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刘淑兰 李向)
沩江南、北二源接纳沿途大小支流,流过千沟万壑,北源于沩山乡祖塔村、南源于巷子口镇官山村一同汇入黄材水库,成为连绵数十里的一汪碧泉,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青羊湖。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万亩湖面,烟波浩淼,四合青山,静景成壁,旖旎风光令游客流连忘返;置身于青山碧水,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繁华,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失为城里人周末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近年来,黄材镇持续发力,在全镇范围内持续开展规模养殖场的退养工作,从源头消除污染源;疏浚河道,修复损毁河堤做好绿化,并强化河道治理管护工作,奋力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造福子孙后代,夯实生态旅游环境基础。
战鼓催 上阵忙
打赢养殖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小时候常在河里玩,口渴了就直接喝口河水。自从河边建起养猪场,我连手都不敢下河洗了。”黄材镇松溪村华塘组村民李志兵告诉记者,近十年来,松溪河沿岸养猪场的粪水都往河里排,松溪河变得又黑又臭,河道里尽是黑色的淤泥,臭味大,蚊子多,不少靠河村民家的水井受到污染,只能从远处的山脚下重新打井,铺水管把水接到家中,以解决生活用水。村民对此意见很大,下游村民还经常来找“是非”。
松溪河是涓水河的一条支流,涓水河从黄材水库下方直接汇入沩江。松溪河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涓水河水质,甚至影响沩江水质的好坏。
2018年,为全面贯彻落实我市“碧水保卫战”养殖业整治工作,在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第三片区工作组的具体指导下,黄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镇村(社区)干部、镇畜牧站工作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强调退养工作的重要性,对列入畜禽退养名单的37户养殖户按照领导包片、干部包户原则和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法,调度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退养工作。
经过摸排,全镇37户应退养户就有22户位于松溪村。可以说,松溪村是黄材镇退养工作的主战场。
战鼓催,上阵忙。2018年6月24日,松溪村支村“两委”组织全村养殖户召开退养动员会,讲明讲透退养、环保等方面的各种政策法规。第二天,该村就有一户存栏59头生猪的户子退出。至2018年年底,在镇、村等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当地村民的配合下,该村22户规模养殖户全部完成退出、拆除栏舍、复绿等工作。
养猪场腾退之后,松溪河水质眼看着一天天好转。“两三个月的时间水就变清了,现在鱼虾也回来了,政府做了一件实事、大好事。”李志兵说。
“一直以来,沩滨村的养殖户从事养殖时间长、规模大,污染周边空气、水质,影响当地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周边住户经常投诉。”黄材镇沩滨村党总支书记邓尚志告诉记者。2018年7月份开始,镇、村工作人员对该村的每一家养殖场、规模养殖户逐户上门核实栏舍面积、存栏畜禽等情况,建立一户一档,并召开养殖户户主大会进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全部送达退养通知书。当年,全村圆满完成规模养殖户腾退任务。
“2018年,全镇共腾退规模养殖户37户,功能性退养6户,拆除栏舍面积共计9900多平方米,并完成复绿工作。”黄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商小兵介绍,该镇排除阻力,不畏艰难,打赢了一场漂亮的养殖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沩江上游水质的改观、人居环境的好转立了一功。
疏通河道 绿化河岸
群防群治护水清鱼虾跃
走在沩江支流塅溪河边,经常可以见到戴着红袖章、骑着摩托车沿河巡逻的志愿者。据了解,这是市政协委员、该镇月山村村民、环保志愿者胡雅婷于2015年组建的“月山生态保护队”的队员。
