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通讯员 蒋华)
2018年末的一场大雪,虽然只下了短短一天,却是这几年来下得最厚的一次,过了元旦好些天,从沙田乡集镇上往山上走,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在山林的雾霭之中,由于山里的天气要比镇上清冷许多,阡陌山坡上还是一片青黛之色,但山上的屋顶,依然大部分被残雪覆盖,玄色的屋顶和白色的雪,似吴冠中画中的江南风景。每往里行进一段,唏嘘感慨和钦敬就加深一层。用同行的沙田乡党委书记颜志强话说就是:这才是真正的大山之子。他口中的“大山之子”,就是此行要拜访的主人公——袁雪松,一个有着青松品格,被人称为“袁青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乡人口中专门“散(宁乡话里是判断加排解的意思)是非”的“和事佬”。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奔跑在宁乡的西部山区,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而那片土地也记载了他的厚重人生。
有人说,他就是一本厚重的书,里面的文字朴素严谨,但给人启迪,发人深省。10年前,我在报社的时候,采访过袁雪松,翻开了“这本书”,但只是浮光掠影的看了几个章节;10年后,再次翻开“这本书”“温故而知新”,有了更深的感触、感动与感悟。
封面
农家本色终不改
退休10年,袁雪松比起在巷子口镇司法所当所长时显得苍老了不少,衣着异常朴素,穿的裤子还是以前司法所发的制服。他的身形比起之前更显瘦削,头发花白且有些稀疏,身姿也有一些佝偻了,这是长年在西部山区高负荷工作留下的“痕迹”。但不变的是精神依然充沛,行动依然敏捷,语言依然铿锵。相比在职在岗时候的“拒人于千里”的“铁面包公”,现在的袁雪松眼神温润语调柔和。
他的家在沙田乡长冲村,长冲村的冲够长,蜿蜒曲折,向里行进好几公里。现在修了水泥路,车子开进去尚且显得有些艰难,如果是以前,遇上道路泥泞、大雪封山,从里面出来,困难可想而知。
退休之后,袁雪松就回到了沙田老家,他家的房子直到2014年才翻新重建,饶是如此,他的家在当地也与普通农家没有二致。
沙田乡地处宁乡西部,人员环境较为复杂,如何通过当地接地气、有名望、有影响的人带动民众、化解一些基本的社会矛盾,是沙田乡党委、政府一直在考虑的事情,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上台以后,提出了推行“三联”(乡村联动不踢皮球、社会联动不打太极、司法联动不喊口号)信访调处机制,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而袁雪松退休之后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利用自己熟悉法律、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优势,为家乡做点事,在乡人中“散”点“是非”,也是袁雪松的夙愿。就这样,袁雪松成为了沙田乡矛盾调解中心主任,中心给他安排了一张办公桌。
这张桌子,不是摆设,因为这张桌子的主人,每个星期都会来“按时上班”,沙田乡党委书记颜志强和乡长贺志亮表示,袁雪松总是步行来上班,而且会比许多住在机关的干部要早。要知道,这可是几公里的山路,车行上去,由于地势较高,初去者还会有耳鸣反应。
这就是袁雪松“这本书”的“封面”,简约而不简单,平凡而不平淡。
正文
青春汗水洒沃土
对于袁雪松的履历,很多人都知道。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湖南省优秀司法员”“湖南省人民满意公仆”,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成为首届宁乡十佳社会贤达。
或许,用数字更能直观的看到他的不容易和不简单:
年龄:70岁
工龄:39年11个月
司法所:工作29年,宁乡司法史上工龄最长。
调处重大纠纷:150余起。
制止群体性械斗:60多起。
预防可能发生的自杀事件:20多起。
代理经济、民事、行政诉讼:320余件。
经手办理案件:2000多件,没有一件“冤假错”。
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那颗澎湃的心是滚烫的、真挚的。数字是轻巧的,但数字背后那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事,却是极其复杂和麻烦的,因为世间之事,唯有“是非”不好“散”。
袁雪松的家,在大山深处。很多在深山的孩子,走出大山,便不会再想回去,甚至回望一眼都不愿意。但是,袁雪松从大山里走出,又回到了山区,一待就是近40年。沩山乡、巷子口镇、 沙田乡三个小小的地方,几乎就凝固了他的一生,但是,他不是坐井观天,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他活出了大写的人生。他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再微末细小的工作都甘之如饴。他觉得,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一定程度上正源自于自己做的这许多微末细小的事情。
