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对石桥总有着莫名的情愫。“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是诗人范成大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场景。“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把孟浩然的豁达、醉情山水的神采表达得淋漓尽致。像这样蕴含石桥的诗句还有很多。在咱们宁乡,就有一处“古石桥之乡”,这里的石桥造型各异,历史久远,石桥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古桥之乡——巷子口镇。
巷子口镇全貌。杨铁军 摄
一
北靠大沩山,西临宁乡屋脊瓦子寨、扶王山脉,巷子口镇就是被群山环绕下的一片沃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巷子口镇丰富的地貌特征,这里山多、丘陵多,水系发达。西南的沙坡水与西面的司徒水合流,巷子口人把这条河称为“官江”。官江即宁乡母亲河沩江南源的发源地。巷子口镇虽地处宁乡西部,但位置险要,北上沩山,南走涟源,宝庆、安化、新化等地多有客商往来于斯,边贸十分繁荣。这也造就了巷子口镇上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据说项羽被刘邦打败后,他的部下及后裔流浪到这里,以前项是项目的项,后来逐步演变成了巷子口。”巷子口镇离退休总支书记吴阳成介绍道。
繁荣的边贸,将巷子口镇打造成了宁乡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地居民依山而建,择水而居,久而久之,为了方便出行,桥成了当地一大特色。有数据可考,巷子口镇原有古桥120多座,目前保存完好的有41座,堪称宁乡之最。古时,居民修桥大多以木桥为主,然而木桥易损,明清时期,巷子口镇的木桥都改为了石桥。在机械不发达的古代,勤劳的巷子口居民凭着肩挑手提的干劲儿,建起了一座座独具巧思的古桥,直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这些古桥的风貌中窥见当地人的建桥智慧。
二
三月烟波暖,南风生绿苹。在巷子口镇直田村,一座平拱结合的石桥横跨在官江之上。这就是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毛公桥。毛公桥始建于清代,全长55米,相传是乾隆年间当地毛姓族人捐资修建,故而得名。1948年,乡绅李茂庭捐资改木桥为石桥。毛公桥就成了如今的模样。据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李一平介绍,前人修建毛公桥的时候,没有机械化施工,全靠村民齐心,从一里外的大山上运出石头,打成石条,再请能工巧匠建造而成。毛公桥是湖南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集拱、平于一体的石桥。之所以设计成四平一拱的形状,除了拱桥部分方便轮船通航外,还能防内涝,节省劳动力。“以前对面村庄的居民送征购粮到这边,全靠肩挑手提,如果桥都是拱形,上坡就会比较吃力,走平桥能减轻劳动强度。”李一平说。
在岁月的流逝中,毛公桥犹如一颗散落的明珠,虽未在史志上留名,却丝毫没有影响当地居民对它的感情。即使在交通发达的现在,不能通车的毛公桥作用已不那么明显,但人们依旧喜欢在桥上走走停停,享受惬意的闲暇时光。
2017年,毛公桥被损毁,仅留拱桥。为了修复毛公桥,当地居民与文物部门齐心协力,热心企业大力捐助,历经三个多月,毛公桥终于得以复原。桥修好后,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庆贺,宁乡文史专家姜福成先生欣闻佳讯,特意写下了一篇《毛公桥修复记》。重新焕发生机的毛公桥也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周边百姓,守护着一方水土。
毛公桥
三
告别毛公桥,我们顺流而上,距离毛公桥五六公里处,有一座列入宁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屏壶桥。它北通屏山,南通壶山,所以取名为屏壶桥。文史专家易凤葵说:“宋朝时,易家族谱就记载了这座桥。当时桥是木桥,传说桥名还是状元易祓取的名。”
屏壶桥长27.5米,宽2.5米,是一座古老的便民之桥,它连通着巷子口镇的北门,是去往沩山、安化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这座桥上的行人络绎不绝。八百多年前,南宋状元易祓也曾无数次经过这座桥,屏壶桥连接着易祓的住所和办公场所——识山楼。“识山楼正对北面,易祓面北而筑楼有两个意思,一是能够有一个专门著书立学的好环境,二是宋朝半壁江山被金国夺走,两位皇帝被掳到
北方,作为南宋的臣子士大夫,他励志收复北方领土。所以屏壶桥也是一座文化之桥。”易凤葵介绍。
