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 靠勤劳的双手找到幸福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邬艳)
今年62岁的王国庆,被邻居亲切地称为“老王”,虽然身高不到一米六,但在乡亲们的眼里,他却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不仅一肩挑起家庭重担,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和弟弟从无怨言,而且还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凭借勤劳的双手努力脱贫,找到自己的幸福。2月3日,记者来到沩山乡同庆村老王家,和他吃了顿不一样的“团年饭”。
孝子贤兄
细心照顾母亲和弟弟
2015年10月,老王的弟弟王国均遭遇车祸导致瘫痪,弟妹带着一双儿女远走海南。
“农村有个说法,叫长兄为父。”看到墙角垂泪的老母亲和卧床不起的弟弟,老王毅然辞去了在湘茗茶叶公司基地担任领班的工作,一肩挑起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2016年和2018年,80多岁的老母亲患了两场大病,让这个家雪上加霜,而原来生活还能自理的老母亲,也瘫痪在床。因为年纪大了,常年躺着不能移动,老人的背上烂了一个窟窿。老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在后来的日子里,老王照顾老母亲和弟弟更加细致了,洗脸、洗头、洗脚,准备一日三餐、喂饭、翻身,及时清洗因大小便失禁换下的衣物……
有人无意说道:“老王,你被两个这样的人拖累着,一辈子可能都娶不上媳妇了,值不值啊?”老王坚定地答道:“他们一个养我,一个比我小,我理应照顾,哪有不值的!”
种植能手
凭借一双手找到幸福
“书记啊,您今天能来我家过年,我是真开心。您看,这是我媳妇!”看到沩山乡党委书记黎国君踏进家门,黑瘦的老王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了解到,黎国君之所以到老王家过年,源于之前的一次约定。黎国君多次到老王家走访帮扶,给予产业指导并联系销售,一来二往就和老王一家有了如同亲人的感情。去年春节前,黎国君在老王家吃“团年饭”时,他们就约定,如果老王2018年找到媳妇,今年就来为他庆祝。
“吃‘劳动饭’最稳当,凭自己的双手赚钱最踏实!”这是老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乘着精准扶贫政策东风,老王一家拎包入住了政府新建的“千手”爱心大屋。同时,老王的产业也是红红火火,他种植了6亩板栗、4亩梅子和4亩茶叶,去年收入超过2万元,而随着果树进入丰产期,到2020年收入翻一番完全没问题。
“住进新房子,娶了新媳妇,老母亲和弟弟看病有保障,我自己还能领取五保金、养老金、产业扶持资金。”老王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还悄悄地跟记者说起了一个心愿,就是等自己情况再好点,想把弟弟的一双儿女接回身边来抚养。
热闹团年
满满的一桌子感恩饭
沩山鱼、红烧肉、炖土鸡……大伙开心地聊着天,沩山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帮忙一起做的“团年饭”也上了桌了,满桌喷香的饭菜,满屋浓浓的情意。
“我们家能这么快好起来,全靠党的好政策和身边的好干部,我敬各位一杯!”老王举起杯,激动地说。随着一道道特色菜肴端上桌来,“团年饭”现场气氛渐浓,大家纷纷举杯相互祝福:“干杯!祝大家新年越过越红火!”
一顿“团年饭”,拉近干群心。黎国君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是沩山乡干群志愿者到困难群众家吃“团年饭”的第四个年头,这些志愿者里有党员、乡贤、扶贫干部、爱心企业家等,每年都超过百人。
邓光荣 艰苦奋斗日子甜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魏枫)2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老粮仓镇双藕村四组邓光荣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红砖楼房,饭厅内老旧的木桌、木凳、被柴火烟熏黑的石灰墙……其时,老邓和妻子杨婶、大孙刚吃完饭,杨婶正收拾桌上的碗筷。“请坐,小魏。”老邓和记者家相隔不远,从他充满欣慰和希望的眼光里,记者料定到那里装满了故事。
“丙华两口子在深圳那边一个亲戚开的金店打工,一个站柜台,一个当保安,两人有一万多块钱一月的收入。”老邓喝了口热茶,笑蜜了,“大孙大学毕业后,在贵州那边当扶贫干部,工资福利都由后盾单位发,搞了两三年了,不错。小孙在读大二,要放肆‘灌钱’。”这些年,老邓两口子在家作着数亩田,老邓可是个有个性的老人,70岁了,还是沿袭着老一套耕种方法,除了耕田请耕田机外,插田两口子一蔸蔸插,扮禾两口子抬着“扮桶”(打谷机),站在“扮桶”上,用脚踩,然后用箩筐将谷子一担担担到晒谷坪上翻晒。这些年村上的稻田大多栽了烟叶,老邓却不为更高的利益所打动,数十年来坚守着数亩田,用来种水稻。在老邓家晒谷坪旁有一个菜园,用土砖砌的围墙,被岁月的风雨吹打得粗粝斑驳,里面各季蔬菜从未间歇过,一年到头郁郁葱葱。杨婶除了要插田扮禾外,还要在家养猪养鸡搞茶饭。老邓在闲时就到烟田、工地上打工。“存了十多万块钱。”老邓笑蜜了,他的独子早些年在冷水江煤矿上班,媳妇也在那边打工,“他们赚的钱,我一分钱也不要。”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邬艳 魏枫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