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沩水,古称玉潭江,发源于宁乡沩山,自西向东流入望城境内,于望城新康乡与高塘岭交界处汇入湘江,全长144公里,誉为宁乡的母亲河。八百五十多年前的1164年,南宋中兴名相张浚,归葬宁乡沩水旁的龙塘,其子张栻在此筑墓庐,居父丧尽礼。
1165年张栻接受湖南帅守刘珙之请,出任岳麓书院主教之职。自此,张栻“居墓庐”“旋长沙”(引号语摘自《张栻年谱》),往复频繁,期间写了《过长桥》一诗。诗文中的长桥在哪里?长桥是地名,还是桥?为释此惑,笔者试作抛砖引玉之谈。
张栻。
□张勉效
长桥是个古老闻名的地方
《长沙晚报》于2018年2月7日刊载作者李广军、孙丙丽文章称:“宁乡市文史普查办,在核查该市横市镇文史资源时,发现了宁乡最早的县城原址——横市长桥遗址”。
“长桥遗址位于横市镇横市村长桥组,东北距横市集镇约一公里,南临沩水,与云山书院隔河相望。遗址地势较为平坦,建有现代民居房数栋,周边为农田。”
笔者阅读了一些有关张栻《过长桥》的文章,都谈到了长桥是一个古老闻名的地方,这地方就是上述作者讲的“横市长桥遗址”,也是当年张栻过长桥的遗址。这长桥遗址说他古老闻名,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长桥就是宁乡县治所在地。据《康熙县志》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益阳县地置新阳县,隶长沙,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新阳曰新康,隶衡阳郡。”又据《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公元470年—527年,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称:“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经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曰新康矣。”他说的“东经新阳县南”应为新阳县治长桥以南,不应是整个新阳县域之南。
第二,长桥是古代官府为传递军情文书、转运官物及接送官员的驿道急递铺址,古称长桥铺。按古代驿道10里设递铺之规定,从玉潭总铺西行至宁乡与安化接壤的安化司徒十七铺,长桥铺是第九铺。
第三,张栻曾留有《过长桥》诗:“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木落波空阔,孤亭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注:“复此渡长桥”与“傥有山中隐”诗句,另一个版本写的是“复此过长桥”“矫首山中隐”,而笔者文中“复此渡长桥”“傥有山中隐”这诗句,是选用湖南大学出版社《南轩先生文集.卷第四.律诗》张栻著,邓洪波校补之版本)。
诗句间那秋风吹发,叶落沩江,波光粼粼,孤亭倒影,水底摇曳,渔樵悠然,深秋诸寂的情景,为古长桥罩上了神秘面纱,为后人增添了无尽思序。诗人写的是古长桥寒秋萧条凋零之景?还是在说长桥环境优美,幽然自静,渔人樵夫和偕自得,林间贤士隐山不出的世外桃源呢?文人墨客领略各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今人留下了神秘的遐想。
长桥地域确有长桥
张栻《过长桥》,他是经过长桥这地方,还是确实走过一座叫“长桥”的桥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阅过不多的文献及文章,其说法各异。有两篇文章,笔者读后,很受启发,特将这两文的中心意思写出来,供读者思考:
1、市民政局2018年编《沩宁驿递·长桥铺》载:“长桥当然是有座桥,而且在当时而言,应该是一座较长的桥。但是,这里的沩江上当时还应该是没有桥的,长桥原是跨铁冲水而建的桥。南宋硕儒张栻所过的长桥,也当是过的跨铁冲水上的桥。”
2、古邑云先生于2018年3月在宁乡风物刊发的《寻访长桥》(寻访长桥)一文中说到:长桥,也曾是沩江之上的一座古桥。据民国《宁乡县志》载:“长桥,跨铁冲水下流,西北距樟木桥,南入沩水均不足一里。”《康熙志》载:“在县南九十里,洪武间知县刘淳鼎(复)建。嘉靖二十六年,邑人李秉南、监生李廷臣重建。宋张栻有诗。”《嘉庆志》载:“肖禹甸、隆有绪、李汇升……等倡众复修,甃石为栏干、剥岸石、铁桩板、碑亭、铺屋,焕然一新。”
另外,市民政局2018年编《沩宁驿递》也写到“至今有老者仍然记得,古长桥一拱跨度约30米,桥下可并排停靠10多艘‘乌舡子’, 桥东头左侧建有碑亭,亭内有祁阳石石碑,高约80公分,宽约40公分,直到1950年代桥碑都还十分完好。”
古邑云先生还在《寻访长桥》一文中写到,他与其他的同仁在“姜福成老先生的带领下,对长桥进行了一次寻访”。“姜福成老先生便一路和我们说起他与长桥之间的趣事来。最初老先生以为所谓长桥,就是横市沩江上的汽车桥,但后来翻阅文献,发现位置不对。因为根据记载,当年的县治‘位于长桥东二里’,亦即长桥应位于县治以西二里,即横市老街以西。”
古邑云先生还写到:“老先生(姜福成)还说出了他的另一个猜测,张栻当年经过长桥的时候,很可能没有桥,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因为老先生经过查阅文献,发现一直到清代,沩江上仅有三座桥有记载,即玉潭桥、玉堂桥、姜公桥。而古时的宁乡驿道,也一直是沿着沩江溯流而上,一直在沩江左侧,直到后来修建宁涟公路,人们才在沩江上修建了数座跨江大桥”。
笔者赞成姜福成老先生的说法:“张栻当年经过长桥的时候,很可能没有桥,只是一个地名”。其理由是:
一、张栻在《过长桥》诗句中写到:“复此渡长桥”这诗句的意思,笔者认为“复”,是指往返、反复、多次;“此”,指此地、这里,即长桥;“渡”指渡口、渡过、渡船。这诗句可以译成:多次经过长桥这渡口,或多次在长桥这地方乘渡船。不管哪样释译,都是渡水而不是过桥,所以说当时确没有桥,而只乘渡船到长桥这地方,或在长桥这地方乘船。
二、古邑云先生笔下所书:“长桥,也曾是沩江之上的一座古桥”,是民国《宁乡县志》记载为“沩江之上”的“跨铁冲水流,西北距樟木桥,南入沩水均不足里”的桥,并且是《康熙志》记载为“洪武年间知县刘淳鼎(复)建。嘉靖二十六年邑人李秉南、监生李廷臣重建”,随后虽有不断复修和新建,但这些都是明、清朝期间及以后修建的,到现在来讲,应该说是古桥,只是南宋张栻过长桥年间,长桥这地方没有长桥。
三、姜福成老先生是宁乡文史专家,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一直到清代,沩江上只有玉潭桥、玉堂桥、姜公桥的记载,和姜老先生关于“张栻当年经过长桥的时候,很可能没有桥,只是一个地名”的结论是可信的。
横市长桥。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