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军名将刘典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2020-04-28 11:20:38
—分享—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当时腐朽的晚清正规军已无法抵抗太平军,只得借助地方武装力量。1854年,湘军与太平军在长沙、宁乡激战数月,极大地阻碍了太平军前进势头,湘军由此声名鹊起。湘军主帅曾国藩曾在书信中写道:“将帅兵卒之多,湘乡第一,宁乡次之。”足见,宁乡入湘军的人数之多。这中间,涌现了大批宁乡籍优秀湘军将领,灰汤人刘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左宗棠的左膀右臂,曾任浙江按察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他随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防止分裂、保卫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名将的传奇人生。

刘典雕像。

东鹜山下,紫龙湖畔,一尊雕像默默注视着前方。他头戴官帽,身披斗篷,手握宝剑,威风凛凛。这就是刘典。

刘典,字伯敬,号克庵。1819年,他出生于灰汤镇枫木桥十亩丘一户殷实家庭。他十岁能文,先后入县学、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读书。学有所成后,曾与湘乡人罗泽南一同讲学,这也为后来刘典加入湘军埋下了伏笔。1855年,也就是咸丰五年,已是湘军将领的罗泽南攻打武昌,刘典前往观战,与他交流战争走向,颇有见地,罗泽南马上委任刘典参与营务管理。1856年,宁乡东湖塘镇与湘乡交界的罗仙寨斋匪倡乱,湖南巡抚骆秉章征召刘典,领兵镇压。刘典诛杀首领,解散斋匪,被巡抚骆秉章保荐为训导。但刘典并没有去当这个县级教育局长,而是继续留在军中,弃笔从戎,大半辈子驰骋沙场,最终官至巡抚,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通过罗泽南,刘典与湘军许多重要人物结识。后来左宗棠立楚军需要人才,他得知刘典有勇有谋,于是就让他来总营营务。”刘典第六世孙刘勇介绍。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左宗棠率楚军出征江西,随后,转战赣、皖、闽等地。《清史稿》记载,刘典善察形势,尝轻骑诇敌营,夜率所部劫杀,数获奇捷。由于军功卓著,左宗棠曾上奏曰:“谋勇兼优,才堪大用”。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刘典被委任为知府,后任浙江按察使。1863年,刘典奉命进兵平定皖南。左宗棠称赞他:“身先士卒,屡濒危险,忠愤之气不衰奉”。朝廷嘉奖他,封阿尔刚阿巴图鲁名号。刘勇说:“刘典的军事才能特别高,经常身先士卒。每次战前,他都要骑一匹好马,实地查看好战场的地形、地理位置等,然后再来排兵布阵,他还善于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奇袭。”

紫龙大桥。

同治三年(1864年),刘典招募八千士兵帮办苏皖军务,后改为帮办福建军务。战事平息后,刘典于同年获准还乡。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刘典率部追随左公入陕,驻守潼关,任甘肃按察使。随即又被同治皇帝封为三品卿、帮办陕甘军事。1868年,刘典再升为陕西巡抚。“当时陕西因为回民作乱,处于水深火热中。刘典上任巡抚后,首先把流民安顿下来,然后疏通河道、屯垦、增加收入,使得当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刘典离开的时候,人们还建了刘公祠来感谢他。”刘勇介绍。

同治九年,刘典再次请求回乡侍奉母亲。然而,1875年,新疆告急。此时刘典已经56岁,在朝廷的一再要求下,刘典第三次出山,协助左宗棠。他来到兰州,负责左宗棠部队的军饷供应及民生恢复等工作。这也是刘典一生中,最为卓著的贡献之一。

刘勇说:“大漠戈壁没办法筹粮,为了稳固大后方,左宗棠将刘典调到兰州,把许多后勤事务都交给了他,足见左宗棠对他的信任。”

刘典辅助左宗棠收复、经营新疆三年,为平定阿古柏叛乱,保卫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这次出征,刘典积劳成疾,到光绪五年(1879年),刘典病逝于甘肃军营。刘典去世后,清朝政府下令为他在江、浙、陕、甘四省建立专祠祭祀,赐谥为“果敏”。他去世后,左宗棠曾送挽联曰:“北阙君恩,南陔母养,西域戎机,忠孝合经权,好与圣贤论出处;廿年交固,万里功成,九原梦断,死生关气数,忍看箕尾吐光芒。”两人结识多年,是好伙伴、好战友,在左宗棠眼里,刘典担得起“才可匡时,气能盖世”,而两人多年的合作,刘典也没有辜负这位“伯乐”的欣赏,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清朝名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刘典60年的人生中,他追随左宗棠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从一介书生变成封疆大吏。一路走来,他经历无数战争、曲折,宁乡人性子里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他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他“豪情天纵往,马革裹尸还”的豪迈气概令人敬仰。不过,刘典让人敬佩之处还远不止如此。读书人的身份,让他对家乡教育始终保有一份难舍的情怀。

望麓园。

1864年,刘典回家乡丁忧时,有感于宁乡西部学子求学艰难,于是萌生了捐资办学的念头。在他的倡导下,当时的宁乡知县郭庆飏及乡绅纷纷慷慨解囊,1867年云山书院才得以落成。云山书院建成后,不仅重整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净化了社会风气,也在“五四”运动前后,成为宁乡反对封建礼教、传播新文化的中心。云山书院被誉为宁乡人民革命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宁乡四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烈士和为新中国诞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倡建云山书院后,刘典又先后创办了驻省沩宁试馆,即长沙望麓园,作为宁邑学子到省城进行科举考试时居住和学习的场所,许多宁乡籍进士及大批举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清末伴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望麓园迎来了革命的升华。1901年,宁乡籍辛亥革命元老周震鳞将沩宁试馆改为驻省宁乡中学,并附设速成师范科,成为宁乡师范的前身。刘少奇、徐特立先后在此读书。1926年,毛泽东与杨开慧因革命工作需要,居住在望麓园,这里也成为了二人早期革命活动生涯的重要见证。此外,刘典还倡设了“宁乡宾兴”,即如今的教育基金会,号召人们捐钱捐田,来资助学生读书,报效国家。

刘典的事迹也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他们继承祖辈遗志,积极投身教育。刘典第五世孙刘立林告诉记者:“刘典的后世子孙中,大多从事教育工作,有许多还是教育世家。”

驰骋沙场多年,刘典骨子里依然是心系家乡的读书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征战多年后,他选择深藏功与名,隐退归乡,侍奉母亲,为家乡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病逝甘肃前,他叮嘱后人,将他葬于东鹜山上,可以深情凝望着家乡的山水。斯人已逝,刘典的精神也将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勇向前。

扫码看视频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黄沃若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