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田镇76岁老农写诗60年,获奖320多次
提起黄建中,宁乡文艺界的朋友都不会陌生。日前,安徽齐云山“齐云阁”楹联征集评选结果在网上公布,黄建中所作“斯处梦邀,袖向仙山笼紫气;者番意惬,身登杰阁步青云”又获得金奖。至此,黄建中在楹联、古体诗和赋方面共获奖320余次。为了给社会做贡献,发挥余热,他将奖金的50%用在了书社的建设、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帮扶和爱心助学上。
今年76岁的黄建中,从14岁开始便辍学务农的他,却有着从国家级到县级各种文化类会员、理事、副会长的身份共十多个,最高已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近日,笔者慕名来到龙田镇七里山村黄建中家,远远地,“怡心斋”三字便映入眼帘。推门一望,诗墙、国画、花坛映入眼帘,堂屋正中“祖长奉心中,室何虑小;眼远观天下,楼不在高”的楹联更是意味深长,屋主人匠心独具,谁又曾想他竟是一位地道农民。
黄建中正在挥毫泼墨。
【造化弄人】
“初中未报母心煎,含泪交余一块钱。未到黄材何处失,从兹失去读书缘。”这是黄建中五十初度忆昔写下的一首诗。
诗中的故事发生在1956年。当时,黄建中仅13岁,小学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前茅,本以为可以顺利就读初中,可家道贫寒,父亲多病并且反对他读初中,作为五子女中长子的他迟疑了。可母亲悄悄塞给他一块钱,让他到黄材镇上照毕业照、继续完成学业。
“我拿着这一块钱,早早地就从家里出发走到离家25公里的黄材镇去照相,一路上,每走几百米我都要好几次掏出口袋里揣的那一块钱检查它在不在,生怕弄丢。也许是造化弄人,当我走到离家8公里的沙田乡时,那一块钱真不见了。于是我不得一路回、一路找、一路哭着回到了家。”时至今日,提起此事,黄建中依旧感慨万千。
黄建中从小就喜好读书,村里人都说他是“书古董”,上学路上,音乐课堂上,都能看到他在捧着书全神贯注。除喜好短篇小说外,他最爱的就是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未阅终,横完校内仿曹公,时常惹得烽烟起,几次批评耳若聋’,从读名著起,我就喜欢上了楹联和古诗”。但黄建中的读书缘却因一块钱而结束,在父亲的期待、母亲的惋惜中,他开始了农民生涯,一干便是一辈子。
【耕读不误】
从乡村风习到国家大事,黄建中的笔触忠于内心。
在终其一生的务农生涯中,除了没完没了的繁重体力劳动和像泥土一样沉寂的生活外,对热爱文字、乐闻书香的黄建中来说,唯一能驱赶寂寞的就是看书。
“在那个特殊年代,白天要出工,一天休息4次,每次15分钟,我都是架起一根扁担,坐在上面看书。晚上我们也要忙着开会、政治学习、评工等活动。余下的时间,我就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贪婪地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沉浸在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之中,忘却了身体的劳累。”黄建中说。
几十年如一日,黄建中这个小学毕业的农民,除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还阅读了《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母亲》等世界文学名著。良好的文学修养,使他得以娴熟地运用楹联、诗词寄托自己的家国情怀。
【移风易俗】
“我逢初度岁逢春,天赠银花意甚珍。贺客登门庭院窄,衷心却礼好言频。放杯共与妻儿乐,处事须防情感风。眼看流光驹过际,不甘长作守摊人。”1978年,黄建中35岁生日那天,来的满堂宾客都是好礼相送,却都被他一一退回,并以诗回礼。这一次别样的生日他过得很开心,前来祝贺的朋友也无不称赞。
当时在农村男子满35岁摆酒已成习俗,当村支书不到三年的黄建中为减轻村民人情负担,从自己做起,在村上掀起了一股移风易俗新风。
2011年,在纪念刘少奇同志回乡调查五十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中,黄建中一首金缕曲荣获二等奖,其中提到的“万斤亩,青黄不接。饿得肚皮粘背脊。犹自歌,公社真优越。灾难里,呼号切!终于盼得晴光泄,救星来,惊天一语,食堂全撤”便是那个艰苦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涵养家风】
“当年一见钟情,在月下溪边,细语绵绵,深盟羞向他人说;此日十分惬意,看皤翁老妪,大杯满满,蜜汁频朝爱里添。”黄建中与妻子青梅竹马,结成连理,从结婚起妻子就一直默默在身后支持他、鼓励他,家中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丈夫从无怨言。金婚之年,他把一生对妻子满满的爱意用这首楹联深情倾诉。
黄建中与妻子共生有三子,三子在父母的熏陶和教养下,长子经商,二子从政,三子从军。一次偶然的机会,二儿子的朋友因听说黄建中喜欢笔墨字画,于是便送了二儿子一套笔墨和一幅画,等到儿子将此事告知父亲时,黄建中写下了一首诗送给儿子:“常戒吾儿念及兹,好当官者应无私。爱莲笑引廉泉养,从政休将正字移。三省不忘除过失,四知长记守箴规。民心向往天心顺,实现中华梦可期。”看完诗后,二儿子深受教育,立刻将礼退还。
发乎情、止乎礼。黄建中的楹联、诗词成了涵养家风的好教材。
现在,黄建中大部分时间住在乡下,“宅后池塘院内花,四周桃李伴桑麻。锅红方摘庭前豆,待客田头抱大瓜”便是黄建中理想中的生活,他还是干着农民的那些事,种田、作菜、割草、养鱼,但依旧风雅。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龙友良
编辑: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