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设计
绿化设计决定今后的绿化效果,绿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生态性原则,坚持简洁大方、特色突出的原则,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特殊情况可改地适树)。
2、放样
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放样,特别是图上与实地不符的地方要进行合理调整,放样的准确度直接决定绿化效果。
3、整地施肥
在绿化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整地,穴垦大小决定苗木今后的生长好坏,建议穴垦采用大穴。
(1)苗木土球直径为胸径的8~10倍,穴垦大小为土球直径每边加10~15厘米,土球高度为直径的4/5;
(2)种植穴规格,应视土质情况和树木根系土球大小而定。树穴直径和深度,应较根系和土球直径加大15~20厘米,深度加10~15厘米。如遇土质不好,需进行客土或采取施肥措施的应适当加大穴规格。
施肥:首先在穴底部放肥料如:腐蚀羊栏肥、猪粪、菜饼或化肥等,然后与土壤混合均匀,再洒一层8~10厘米厚的表层土,使粪肥与苗木根系隔离开。
4、选苗
苗木应随起随种,一般常绿树种在2~5月种植,落叶树种在11~4月种植,以2~3月为主。常绿树或中大规格落叶树应带土球移栽,以减少根系损害,影响苗木生长和成活率。
(1)乔木的质量标准:树干挺直,不应有明显弯曲,无蛀干害虫和未愈合的机械损伤,分枝点高度2.5~2.8米。树冠丰满,枝条分布均匀,芽体饱满,无严重病虫危害,常绿树叶色正常,根系发育良好,移植时根系完整或土球大小应为苗木胸径的8~10倍(保证分枝点一致)。
(2)灌木的质量标准: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无严重病虫危害,灌丛匀称,枝条分布合理,高度不得低于1.0米,丛生灌木枝条至少在4~5根以上,有主干的灌木主干应明显。
(3)绿篱苗的质量标准:苗高不低于50厘米,苗木树型丰满,枝叶茂密,发育正常,根系发达,无严重病虫危害。
5、栽植
栽植:将苗木放置在穴的中央,使根系自然合理分布。接着培土,先放表层土,再放下层土(生土层)。
打围:围的高度以20厘米左右为宜,拍实围的外围泥土,以防漏水。一般做成碗口形。
(1)标杆树及行距设置。在对行列式树木进行种植之前应该要设置好标杆树。其具体的方式:先种植好1株标杆树,再将其作为瞄准的依据进行全面的种植工作。(第一棵树要严格控制到路边的距离、栽植高度、枝下高等)。
(2)树木种植深度控制。对于乔木苗来说,种植的深度应该距离原根茎土的痕深5~10厘米。对于灌木,种植的深度应该与原来的土根齐平。竹类可以比原本种植的深度深5~10厘米。带土球苗木种植的深度应该比土球的顶部深2~3厘米(不同树种栽植深度有严格要求,水杉、杨树、池杉等宜深栽,樟树、银杏等宜浅栽)。
(3)包裹苗木防病提高成活率。新栽种的树木,尤其是一些树皮较薄的幼树,应该尽可能地选用草绳和粗帆布等进行包裹,以防止苗木干燥以及晒裂等。同时,包裹树干还可以减少蛀虫,防止其在冬季出现冻伤。
(4)种植后苗木的支撑柱设置。在苗木种植中进行支撑的竹竿或木桩等被称为“立支柱”,在种植一些较为大型的树苗时,因为在浇水之后容易导致泥土松动,经常使树木出现倾斜,为了有效地防止树苗出现倾斜或者因为风吹而倒伏,就应该对树苗设置1~4根立支柱进行支撑,可结合树苗的规模来设置,以保持其垂直生长良好(有多种支撑方式:三角撑,井字撑、米字撑等,一定要有一根支撑对着当地主风向,不要在树上钉钉子)。
(5)浇水要浇足、浇透。可用河水、自来水,不宜用被污染的水。新植树木栽后24小时内浇第1遍水,3日内浇第2遍水,10日内浇第3遍水,此3次水量要大,应浇透,以后转入后期养护阶段。每次浇水后均应整堰、堵漏、培土、扶直树干。
(6)合理修剪。苗木移植时为平衡树势,提高植树成活率,应进行适度的强修剪。修剪时应在保证树木成活的前提下,尽量照顾不同品种树木自然生长规律和树形。修剪的剪口必须平滑,不得劈裂并注意留芽的方位(不能截头,保留枝架,摘叶、提高成活率)。
6、非种植季节种植,应采取以下措施:
(1)苗木应提前采取修枝、断根或用容器假植处理。
(2)对移植的树苗必须采取强修剪和摘叶措施。
(3)选择当日气温较低时或小阴雨天进行移植,一般可在下午5点以后移植。
(4)应采取带土球移植。
(5)各工序必须紧凑,尽量缩短暴露时间,随掘、随运、随栽、随浇水。
(6)夏季移植后可采取搭荫棚、喷雾(生根剂)、降温、铺地膜稻草等措施。 市林业局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