一件件看似不能调和的积压纠纷案件,经袁雪松调解后,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某与易某交通事故纠纷因调解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刘某到交通巡回法庭起诉,法庭将此案情况告知人民调解委员会。袁雪松接手案件后,通过从双方村干部、亲友入手,外围突破,然后再正面接触,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打动了事故双方当事人,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
家住益阳市的李奶奶在搭载外孙的摩托车时与蔡某驾驶的小车发生交通事故,由于不懂法律,李奶奶没有申请主张权利,经过数次电话催促及书面通知都无回应。袁雪松经过数次登门,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帮李奶奶及时追讨了事故赔偿金14000余元。
……
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在袁雪松看来,只有心里装着人民,才能意识到人民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事关幸福的大事。群众的幸福,便是他的幸福,为了这份幸福,他做到了“四不”:不怕难、不怕累、不怕恶、不怕官。这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才能有的底气。
群众幸福了,他笑得开心如同一个孩子。
但是,说起自己的儿子袁国兵,他满怀歉疚。儿子当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袁雪松因为在调解矛盾纠纷,没有提供参考意见,一所知名学校要录取儿子的消息,因为事多,袁雪松也没有告诉儿子,使得儿子错失了机会,填报了一个不太好的学校。要知道,当年袁国兵超过录取分数线70多分。
儿子在工作选择的时候,袁雪松也没有为儿子提供经验和帮助,使得儿子在工作上也走了不少的弯路。
在歉疚之余,袁雪松说起儿子袁国兵时,还是流露出慈父对于儿子浓浓的爱意和骄傲。袁国兵用8年时间边工作边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证,2015年,长沙市司法局招考公务员,袁国兵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长沙市司法局当了一名公证员,“老司法”袁雪松终于有了一名“小司法”的继承人。
在袁雪松“这本书”的“正文”,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封底
发挥余热霞满天
2009年袁雪松退休,但他依然牵挂着从事了近30年的人民调解工作,2012年3月,他受聘到宁乡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调处中心担当人民调解员。工作中,他耐心细致地做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的工作,有效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经他手调处的交通事故达124起,事故双方满意率均达到100%。2015年,他又在法院协助处理棘手案件。
虽然一直在别的部门进行案件办理和矛盾调处,但他始终将家乡的事情放在心尖,当沙田乡党委政府设立矛盾调处中心,请他回来担任中心主任后,他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他这个中心主任,只挂名、只办公、不拿一分钱报酬。他说:“我临时受聘到政府工作,国家已经发放了我的工资,额外的报酬我不会接受。”在9年的时间里,办理各类司法案件1000多起。办结过惊动老红军王定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利益纠纷,也因为不偏不倚秉公办理而使得弟媳对他心生怨恨,还收到过各种恐吓甚至死亡威胁的信息。
妻子嗔怪他,你性格太过刚毅,又总是外人要紧,外面的是非“散”了,却把“是非”带到了家里,搞得家里人都对你有意见。
退休的袁雪松比没退休之前,仿佛事情更多了,不但担任乡的矛盾调处中心主任,还担任了乡的环境卫生督查员,村上的老年协会副会长。在去拜访袁雪松的时候,资福乡还请他去帮忙处理一起棘手的纠纷。接到这样的电话,别人会唯恐避之不及,他却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他说,他天生就不怕难,最爱处理疑难案件,越是难越有瘾。
2018年6月,市委书记周辉到沙田乡调研,特意听取了袁雪松这个“和事佬”关于“沙田乡如何有效将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汇报,并对他的做法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在袁雪松“这本书”的“封底”,应该是写着刘禹锡的那句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蒋华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