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都农旅结合 尽是田间好风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畅 刘淑兰 编辑:喻靖 2020-05-29 14:19:13
—分享—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畅 刘淑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

苍树吐翠,碧水泛波,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一片片青翠碧绿的蔬菜基地,一座座造型古朴的乡情民宿,池塘边,柳树下,品茗茶、观锦鲤;秋千、绿草、垂钓翁,颇有诗意。近日,“走读宁乡”采访组记者走进位于大成桥镇永盛村的湖南湘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都),观赏它的美丽风光,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湘都生态农业园。

桑梓情怀

返乡创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

大成桥镇永盛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这里的小煤窑开采近30年,煤窑关停后,黑色产业难以为继。众多村民劳动力重新就业,外出务工。转眼间,农地荒芜、农房闲置、农村颓破。湘都生态农业,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历经数百次思想交织和碰撞,点燃了新村与庄园共建共融的智慧之光,绽放了企业与村民共享共赢的湘都模式。

湘都成立于2013年,规划面积2600余亩,已完成投入2.6亿元。园区以“绿色庄园、生态产业、健康生活”为理念,突出生态环保、品位品质和创意营销,业态丰富、特色鲜明、带动力强;以农业为根本、农村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公司为载体,实行土地租赁和产权托管,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旅、购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

自从湘都生态农业园入驻以来,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煤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看得见风景”的新型农村,更多的外出打工者也因此纷纷返乡,在这个美丽乡村安家立业。

湘都董事长刘跃华从小在永盛村长大,在外打拼事业的他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厚的桑梓情怀。看到家乡农房闲置、农地荒芜、农业萧条,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计,他一直竭力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从2003年开始,刘跃华创立湘都美食,2006年在北京开设“刘家饭店”,多年来,为迎合消费市场对食品质量的高要求,给就餐的顾客提供正宗的湖南菜食材,让他萌生在家乡打造食材供应基地的想法,“这个结合乡村建设的农业产业项目,不仅可以让失去活力的乡村重现活力,还可以让当地农民过得更加安稳富足。”

2013年起,湘都生态农业园以公司的形式,分批与永盛村近200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和劳动合同,共租赁了2000多亩水田或山地,聘用了当地几百个农民在农业园工作,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根据协议,村民每亩田地可获得300元每年的租金,根据田地实际使用情况,还可获得每亩每年500元到1200元不等的分红。“在自己家门口工作,不仅能够照顾家人,而且这个收入我们也挺满意。”村民曾海涛说,他家的6亩农田全部出租,租金加上务工收入,一年能赚3万多元,他觉得很开心了。

在租赁的田土当中,其中500亩用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项目包括蔬菜基地、苗木花卉、水果采摘等。在种植过程中,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全部实施有机生产标准。在土花猪养殖场外面看不到污水和猪粪,闻不到异味,粪便均经过环保处理。

湘都生态农业园办公室主任张明说:“我们猪场采用的就是这个粪便干湿分离,湿粪通过几级化粪,然后通过污水处理场,水就可以再回到我们农田里面。那么它的干粪,就和我身后的这些杂草秸秆一起加工成为园区的有机肥。”

近年来,园区完善了红外监控系统,公司远在上海、北京城区自营餐饮门店的顾客都可以通过系统看到园区一切生产情况,做到了食品安全溯源。产品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一份油淋青椒可卖到129元一份。

农产品加工是湘都生态农业园创收的另一渠道。公司自建了农产品加工中心,把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产品通过深加工的方式,解决其储藏、保鲜等系列问题。加工中心拥有坛子菜和腊制品加工两条生产线,全部采用传统工艺,确保原生态。产品主要通过线上进行销售。

“加工后,价格一般都是新鲜蔬菜的3倍以上,像新鲜萝卜2元一斤,经过加工以后,手里一瓶这样的萝卜可以卖到40元。”湘都农产品加工中心经理贺海军一边指着加工后的农产品,一边向记者介绍。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在湘都,“种菜、制菜、运菜、贩菜、炒菜”五个环节一气呵成,构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促进了餐饮住宿、乡村旅游和农村教育跨界融合,以“宁乡花猪”开发旅游体验,通过“花猪跳水”“花猪游行”“花猪快跑”等主题活动,打造小花猪农乐园。2017年获第一批长沙市研学旅行基地,成为长沙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实现了园区三产业的发展突破与效益提升。

农旅结合

筑梦前行创农家乐趣新时尚

乡是人们心灵的向往,村是人们记忆的故园。农村闲置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被盘活了,地方特色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也显山露水。对闲置学校、民居、废弃矿区的充分利用,成为享誉四周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寻访。

