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邬艳)
他,生于祖国艰难之时,在困境中挣扎成长;少时,偶遇好机会,自强不息,改变命运;风华正茂时,投身于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热爱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心心念念地想着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一心想回来多给家乡人做点事,说“这辈子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得到太多,付出太少”,然后一直不停歇地为家乡人多做一点事,再多做一点事。他就是潘泽南,虽然今年已72岁了,但仍中气十足,走路虎虎生风,驾着一辆红色的雪佛兰小车,辗转于株洲与宁乡两家之间,因为,他抛不下自己的小家,更放不下生他养他的大家。
自强不息改变命运
1947年9月,潘泽南出生于横市镇向阳村白禾组,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潘泽南二兄一姐由此而早早夭折,他有幸存活下来。
穷人的孩子早懂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潘泽南14岁那年,由于历史原因,其一家人无家可归。正在读书的潘泽南被迫辍学回家和父亲一起修建住房。那年,他用稚嫩的肩膀、手和父亲一起建了3间茅屋,一家人从此有了安身之所。也就在那年,他开始在家务农了。
1965年,潘泽南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那年,他以“文化兵”身份入伍,分配到了云南蒙自空军基地,学习航空电器专业知识。他极其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面对那些如蛛网般密集的飞机电器控制系统线路图,刻苦学习。在考试时,他可以直接默画交卷,每个工作原理都能准确无误地说明。因表现突出,入伍第二年入团、第三年入党, 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70年,他晋升为飞机特种设备技师。
随后,潘泽南又被选调到南京军区学习刑事侦查业务,学习包括法医检验、刑事照相、痕迹提取、文字检验等业务基础知识。1978年,更被选调到上海空军政治学校读书。
部队,给了潘泽南无数学习机会,勤学好进的他,在那里如鱼得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热爱工作一心为民
1982年,为配合全国性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战役,潘泽南在部队进行司法培训后,转业到株洲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在那里,35岁的他一直工作到退休。从副科长到科长,到检察员,再到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将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检察工作。期间,他对待每一起案件都是细心再细心,生怕错过或者漏过一个细节,造成冤假错案。
1983年,潘泽南办理了一起刑事案件,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该犯罪嫌疑人只有年满18周岁,才能判处死刑,否则就不能。
“根据当时公安机关提交的年龄信息来看,犯罪嫌疑人已年满18周岁。但当时其辩护律师提出,他身份证上显示的日期是农历日期,而不是公历日期,二者相差一个多月时间。”潘泽南说,这一个多月时间关系到一条人命,必须认真核实证据。当时,他就决定到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地找当年的接生员和邻居进行核实。
当年公检法机关的公务车很少,连自行车也没一辆,全靠搭乘公共汽车和步行。经过几天几夜的行程,潘泽南找到了当年的接生员,但该接生员已无法回忆起精准的时间,只是记得有个孩子是和该犯罪嫌疑人同一天出生。随后,他又跋山涉水找到了该孩子,核实了该犯罪嫌疑人未满18周岁,不能判处死刑。
在潘泽南25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感触最深的是很多年轻人不懂法。所以,他特别在乎每一起案件能带来的社会效果。“每办一起案件,我都会去认真分析犯罪原因,去更好地教育年轻人。”
积极发挥余热
2007年,潘泽南退休了。思乡心切的他,马不停蹄地回到横市镇老家,准备在此安度晚年。当时,心情激动的他,写下了“宁赏山乡星光笑,不恋繁城灯火喧”的诗句来表达42年后的归乡之情。
回来之后,闲不下来的潘泽南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也在尽全力为周边村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这辈子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得到太多,付出太少,我想做点事。”
“记得当时是刚退休后,镇上有一名村民在河南务工期间受伤,在河南当地医院治疗时,因医治不当致残。”潘泽南说,当时是听见有人在说这个事,多次上门走访之后发现情况确实属实,就自费去河南给他打官司,后来医院赔了该村民5万元。
在义务为求助者提供法律服务、做好邻里“和事佬”的同时,潘泽南开始逐步对周边的乡村道路以及田边涵洞、小路进行修整。他自己买来砂石水泥,将村里一个个影响通行的涵洞和一条条小路修好,方便村民出行。同时还请来挖掘机,开挖可供收割机、耕田机通行的小道。
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潘泽南更是在庭院之外自费修建了门楼等,得到了当地许多建筑艺人的点赞。有感于现在的美好生活,他写下了“乡村同建山村美,父老共享盛世年”的诗句。如今,停不下来的潘泽南又投身到潘氏文化研究会和族谱编修工作当中,继续发光发热。
潘泽南的付出,大家都记在心中。邻村村民说,“我们那里要是也出个‘潘泽南’就好了”。镇上一名老中医也说,去诊所看病的村民,只要是认识潘泽南的,就没有不称赞他的。
“我还会一直做下去,歇不下来,做点事情能让我感到快乐。”潘泽南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邬艳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