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蹲点见闻: 傲骨映黄材 开创幸福路

编辑:陶湘 2019-05-20 11:17:24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段华良)五月的黄材塅溪河岸,满树的柳枝、点上了清晰的顿号,滴翠的田野、书写着秀美的文字,老农冒着绵绵细雨正在一耙一耙地整理田埂,“啪、啪、啪”声中带着耕耘的诗露花雨、鸡犬相闻乡趣及高高耸立的炭河古城墙透过云烟传来的古韵,像一支悦耳的演奏曲,回荡在天空,雨后的乡村显得越发宁静。

  “想象一下,清晨被鸟鸣唤醒,与窗外的山林竹园面对面,何等惬意。”来自长沙天心区的游客盛丽萍告诉记者,第一次来黄材,“采菊东篱下”等诗句便不断从脑海浮现。优越的自然环境,让她决定留下来住宿。

  红色生态文旅正当时,新时代下的黄材,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农旅融合,加快环境治理,激发文化活力,正致力于打造吃住游玩一体,集休闲、避暑于一身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文化旅游胜地,以此为“引擎”撬动乡村振兴。

傲骨映黄材 开创幸福路

黄材镇新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然(左一)与油茶种植大户唐命强(右二)在查看油茶树的长势。

  奋勇前进 傲骨映黄材

  “那时,我家开了个三合泰旅社,黄唐起义前的筹备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黄唐起义烈士沈子桂的儿子沈福先站在黄材镇下河街原三合泰旅社门前,告诉记者,他当时虽才四岁,但在母亲及乡邻的言听教导下,对黄唐起义的细节有清晰的记忆:1949年2月10日,正是农历的正月十三。黄材警察所门外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敲门的不是别人,正是姜亚勋、喻迈常带领的一支起义队伍。

  “起义人员之一周武坐在椅轿上,以和别人打架负伤了为由,被人抬进了当地的警察所,请警察验伤。”沈福先激情洋溢地说,“验伤不是他们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准备袭击黄材警察所。”由此,吹响了黄唐起义的号角。

  “你不知道呢?当时他们(国民党)还残忍地割下我父亲的右耳。”沈福先忆起父亲沈子桂牺牲时情景,一脸悲伤:“湘中第一支队总部决定在黄材南部开会,结果被一个地主通风报信给国民党,要他们来围剿。当时,我爹带着机枪班在木瓜山阻敌,不幸被敌方子弹打中胸口,当场晕倒在荆棘里。后来,国民党的人来搜山,发现了他,就把他活活给刺死了,拽下衣服上的身份符号后,割下右耳就回去领赏了。”

  时光荏苒,70年过去了,黄唐起义的英雄已相继逝去,一株株果树也已蔚然成林,黄唐起义的精神在这里得到新的延续。

  “黄唐起义中表现出不畏艰险、善于开拓、敢于斗争、奋勇前进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印在黄材人民心中,表现在行动上。”黄材镇党委副书记杨伟军告诉记者,该村对标先进,比学赶超,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不畏艰难 开创新天地

  “你看,这片油茶林经过精心剪枝、松土、治虫后,长势多好!今年开始结果了!”黄材镇新桥村油茶林种植大户唐命强告诉记者,他有621.5亩油茶林,预计今年毛收入可达30万元。站在赤竹冲油茶林基地上望去,一览众山,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身后这片山原来是被火烧过的,烧过之后一片荒芜。通过黄材镇党委政府及村组的共同努力,复林复绿。把这里打造成了一片油茶林,形成了油茶林产业。”新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然告诉记者,这里有1800余亩油茶林,今年保守估计能采摘到5万公斤油茶果,可以带动近75个劳动力就业。估计明年将采摘到15万公斤油茶果,将带动120个劳动力就业。

  “从2008年开始,全镇全面禁伐,镇域内荒山荒地复林复绿,造林8000多亩。”该镇林业站姜剑武告诉记者,在森林防火方面,近三年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开设森林生物防火隔离带近50公里,成立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专职护林员队伍。近五年没发生过森林火灾。

  “办企业要有胆气和胆识。没有胆没有识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黄材镇‘一村一特’,各有品牌。如果没有干劲、开拓精神,没有‘黄唐起义’精神,是做不到的。”沈福先告诉记者,“黄唐起义”不光是战争的起义,它还是整个改天换地的起义,是人民思想境界的起义。

  一村一品 引领新生活

  车驰乡道,窗外的黄材镇皆是风景。青山层层叠叠,房前屋后的小花篮处处透着精致,水上舞台打通自然边界……

  “以前哪有这么干净,处处是猪圈和垃圾堆。”月山村关石组姜干芬一边割猪草,一边告诉记者,塅溪河里曾一度鱼虾绝迹,水混沌偏黑。经过环境整治后,现在水清如镜,垂钓者成群。

  沩滨村党总支书记邓尚志见证了该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洗、排”一口潭时代到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从没车进城到就近搭118路公交车去购物,从为孩子结婚存粮食到吃穿用不愁……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黄材镇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完善集镇功能、挖掘特色产业、整治城镇秩序,实现了村镇功能重塑和“颜值刷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黄材一直在积极探索农村产业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路径。”和声美妙,贵在协调。弹钢琴只有十个指头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旋律才会悦耳动听。弹钢琴如此,经济社会发展亦然。只有把握“协调”这个要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能奏出协调发展的“交响曲”。黄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戴永星介绍,该镇打造特色,实现品牌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个主导产业或多村一个片区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了龙泉猕猴桃、松溪华塘鱼和栀子花、月山红薯粉、崔坪有机农副产品、新桥油茶、炭河里茶叶、沩滨生态水果、塅溪——黄材荷花、沙坪——宁峰黄桃等特色农产品。挖掘黄材“五子登科”(香干子、白干子、魔芋子、油饺子、鲢鱼子)、炭河里火焙鱼、黄材水库生态有机鱼、月山红薯粉等本地特色农产品,支持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申报认证“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一村一社。成立村级专业土地合作社,加快成立村级土地合作,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真正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心中有梦想 脚下有力量

  在黄材镇采访,记者走访了沩滨、新桥、井冲、月山等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当地党员干部和老百姓身上所展现的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黄唐精神”。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镇村干部想尽办法。没有路就修路,没有讯号就建发射塔,没有创业资金,就鼓励老百姓用土地入股,并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优质项目。同时,不等不靠,成立村级合作社,指导村民种植水果疏菜,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如今,路通了,房子更好了,景区开园了,乡村变美了,游客一拨接一拨来了,村民的收入一天比一天增多。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该镇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演绎着奔向小康的奋斗曲。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