走进湘都生态农业园,不管是欢声笑语的观光休闲区、充满田园气息蔬果种植体验区、还是返璞归真的农耕文化区、散发着农家特色的民宿群等景观,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行走在园区的各个景点中,一片绚烂的玫瑰花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置身浪漫花海,红、粉、白……造型各异的主题造型与连片种植的花儿相互映衬,聊天、赏花、拍照,享受远离都市喧嚣的闲情逸致,仿佛能让时光慢下来。

张明介绍,湘都玫瑰花海是利用浑然天成的自然优越条件,以乡村、农田、山坡的原生态为主体,以玫瑰花为载体,打造了“LOVE表白区”“恋人花海”“心心相印”“爱情之门”4大主题,拥有99个玫瑰花品种,面积达2999平方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新是旅游的生命,融合是旅游的方向。今年5月2日,充满浪漫梦幻色彩的湘都玫瑰园盛大开园,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举行了首场户外婚礼。伴随着迷人的玫瑰花香,一场以“玫瑰恋人情定湘都”为主题,一对新人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携手从玫瑰花海走来。在幽幽花香中,新郎身着西装革履,新娘一袭白色婚纱,脸上洋溢着笑容,新人甜蜜对望许下誓言。

游客陈小姐十分艳羡地说:“没想到宁乡户外婚礼可以这么洋气,明年我结婚也要来湘都玫瑰园,和我的白马王子共赴一场玫瑰之约!”

游客在湘都玫瑰园合影留念。

除了浪漫的玫瑰园,湘都生态农业园在旅游产品设计上,还突出乡里乡居—— 民宿文化,打造了精品民宿30栋。

村民陈小平的丈夫、儿子儿媳都在城里务工,村里的房子常年闲置,由湘都统一装修后成为标配的民宿,陈小平当起服务员,每月固定工资2000元。“生意还不错,星期一到星期六房间还少了,今天的客人有几批,等下就会来,都订满了。”

平日里,村民刘建明喜欢小酌几杯,他采用传统酿酒工艺自酿的高粱谷酒,醇香味美,抿上一口,感觉香醇的液体攸然滑过舌尖,润润地过喉,滑滑地入嗓,轻轻柔柔就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

为挖掘酒文化,湘都在尊重传统工艺和展示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有效结合当地本土的木、藤条、石材、水泥,墙画,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显得更加淳朴贴切,回归生态。并将此民宿命名为“酒庄”。

在刘跃华眼里,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闲置房屋、农业传统技艺等闲置资源是“三宝”,盘活了才能事半功倍。

一片沃土,诉说悠远的农耕文明。一座庄园,唤醒沉睡的生态记忆。湘都在打造文化体验上融入民俗酒坊、民俗文化坊、农耕体验等特色,让游客不仅感知到建筑艺术所赋予的文化符号,更能体验到别具一格的农村民俗文化。游客在住的同时可亲身体验民俗酒坊酿酒的乐趣、参与农耕体验项目、观看小花猪跳水表演,真正感受到让生活慢下来,让文化厚重起来。

百花盛开,田园似画;果蔬飘香,绿树如茵;闻香寻味,品享美食……如今,走进湘都生态农业园,吃特色乡土农家饭、住舒适浪漫民宿、看秀美田园风景、享农家乐趣已成为一种时尚。

湘都生态农业园不满足于常规的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研学旅行、 户外扩展等融合项目,在这些板块平稳推进的同时,积极探索有别于常规的融合之路:打造人防疏散示范地域、国防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国防、励志、禁毒、科普、环保、应急、防灾等领域挺进;打造基于田园、乡村的康养社区,将形成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新格局,新农村社区新模式,田园社区养老新机制。

如今的湘都,已经形成了湘都美食、湘都农业、湘都食品、湘都教育、湘都康养五大产业齐发力,各板块相对独立又相互助力,一个新型田园社区的“湘都模式”逐渐呈现出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湘都已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最佳绿色典范企业”“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中国十佳食材供应基地”“湖南省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国新型农业示范多次接受外国代表团访问。

“不把农民当负担,而把农民当财富”,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湘都声名在外,逐渐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富裕、农村精美”的综合示范基地。村民刘国秋、刘国华兄弟,房屋破败不堪,在刘跃华的帮助下,不仅有了新房,兄弟俩也先后就业,当前收入稳定,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创享生态,筑梦前行。岁月夯实了湘都的底蕴,时光积淀了湘都的厚重,希望照亮了湘都的未来。刘跃华表示,下一步将以现有产业发展和生态优势作为基础,贯彻“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提升的“三生共赢”理念,打造“一体、两翼、三市场”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农业园项目结合人防基地为主体,以湘都学校与湘都康养为驱动,以生态农产品、餐饮连锁、和其他“农旅养学”服务业为抓手,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

湘都生态农业园。(资料图片)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畅 刘淑兰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