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辛亥革命元勋黄钺

编辑:陶湘 2019-05-14 09:54:26
—分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这中间,湖南涌现出的大批英雄人物,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家住东湖塘镇燕山村的黄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率领的秦州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进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钺,又名幼蟾。1869年,出生于东湖塘镇燕山村(原西冲山乡方塘村)。其父黄万鹏一生戎马倥偬,官至新疆提督。19世纪后期,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各个阶级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环境下,黄钺从小就继承父亲的宏志,从8岁时起改文习武,立志报效国家。就在大家以为,承袭了二等男爵,身为候补道员的黄钺,即将走上富贵仕途之时,他却萌生了反清革命思想。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向科介绍说:“因为清朝政府腐败到了极致,非革命不足以挽救民众于水火。到甲午战争时期,黄钺就确定了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主政权。”

从23岁起,黄钺就投身到了反清革命的洪流中。他多次劝说湖广总督张之洞仿效日本以图自强,无果后,便投笔从戎,任职于“虎营”营务处。期间,黄钺还曾意图刺杀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其果敢令人钦佩。在秘密开展反清革命活动的同时,黄钺还以自身身份为掩护,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参与营救黄兴、邹容等革命人物。1906年,经黄兴介绍,黄钺在上海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黄钺受同盟会指派去甘肃传播革命火种。

陈向科介绍道:“黄钺去甘肃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第一个是地域偏僻。甘肃地理位置重要,但是地方偏僻,可以说是穷乡僻壤。而且到甘肃后,人生地不熟,开展工作比较困难;第二点汉回矛盾当时是比较尖锐的,黄钺作为外来人员去甘肃开展工作,去领导革命,如何处理民族矛盾,这也是一个难题;第三,甘肃地方官员和民众特别保守,黄钺觉得是‘民智未开’。在这种情况下,黄钺去领导一次新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并未阻挡黄钺想要光复甘肃的决心。1911年1月,42岁的黄钺带着重任抵达兰州后,便以候补道员和故人之子的身份,拜会了时任陕甘总督的长庚。黄钺的儿子黄祖同介绍说:“当时长庚安排他当独立公所总参议,也就是现在的军事参议,而他就用这个合法地位去组织一个大同会,暗中物色革命力量,组织军事起义。”

然而,想在兰州发动起义却是困难重重。初来乍到的黄钺,备受兰州顽固派官员猜忌,他们伺机架空黄钺,同时挑拨他与长庚的关系。在兰州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黄钺密谋革命起义的事情进展缓慢,这让一心想要推翻封建统治的他时常寝食难安。就在黄钺苦于起义无门之时,转机随之而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陕西民军响应武昌起义,在西安宣布独立,建立陕西军政府。黄祖同介绍道:“陕西光复使得长庚气急败坏,他在甘肃组织3万人的东征军,以前陕甘总督升允为统帅,向陕西进攻,意图把陕西革命烈火给压制下去。黄钺趁这个机会在长庚面前请兵去秦州布防,秦州就是现在甘肃的天水市。”

有了去秦州布防的机会,黄钺就可以名正言顺募集6个营的兵力,密谋起义。要知道,秦州乃陕、甘、川三省交汇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拿下秦州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事情远没有黄钺预想的那样顺利,募集的6个营兵力中,5个营被顽固派官员把持,黄钺能指挥的仅1个营的兵力,起义难度更大了。

1911年12月21日,黄钺领兵抵达秦州,并驻兵城北泰山庙。他当即决定“就秦州反正,以截甘军后路,则陕危不救自解。”陈向科介绍说:“黄钺驻扎在秦州之后,他通过信件的方式与陕西和四川的民军首领都取得联络,约定互相呼应。在秦州城内,黄钺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比如说发动秦州城内的湖南籍同乡,让他们加入起义军的队伍。第二个他秘密联络秦州地方官员中的开明分子,比如说秦州地方官员中有一个叫向燊的,他对于秦州起义持默许的态度。”

这时候,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断传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宣统皇帝退位。经过近3个月的谋划,一切部署就绪,1912年3月11日凌晨,黄钺率部进攻秦州城。

黄祖同说:“当时起义的时候,一支队伍打游击衙门,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另一支袭击州衙,州衙就是州政府,还有一支队伍袭击武库,没收武库里的枪支弹药为起义军所用。”

秦州起义大获成功后,甘肃临时军政府成立,黄钺被选为都督。随后,临时军政府立即施行新政,兴农工,办教育,革除清朝陋习,维护地方治安,让秦州老百姓拍手称快。陈向科说:“秦州起义应该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它是以局部推动了甘肃全省的民主革命进程;第二是秦州起义它保护了陕西辛亥革命的成果。秦州宣布起义后在前线的甘肃东征军停止攻击陕西民军,所以说它间接保护了陕西辛亥革命的成果;第三个意义是秦州起义击碎了陕甘新疆封建顽固势力企图迎接清帝偏安西北的阴谋;第四个意义就是一篑之功。秦州起义之后,全国反清起义的进程就结束了,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实行了全国的统一。”

然而,中华民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自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就在甘肃临时军政府成立的第八天,1912年3月19日,以赵维熙为首的甘肃封建顽固势力,在兰州宣布独立,成立了“甘肃军政府”,并利用兰州比秦州通讯便捷的优势,在黄钺电报到达之前,电告袁世凯,污蔑黄钺领导的秦州起义是“擅拥甲兵,有害公安,动摇国体”。袁世凯随即勒令黄钺取消甘肃临时军政府。为了捍卫共和,黄钺选择了功成身退。

1912年6月7日,黄钺被迫解散临时军政府,解甲南归,于7月26日抵达故里宁乡。其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黄钺继续从事民主革命活动,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委为大总统军事顾问、政治参议官等职。这中间,黄钺积极参与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等,为推进民主进程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之后,黄钺因不满蒋介石独裁,辞职回乡。之后,编著《陇右光复记》,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年近七旬的黄钺还在家乡与中共地下党员汤匊中等联合组织湖南抗日义勇军游击队,积极参与抗日。1943年12月24日,黄钺病逝于宁乡,享年75岁。

陈向科说:“黄钺目睹了清朝末年的民族危亡,当时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他能够毅然投入到反清的革命洪流当中,我觉得体现了一种担当情怀;第二点是敢为人先。尽管有这么多困难,但他还是毅然选择去偏僻的西北地区领导革命,这也是值得敬佩的;第三个黄钺淡泊名利。领导秦州起义成功以后,他当时宣布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任都督。任都督当天,他宣布甘肃临时军政府只是临时军政府,只要是有利于推动整个甘肃的民主进程,他会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个都督的职务,功成身退,绝不贪恋权位。”

有哲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了理想与追求,我们就会从他身上看到崇高的善。黄钺,就是那个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民主革命和民族大义的人,他身上闪烁的光芒也将照亮你我,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黄沃若 徐拂荣 姜福成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