屏壶桥上南来北往,识山楼上的易祓怅然北望。无数次他匆匆从桥上踏过,又在桥上留下沉沉的脚步和叹息,屏壶桥默默承载着这位大学者的家国情怀。八百年过去了,桥上留下的深深印迹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晚年易祓的满怀惆怅。
受易祓影响,屏壶桥声名远播。到清朝年间,当地有名的学者李藕苏写下了一篇《屏壶桥记》,并将其刻在石碑上立于桥边。由于石碑被毁,我们无法睹其真容。庆幸的是,屏壶桥至今保存完好,日复一日见证着巷子口镇的历史变迁。
屏壶桥
四
在巷子口镇,还有一座与文化名人息息相关的桥——官步桥。2017年,南轩文化园开园。文化园是为了纪念南宋抗金名相张浚和理学大家张栻而建。随着文化园的开园,官步桥也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张栻第25代孙张雄说:“宋朝时,张浚奉旨抗金,但由于他身体不好,病故了。临死前张浚嘱咐他的儿子张栻,抗金任务没有完成,他没有颜面回去见自己的祖宗,要张栻把他葬在湖南衡山脚下。张栻扶灵到宁乡后,看到这里风水很好,就把父亲葬在了罗带山一带。后来,张栻过世后,也被安葬在了这里。”
官步桥
因张氏父子相继葬于此,明朝时,罗带山被改名为“官山”。到清朝时,为了纪念张氏父子,朝廷下圣旨:“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并刻字于石碑上立在官山对面的山坳处。离圣旨碑不出200米的官江上游,曾有一座双曲古拱桥,是通往安化、涟源的必由之路,后改为一拱公路桥,于是这座桥就被称为“官步桥”,一直沿用至今。2017年,重建南轩文化园时,又特意新建了一座步行桥,人们同样把这座桥命名为“官步桥”。
没有独特的造型,也没有名人的加持。邓婆桥在巷子口镇的古桥中,显得有些平淡。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十分贴切。巷子口镇直田村二十五组居民余文兵告诉我们,相传有一个姓邓的婆婆在河边洗衣服,当时一个小孩子掉进了河里,邓婆婆连忙救起了小孩。当地乡绅李凌霞被救人事迹感动,同时为了方便周围群众,就出面修了这座桥,取名为邓婆桥。
这是一座被善举感动而修建的桥。邓婆桥正如它的由来一样,温暖地出现在居民的柴米油盐中,融为生活的一部分。村民介绍,邓婆桥上原有一处牌坊,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捐资建桥的明细。由于历史原因,牌坊被破坏,古桥却在时间的长河里,始终完好无损。三百年来,邓婆桥沟通着河东与河西,它送走了多少外出经商、求学的青年,又迎来了多少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游子,它如家人、邻居、师友一般,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巷子口人,出生、成长。
邓婆桥
五
因古桥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巷子口镇收获了“宁乡古桥梁之乡”的美誉。这些古桥既是巷子口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也形成了巷子口独特的古桥文化。如今这些古桥也被重点保护起来,为巷子口镇的旅游发展,打造出了一张靓丽的名片。巷子口镇的41座古桥中,有因两江总督陶澎在桥头种过古松而得名的西门桥,有夫妇俩满60岁时捐建的双寿桥,还有紫石桥、永新桥、双板桥等,每一座石桥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形成了当地的特色文化。
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成员李乔生说:“根据我们在史志上查阅,巷子口镇的古桥梁大部分是由当地的乡绅和贤达主动捐献和修建的,说明巷子口的百姓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传统美德,也有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传统。有些桥梁做工非常精美,这也反映了当时西部山区人民有一定的美学思想和工匠精神。”
如今,为了保护这些古桥,巷子口镇也花费了大力气,为古桥申请文物保护,同时明确了专门的守护员,及时对古桥进行修复,大力宣传古桥特色,让更多的人认识古桥,领悟古桥之美。
巷子口镇政协工作负责人陈天亮说:“每座桥都明确了一个专门的守护员,每年定期组织相关的部门联合进行勘察,形成长效机制。”
千百年,如白驹过隙。石桥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前人从桥上踏过,留下一段段佳话,今人从桥上走过,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世间百态,岁月变迁,唯有石桥依旧在那里,送我们走过,迎我们归来,伴人们走过一程又一程。
美丽巷子口。杨铁军 摄
扫码看视频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黄沃若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