“每天参加巡河的共有4名队员,都是当地村民。4年来,共缴获电鱼机200多台、鱼网600多张,都上交给市渔政监督管理站进行统一销毁。”胡雅婷介绍,自2015年组建生态保护队以来,得到了黄材镇党委政府、黄材派出所等单位部门和当地乡贤的大力支持,生态保护队队员风雨无阻,牺牲休息时间,与非法捕捉野生动物者斗智斗勇,在他们的保护下,“河里有鱼、山里有蛇、田里有蛙”的景象重返月山村,九转十八弯的塅溪河终日清泉潺潺,鱼虾肥美。在生态保护队的带动下,当地村民也自发加入到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队伍中,群防群治,非法捕捉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据了解,黄材镇近年来加强了保护河流的宣教工作力度,统一制作“河长制”户外公示牌45块,村级公示栏、宣传栏17套,村级三项制度上墙51块、水系图上墙17块,通过示范引领、上户宣传发动群众,齐心聚力,共同保护家乡绿水蓝天。
松溪村退养工作完成后,该村支村“两委”趁热打铁,组织人力、机械,投入10多万元对河道进行除杂、清淤、疏浚,让昔日的“黑臭水沟”彻底变成了清澈水溪,鱼虾重现。
“水清了,窗开了,童年的松溪河终于又回来了。”松溪村党总支书记喻科平感慨道。
商小兵告诉记者,近3年来,该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镇域内开展河堤河床修整、河道疏浚工作。镇域内的塅溪河、崔坪河、松溪河、涓水河通过河道疏浚,河岸开展植树,使得河流沿线更加美观、河道更加畅通。并且,加大投入造绿复绿,重心打造绿化亮化工程,为村民提供富含生活气息的休闲空间。
“现在生活不像以前咯,晚饭后在河边陪着老伴、牵着孙儿,舒舒服服地走上几个来回,日子好过得很咧!”月山村村民姜先生的话代表了黄材人民如今的心声。
“我们持续攻坚,全力管护河道,就是为了黄材的水质更清、河道更畅通、两岸树木更挺拔、河畔景色更美丽、百姓生活更宜居。”黄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还投资600多万元,完成黄材大道两厢、黄材大市场、南坪桥至姜公桥等集镇区域的污水管网铺设,建设了一座日处理2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2018年下半年已正式投入运行。
四羊方尊
炭河里青铜器国宝惊华夏
1938年春的某日,在黄材镇龙泉村转耳仑,农民姜景舒兄弟俩沐着春阳正挥锄垦荒。姜景舒一锄下去,虎口一震,竟刨出一尊青铜重器——四羊方尊。它在我国十大国宝中位居第三,是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发展到巅峰时期的独一无二的代表作品。
1963年,一次洪水过后,当地村民在黄材河与塅溪河交汇处的河滩上发现了一件青铜提梁卣,湖南省博物馆获知后立即派人去调查,发现了炭河里遗址。随后,不断的考古挖掘显示,炭河里很可能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遗址,而是商周时期的大型方国城池,更是本地区区域文化的中心聚落区。
沩江是青铜文化的摇篮,四羊方尊的破土而出惊艳了青铜文化,成为楚沩深远历史的一颗明珠;炭河里遗址的惊世发现丰富着古朴史册,成为专家学者探寻的一方宝地;2000余件青铜国宝的出土震惊了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南中国青铜文化之乡”。
2017年7月3日,宁乡市委、市政府和宋城演艺联合打造的宁乡炭河古城正式亮相,迅速成为湖南旅游新地标。核心演出《炭河千古情》多次刷新了湖南省大型旅游演出年场次最高、观众数量最多的两项纪录,创造出湖南乃至全国文化旅游界一个奇迹。
在景区内做糖油粑粑小吃生意的吴老板有着深切的体会:“以前在镇上做生意就我跟我老婆,把店开到炭河古城后生意好得很,今年我都招了两次帮工了,收入翻了好几倍。”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周边新开业餐饮、民宿宾馆等近百家,且家家生意火爆,一铺难求。
行走在沩江河畔这座活着的西周古城,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游客沉浸在编钟古乐、诗礼周风之中,探寻宁乡横亘古今的文化血脉。
炭河古城。(资料图片)
一村一品
推动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我养了4口塘,有3亩多,每天要喂5篮子草,去年以24元每公斤的价格卖了几百公斤鱼。今年价格还会涨,辛苦一点也值。”松溪村为中组村民桂爱平中午顶着烈日正在给自家鱼塘投草,这几口鱼塘一年的收益,还有她在村里每月1500元的工资成为她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据了解,2018年,松溪村正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乡田韵土地专业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注册了“华塘鱼”商标,并着力开发打造“华塘鱼”特色菜肴。目前全村已有328亩山塘加入合作社,鲜鱼年产量达5万多公斤。2018年该村有光伏发电站、300多亩“华塘鱼”、700多亩油菜、200多亩栀子花等多个产业。依托众多产业,当地村民收入年年见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
