中共宁乡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此次大会的代表有401人。大会认真讨论了李学良所作的政治报告,作出了《中共宁乡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议》。第二次党代会召开期间,77岁高龄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莅临了大会。在会上,谢觉哉声情并茂地讲到,“我们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并就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绿化美化环境、发展教育等作了重要讲话。县委二届一次全会选举李学良、何长友、张润清等11人为县委常委,选举李学良为县委第一书记,何长友、张润清、牛玉祥、胡仁钦、张瑞梅为县委书记。由于第二次党代会是在反“右倾”的热浪中召开的,因而没有对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等不良作风进行批判,失去了一次纠正党的错误的机会,致使大会后“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文革”期间,全县各级党组织被“造反派”夺权,大批领导干部被批斗,党政机关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党的组织活动和党员的组织生活亦陷入停顿状态。1968年,经湖南省革筹小组批准,成立了宁乡县革命委员会,行使全县党政领导权。直到1970年,中共宁乡县委才得以恢复。

1970年10月16日至23日,中共宁乡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1168名。大会由杨世芳致开幕词,郭占元作工作报告。10月21日,大会选举郭占元、杨世芳、王建庆等35人为中共宁乡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接着,召开三届一次全会,选举郭占元、杨世芳、王建庆等10人为县委常委,郭占元为书记,杨世芳为副书记。

中共宁乡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证。

《中国共产党宁乡历史》。

时隔七年后,时间来到1977年12月1日,中共宁乡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实到代表835人。大会听取和审议吴彦凡代表县委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12月5日,召开的县委第四届第一次会议,选举吴彦凡、刘胜义、刘明山、宇庆华等13人为县委常委,吴彦凡为书记,刘胜义、陶季斌、宇庆华、李慈秀为副书记。会议作出“为把宁乡建设成高标准大寨县而奋斗”的决议。

作为参加中共宁乡第四次党代会的代表,彭勇对当时全县实行“农业学大寨”的决策记忆犹新。他回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农业学大寨的风潮就席卷了宁乡的各个乡镇。“农业学大寨是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来改变我们国家农业现状的。大寨在陕西昔阳,我们县里通过学大寨,农业发展面貌有很大的改变。当时粮食生产是县里的主要任务,毛主席号召粮食要过纲要,当时的纲要规定是过八百斤。通过学大寨,宁乡的粮食亩产逐年提高,后面就过了纲要。”

从1971年到1978年间,宁乡每年都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同时,县直单位里抽调出一批干部组成农业学大寨工作队,下农村帮助开展学大寨运动。原宁乡县贺石桥公社茅栗岭大队党支部书记贺国清,就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当选为中共十大和十一大代表。

原宁乡县县委副书记刘明山告诉我们,宁乡当时搞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他每天都要下乡查看。“那时候骑着单车下乡,有时候还要从宁乡骑到龙田。下乡是去农村看农业生产,宁乡这么大一个县,哪个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要去看。”

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宁乡学大寨成效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对推动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和粮食增产丰收产生了积极效果。1975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宁乡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到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4.85亿公斤,相比1975年增加了1500多万公斤。

谢仲舒说:“宁乡第四次党代会是在中共十一大和湖南省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之后举行的。这次会议的召开,紧密联系了宁乡实际, 在部署抓好整党整风的同时,推出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科学种田等措施,为迎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拉开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从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宁乡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下期节目中,我们也将继续为您讲述宁乡历届党代会的历程。

宁乡“甲师”旧址。

扫码看视频

来源:宁乡网

编辑:喻常宁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