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把杀猪刀撑起一个家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向 编辑:陶湘 2019-03-12 09:00:03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李向)

锋利的尖刀、笨重的屠刀、轻巧的剔骨刀、纤细的挺杖,还有挂钩、刮刨……近日,记者在巷子口镇直田村村民李命生家里,看到除挺杖外的杀猪工具整齐地插在一个有背带的木匣里,每件杀猪工具油光发亮,养护得非常好。

“这套工具用了快30年,当时在铁匠铺打制花了差不多200元。去年我还和儿子一起去了一趟城里,给一个厂子杀年猪。如今身体比不得以前,也没多少猪可杀了。”今年71岁的李命生头发花白,一双大手因终日操劳而变得粗糙,被当地人称为“杀猪的”。在记者面前,他摩挲着一件件奇形怪状、跟随自己近30年的杀猪工具,像是抚摸自己的儿孙,慈爱、怜惜之情溢于言表。40多年杀猪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慢慢从他口中吐出,勾画出漫长岁月留给他的深刻印记。

李命生肩上背着装有杀猪工具的木匣,手里则拿着挺杖。

杀猪40多年,练出娴熟手艺

“我第一次杀猪是在1971年,当时村里成立食品站,我老丈人在站里杀猪挣工分,后来他得病,就教我杀猪。学会还不到一年,老丈人就去世了,我就到食品站顶替他做事。”李命生告诉记者,当时的农村人连温饱问题都难解决,没有多余的粮食养猪,每天只好割野猪草,和着谷糠煮熟养猪。一头猪养一年很难长到75公斤,达不到食品站的收购标准。不是标准猪,收购价就低了一个档次。

李命生告诉记者,每当到了卖猪的时候,卖主都会将猪喂得饱饱的。但自家杀猪的时候,一般会让猪饿上一天,称之为“净肠”。另外,杀猪还有不少讲究。在这个行当中,有这样一句俗语:猪是“草包”,羊是“好汉”,牛的眼泪水打转转,说的是宰杀牲畜时的情景,猪的嚎叫声惊天动地,数里之外都能听到,是“草包”一个。虽然猪是“杀猪的”口中的“菜货”,但讲究“一刀清”,要一刀致死。如果多杀一刀,猪就多受一份罪,“杀猪的”就是在“造孽”。另外,杀猪的时候,猪头不能正对着堂屋门口,否则一刀“杀进去”,来年会给家里带来灾祸。杀年猪讲究“杀七不杀八”,每家都会在腊月二十七日之前把猪杀了。杀完猪后,还要烧上一些沾上猪血的纸钱,以消除杀生罪孽等。

李命生介绍,正式杀猪之前,首先准备好一大锅滚开水,一个接猪血的木盆,3条结实的长木凳,一架木梯子,一张门板做分切的案台。准备妥当了,帮忙的人合力把猪抬上长木凳,抓牢脚和尾巴,扶稳长木凳,“杀猪的”则一手揪住猪嘴巴,把猪头摁在自己一条大腿上,用力向怀中掰,让猪脖子充分露出来,另一只手拿起尖刀,先在身下的木盆上砍一下,以此确认刀刃的朝向,要保证刀刃朝外,然后看准猪的心窝位置,一刀直插入心脏,然后将刀翻转一下再拔出来,猪血立刻随刀喷涌而出。放干净猪血后,接下来在猪脚上割开一个小口,插入挺杖捣,将猪的皮肉分离,接下来就鼓足气力往小口里吹气,使气把整头猪鼓得圆溜溜的。扎紧小口后,就淋滚开水到整个猪身上,再用刮刨刮干净猪毛,用挂钩勾住猪的一条后腿,大家合力把整头猪倒挂到木梯上。接下来,“杀猪的”给猪开膛破肚、分油、清理内脏……不到两个小时,一头猪就杀好了。

“端午节、中秋节要杀猪,最忙的还是腊月,一般从腊月中旬开始,一直要杀到过年前两三天止,每天从凌晨三四点开始杀,最多一天要杀10多头。”李命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是“杀猪的”生意最红火的时代,他正值壮年。

淡出杀猪行业,从事种养业

“在食品站的时候,‘1斗换1斤’(10 斤稻谷和1斤猪肉等值),猪肉卖1.52元每公斤,收购价是0.9元每公斤。我杀一头猪的工钱是0.7元。”李命生思维清晰,40多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李命生杀一头猪的工钱涨到了1.5元,后来涨到5元10元,到近几年则涨到200元,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杀猪数量的不断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绝大多数农户不再养猪,而从事规模养殖业的养猪大户都是将猪送往屠宰场宰杀。从此,李命生的手艺鲜有用武之地。

在李命生家中,记者看到一栋崭新的平房,门窗墙砖洁亮如新,室内冰箱、电视、热水器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平房旁边还有一栋旧土砖杂屋,有猪栏、羊栏、牛栏、厕所等。“前年才把旧房子拆了,花了10多万元重新建了三间平房和一间厨房。我每年都要养一些猪、羊、牛,还要种近10亩水稻。”李命生说,他从小到大就一直在家务农,除了会杀猪,还有一手好厨艺,经常受邀去掌厨操办酒席。

李命生一辈子种田、卖柴、杀猪、掌厨、做零工……舍得出力,从不闲着。老俩口生活节俭,不但不需要儿女供养,而且手头还有积蓄。“身体比不得以前了,我有高血压,经常性的胸闷、腿脚乏力。但只要还动得,就要做下去,不想麻烦儿女。”他说,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但是他和老伴今年养了7只黑山羊,一头母猪不久前生了9头仔猪,养了两塘鱼,种了4亩多菜地……今年,他还打算和去年一样,把自家4亩田种上水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向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