“2018年,我村200亩猕猴桃收获果实近7万公斤,按每公斤30元计算,产值达到200多万元,今年的产量、价格、收益方面估计不相上下。”龙泉村党总支书姜才良告诉记者,当地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通过近十年的产业发展,小小的猕猴桃已经成为“致富果”,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该村又增加了数十亩猕猴桃种植面积,接下来还会充分利用轮休地和荒山荒地继续扩大猕猴桃种植规模,并加强管理和提高种植技术,全力发展猕猴桃产业。
据黄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共划分为五个片区,17个村(社区)以片区为单位错位发展,实现多村融合、一个定位,逐步形成一村一个主导产业或多村一个片区的主导产业。其中井冲片区以栀子花、华塘鱼、油茶林为主导发展产业;黄材盆地片区以蔬菜、花卉苗木、茶叶、荷花、小水果为主导发展产业,加快推进西周源田园综合体建设;沙坪片区重点发展桃树种植;崔坪片区以高山原生态种植为主导产业。全镇按旅游产业“一心五区”发展规划,坚定目标,全心全意走各片区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想象一下,清晨被鸟鸣唤醒,与窗外的山林竹园面对面,何等惬意。”来自长沙天心区的游客盛丽萍告诉记者,她第一次来到黄材镇,“采菊东篱下”等诗句便不断从脑海中浮现。优越的自然环境,让她决定留下来住宿。
红色生态文旅正当时,新时代下的黄材,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农旅融合,加快环境治理,激发文化活力,正致力于打造吃住游玩一体,集休闲、避暑于一身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文化旅游胜地,以此为“引擎”撬动乡村振兴。
青羊湖。
亲历者说
我叫李志兵,今年66岁。我家住在黄材镇松溪村华塘组,松溪河从我家门口流过。
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在河里玩,捉鱼、游泳等,口渴了就直接用手捧口河水喝。可是,上世纪90年以来,河边建起了养猪场,养猪场的粪水都往河里排,松溪河变得又黑又臭,河道里也尽是黑色的淤泥,臭味大,蚊子多,我连手都不敢下河洗了。
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我市“碧水保卫战”养殖业整治工作,在镇、村干部的积极动员下,村里规模养殖户全部完成退出、拆除栏舍、复绿等工作。养猪场腾退之后,松溪河的水质眼看着一天天好转。两三个月时间后水就变清了,现在鱼虾也回来了,河里的水,又可以洗澡了。早晨傍晚,人们也爱到河边散步、乘凉了。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实事、大好事。
百姓心愿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河里玩水、捉鱼虾。每次下河都能抓到不少鱼虾,不论是煎还是煮,味道都特别鲜美。”市政协委员、环保志愿者胡雅婷是黄材镇月山村人,从小在塅溪河河边长大。她回忆,小时候,因生态环境优美,塅溪河水质很好,河里生长的鱼虾味道特别鲜美。后来,本地、外地前来非法捕捞的人如过江之鲫,导致塅溪河里的鱼虾几近绝迹。加上水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塅溪河的水质也在逐年下降。
“长久漂泊他乡,我对家乡黄材有着深深地眷恋,守护家园义不容辞。”胡雅婷说,当前黄材面临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尤为重要。她希望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有识之士共同组织力量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链。引导民众从不懂环保到被领导环保,到自主环保,从而朝社会整体环保逐渐转变。
扫码看视频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李向
编辑: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