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8000多名来自湖南各地的“湘妹子”应征入伍,她们高唱着《八路军进行曲》一路向西,来到了新疆。茫茫戈壁、苍凉大漠,她们奉献出热血与青春,让一个原本黄沙弥漫的粗犷世界绽放出柔和、文明的光辉。从此,这群长在湘江边的芙蓉花化身为盛开在天山下的雪莲。这8000多名湘女中,有许多宁乡妹子的身影,她们为新疆做了什么?现在又过得如何呢?为了探寻这段历史,我们特意到新疆进行实地采访。
湘女照片(一排右一为谢树仁)。
湘女伍君明和丈夫合影。
(一)
“这个照片是1954年,在军区政治部秘书处拍的,当时我十七八岁吧。”一张黑白照片,勾起了谢树仁年轻时的回忆。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将军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率领数十万将士扎根新疆,屯垦戍边。为使广大官兵扎根新疆,王震将军上书中央,组织动员了大批妇女进疆,参加边疆建设。1950年至1952年的3年时间里,湖南8000名青年女兵应征入伍来到新疆。家住沙田乡五里堆的谢树仁就是这8000多名女兵之一。
生长在革命之乡,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谢树仁从小就立志要参军,加上家中的哥哥姐姐相继入伍,她想穿上军装的念头更迫切了。1951年,14岁的谢树仁和同学一起步行去长沙报名参军。“当时,长沙大街小巷贴着从湖南招聘女知识青年到新疆的告示。我们到了西北军区长沙办事处填了一张申请表,经过了简单考试后,第二天我们就领到了一套军装。那个军装很大很长,上衣都到膝盖了,但是大家高兴极了。” 谢树仁告诉记者。
穿上军装的喜悦,冲淡了即将离家的忧愁。在这群年轻女兵心里,她们对新疆知之甚少,却隐隐觉得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在长沙待了一个月后,谢树仁和其他女兵们向西进发。她们一路乘火车到西安,再坐汽车到兰州。 当时,谢树仁被分配到兰州军区后勤军需部计划室当文书。可是湘妹子有主见,打定了去新疆的主意,就轻易不改变。1952年,谢树仁和其他女兵们经多方申请,终于被批准入疆。谢树仁说:“去新疆的时候,一辆军车上坐了四五十个人,非常拥挤。路上要走一个多月,饿的时候就吃点干粮。走到星星峡这些地方,经常能听到枪响,因为那一带有土匪出没。”
迎着肆虐的风雪,冲破残匪的袭扰,女兵们一路颠簸到了新疆。还没来得及洗涤路途的疲累,工作任务就接踵而至。到了乌鲁木齐后,湘女们除少数分配到军区直属机关外,大部分被分配到天山南北各地。她们中远的甚至还得骑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才能到达目的地。年纪小的谢树仁则被安排到新疆军区政治部收发室、秘书处等部门工作。谢树仁说:“在政治部,我们搞劳动积极得很,我那时候力气大,一个人可以挑一百多斤的重物。”
年轻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可是高强度的劳动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久后,谢树仁就病倒了。1952年,因为当时医疗环境差,多次感冒没有吃药的谢树仁最后发展成了全身结核。虽然事后捡回了一条命,但也因此落下了病根,身体时常受病痛折磨。尽管如此,天性乐观的谢树仁一刻没忘自己当女兵的使命。和她同去的女兵中,有些已经分配到了垦区的农场,她们住着简陋的地窝子,开垦拓荒干得热火朝天。谢树仁打心底里十分羡慕,她迫切想在一线干出成绩,做出贡献。当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时,领导想留她在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工作,谢树仁却坚决要求去兵团农六师的八一农场,到基层搞建设。
被分配到农六师工作后,谢树仁先被派去自治区气象学校学习。1957年,当谢树仁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她原本被分配到石河子气象台当台长。可是湘妹子的倔脾气上来,她又一次拒绝了。回想起当时的倔强,谢树仁忍不住发笑。湘妹子“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农六师八一农场气象站工作期间,她多次被评为先进,所在的气象站也被评为全国和自治区的模范站。1960年6月,谢树仁被调到农六师军事法院当审判员。她领着4个兵骑马四处奔波,一年办案300多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谢树仁还一人身兼6个部门职务,前前后后清查落实案子1万多件,让许多人沉冤昭雪。此后,她在任兵团工会副主席、兵团机关工委书记时,认真、麻利的工作作风深入人心。大家直夸她,湘妹子真是个顶个的能干。殊不知,这些都是谢树仁咬牙忍着一身病痛,坚持下来的。
(二)
湘妹子泼辣乐观的性格,为沉闷的戈壁滩带来了活力。她们住着地窝子,吃着麸皮玉米面,干起活来不输男兵,正因为她们的到来,戈壁滩上出现了第一代女教师、女医生、女农技师、女拖拉机手等。在屯垦戍边的大军中,湘女们不仅播撒了文明的种子,还扮演着另一重角色,她们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湘女入疆,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驻地官兵的婚姻问题。当时的兵团里,曾有个不成文的程序“组织牵线,领导谈话,双方谈心,服从决定”。湘女戴庆媛曾说,他们的婚姻是道德婚姻。道德婚姻往往意味着牺牲,但90%以上的湘女家庭是幸福的。这与湘女们的付出分不开。在这中间,也有一小部分湘女经过了自由恋爱,与士兵组成家庭,诞下兵二代。湘女伍君明和丈夫邓伟就是如此。
伍君明说:“我和我的丈夫是1952年在速成识字班认识的。当时他是教员,我们下班以后,经常有机会接触。我当时觉得他谈吐、待人都比较好。”
夫妻二人在屯垦戍边的同时,还把家里人接到新疆,扎根在了新疆。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随着湘女与官兵的结合,新疆的军垦事业逐渐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54年到1966年期间,新疆的耕地面积由113万亩增加到1212万亩,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1倍。
《长沙晚报》退休记者江异曾写下一首词《江城子·宜红柳似白杨》,将湘女屯垦生活的艰辛勾勒得活灵活现。“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湘女们背井离乡,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60多年过去了,她们无怨无悔。“我从来不后悔,虽然有几次病得都差点死掉,但没有悲观失望。”谢树仁告诉记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以湘女为代表的入疆女兵们,她们在兵团各条战线上发挥着聪明才智,为驻守边疆,维护祖国安定奉献了一生。原新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管守新说:“八千湘女来到新疆,稳定了十万大军中很大一部分转业军人、兵团战士。兵团稳定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今的新疆,田陌连片、沟渠纵横、草木林立、交通发达,一座座戈壁新城拔地而起,这些都与湘女的付出有着血肉般的联系。60多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笑靥如花的少女许多已经长眠于天山南北,但是湘妹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将传承给她们的下一代,甚至更下一代继续完成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使命。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黄沃若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