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脱贫奔走3.6万多公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范婷 刘畅 编辑:陶湘 2019-04-04 10:38:23
—分享—

熊训忠(右)“追”到正在地里干活的贫困群众高胜春,与他讨论今年的脱贫致富计划。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范婷 刘畅)

沩山乡沩水源村地处宁乡最西部,平均海拔超600米。众所周知,虽然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独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群众生活较为困难。2014年被列入省定贫困村。

2018年3月6日,原本在湖南湘江新区工作的熊训忠,带着让每一个村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来到沩山乡沩水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时间过去,沩水源村基层党建工作、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去年收获生姜几千公斤,白菜、黄芽菜也有一千多公斤,熊书记帮我一下就销了,而且是高价销售。以生姜为例,我在家里1公斤只能卖2元。他帮我拖到长沙去后,1公斤就卖到6元。”3月6日,记者来到沩水源村采访熊训忠时,他正在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胜春家走访,听完高胜春这一席话后,他高兴极了。

高胜春家因妻子患病致贫,自己年纪大了,不适合外出务工。近年来,他在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发展蔬菜种植。而家在长沙的熊训忠则主动当起了他的蔬菜销售员。

“今年收入应该比去年还要高,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种菜种得好还有分红。”今年,村上蔬菜基地通过引进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高胜春在熊训忠的鼓励下,负责村上20亩蔬菜基地的种植、管理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

“沩水源村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特色产业。但是产品品牌效应不强,销售不理想,所以我们的努力方向依然是产业。”在熊训忠看来,沩水源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发展特色产业大有可为。2018年下半年,在后盾单位的指导下,他和沩水源村支村“两委”一班人通过诸多努力,将村上原来由私人承包的黄桃基地和茶叶基地调整成村集体统一经营,引进专业公司对蔬菜基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并积极拓展产业基地的产品销售渠道,与步步高集团达成初步合作协议,争取了湖南金井茶叶有限公司负责茶叶加工技术指导并解决后期销售问题,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了产业发展的销售瓶颈问题。同时,为解决贫困户小微产业农副产品市场销售问题,熊训忠和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湘江集团愿意在梅溪湖街道嘉兴苑小区免费提供两空临街门面,建立农副产品直销门店,为沩水源村农副产品走出宁乡提供了平台。

打造一个以党建促脱贫攻坚样本

“今年我们集中要开展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产业上的集中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带动精准扶贫户的脱贫致富和稳定脱贫。”如何形成沩水源村发展的强大合力,谋求长远发展,是熊训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把沩水源村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熊训忠不变的信念。现在沩水源村共设置了1个党总支和3个党支部。村上的481亩黄桃基地也分成了5个片区,其中3个片区由各党支部党员负责管理,另外2个片区由村民组长和致富能手负责。党员高贱良原来长年在外打工,今年回到村上担任了第一片区的管理员。正抢抓晴好天气为黄桃基地开沟排水的他,对这份责任非常看重:“既然大家信任,我就不辜负大家的一片心意。而且乡、村两级,后盾单位对我们都有考核,于公于私,都要尽心尽力把基地搞好。”

同时,熊训忠和驻村工作队鼓励党员积极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带领精准扶贫户因地制宜发展小微产业。2018年全村139户精准扶贫户有131户发展了小微产业。这一年,全村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20人中有138户518人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万元。而这一年,熊训忠的私家车跑了3.6万多公里。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熊训忠已成了“工作狂”,“因为跟他一起,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不浪费一点时间。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在村部加完班、回到住处后,他还要回顾当天做的事情,同时探讨确定下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沩水源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林介绍。

“今年,我们的村集体收入力争突破200万元,‘打造一个以党建促脱贫攻坚样本’,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采访快结束时,熊训忠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3月6日是他儿子的生日,去年和今年儿子的生日,他都在村上。他坚定地表示,既然担起了沩水源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子,就要心无旁骛,带领全村人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范婷 刘畅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