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烟农阿婆”勇闯致富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李先强 编辑:陶湘 2019-05-31 14:19:05
—分享—

图为刘菊香(右)与技师在一起交流种烟技术。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李先强)

再过3个月,她就步入花甲之年。在流沙河镇花林村,那位起早贪黑、风风火火的“烟农阿婆”,大名鼎鼎、快言快语的刘菊香,总是让人刮目相看。她与丈夫合力种烟14年,在丈夫重病期间及离世之后又独自坚持规模化种烟6年。今年她到7公里外的本镇荷林社区租45亩田种烟,另外还租10多亩田种水稻,就连自家承包的4亩责任田连同小叔子家的3亩责任田也从未荒废。现在由她一起种下了水稻,且门前池塘养了鱼,猪栏里养了流沙河土花猪母猪,利用杂屋和后山坡养了土鸡。这一切农事,都是这位声名远播的“烟农阿婆”独自操办。

当烟农尝到甜头

早在2000年,刚逾“不惑”的刘菊香与丈夫加入了流沙河镇的烟农队伍,虽说面积只有10亩,但由于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第一次种烟就得到了宁乡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经验越来越丰富。刘菊香夫妻的种烟面积猛增,最多的一年有180多亩,常年大都是80亩以上。

“种烟好辛苦呀,但搭帮种烟,真正尝到了甜头,我家赚了近百万元的‘烟钱’。这些纯收入属‘可用资金’。用这些钱,家里建了一栋两层楼房,陆续添置了家具、冰箱、彩电、洗衣机和空调,将女儿送到高中毕业、儿子送到大学毕业,而且帮儿子操办了结婚喜事。丈夫患甲状腺癌,前后治病花去50多万元,当时只有小部分可报销,但至今我也还清了那些应急的10多万元欠款!”

随着时间推移,刘菊香变成“烟农阿婆”,两个孙子分别就读小学和幼儿园。丈夫临终前,叮嘱过于辛劳的老伴“烟不要搞了”。“烟农阿婆”心想:“那我到哪里去‘寻大钱’?种了10多年烟,我无论如何都放不下呀!”儿子儿媳和女儿在外地务工,她独自一人将家里所有农活都揽过来,该种烟还种烟,而且一搞仍然是几十亩甚至百多亩。

愈挫愈勇不停歇

“农忙时节凌晨两三点钟起床,4点钟到烟田。烟叶烘烤期间有时就睡在烤房边。如遇洪水,道路中断,交通不便,只能步行到烟田。今年租的田太远了,我硬是学会了骑电动摩托车,才方便种烟种稻。”刘菊香对自己的苦干轻描淡写。

只有初中文化的刘菊香,烟农培训会从不缺席。她总说,勤能补拙。但天有不测风云,种烟也有风险。前年7月份,洪水造成她种植的80多亩烟绝收亏本,去年这片烟田又因灾后病害残留重,约一半烟田得黑茎病失收。好劣相抵,无利可得。连续两年遭受挫折打击,刘菊香却愈挫愈勇。今年换个地方,在楚江江畔排灌方便但租价更高的另外一片农田租下40多亩良田继续种烟,另外10多亩种水稻。

镇烟办主任李宇强告诉记者,“烟农阿婆”刘菊香很精明,烟叶生产各个环节都心中有数,生产组织得井然有序。今年她种下的那片烟是当地长势最好的,走在全镇前列。就在前不久,副市长文平一行到其烟田考察,赞不绝口,特意表扬了她的敬业精神。

“其实我最应该感谢大家的关心,党和政府在灾后慰问了我,给了我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烟草部门、保险公司按协议给予救助、补偿或赔偿,将我的损失降到最低。总的来说,我是赚钱的,一般每年有五六万元的纯利。我只有一双手,做的事大都靠请工,技术上有技师把关,烟叶合作社帮了许多忙。今年只要后期不出意外,每亩赚得1500元,我有希望赚六七万元!”“烟农阿婆”信心满满,“我还想稳住规模,再多种几年烟!”

先富不忘带后富

清沟沥水,培土施肥,防病治虫,现在刘菊香的烟田里每天少则两三人、多则10多人,总有人在忙碌。她告诉记者,自己请有长期合同工和季节性临时工,平均每人每天发工钱90元,一般每亩烟田需务工费约1500元,今年种烟需准备六七万元工钱。

“其实帮我种烟种稻的好多是年龄偏大的或是身体有残疾的困难村民。他们外出打工难,在家门口帮我种烟种稻,一年能挣得近万元,多多少少促进了脱贫致富。”刘菊香指着远方劳动的人影说。当地两名贫困男村民和一名女村民,年龄都在60岁左右,算长期合同工。男劳动力按每天100元、女劳动力按每天80元结算,种一季烟每人可得上万元。

尽管只有初中文化,刘菊香跟着当过村会计和村民小组长的丈夫学做账,记工本写得清清楚楚,从未错过。如遇阴雨天,人家哪怕只做了一个小时的工,她也记上,累积折算工钱。她与时俱进,学会用智能手机刷微信,跟同行们互学互动,还积极参与当地“老来乐”文体活动。

令人难忘的是,“烟农阿婆”刘菊香勇闯脱贫致富路的同时,还用辛苦得来的钱做些公益事业。她在丈夫去世后,顺应民意代丈夫当村民小组长。曾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数万元垫资,组织本组100多村民灾后重修渠道和公路。历时两年多,完成多项任务。刘菊香,这位“烟农阿婆”的事迹,如今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李先强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