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婷 通讯员 曾添
带着使命,带着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梦想,他扎根偏远乡村,用激情让白洋村这片土地焕发勃勃生机,让爱心的火炬在贫困户手中传递!他,来自历经铺街道基地校,是大屯营镇白洋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海波。
◆他要为贫困户送“良药”◆
白洋村共有1171户4268人,贫困户75户216人,全村2014年至2017年已脱贫62户179人。该村以烟叶、水稻种植为主,产业比较单一,患病、残疾等原因导致一些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中断……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胡海波严格按照市委、市教育局党委的要求,通过无数次的调查、上门走访,白洋村的“贫人、贫事、贫故”,就像一本账目烙印在他心上,无需翻找资料。
“花了1个多月时间,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但这些都还不够。就好比医生给人看病,诊断了病因还不够,关键是接下来怎么下药,怎么药到病除。”胡海波召集全体村民召开大会,征求大家意见,在充分掌握全村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蔬菜、烟叶、水稻种植等产业优势,进一步明确了白洋村发展思路,为该村后来的强劲发展注入新活力。
◆他成了白洋村人的亲人◆
“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我们向胡书记反映,都会得到及时解决,他真的是位好同志。”胡海波到村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收获了一批“粉丝”,贫困户卢春才也在其列。提到胡海波,他赞不绝口。
刚到村,正好赶上春耕生产时节,而“农资匮乏”是摆在贫困户眼前的难题。了解这一情况后,胡海波及时向镇扶贫办主要领导汇报,联系对接宁乡市花明粮油公司,为白洋村贫困户解决种子近70公斤、复合肥1715公斤及其他农资729袋,并邀请宁乡市花明粮油公司专家对贫困户进行农业技术指导,解决贫困户的燃眉之急。
一年来,胡海波始终心系贫困户,坚持“输血的同时重在造血”的理念,搭建为民“连心桥”。在他的带领下,该村扶贫工作队员深入贫困户家中,与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给贫困户做出解答。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回到单位后及时向主要领导进行汇报,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后,便以最快的速度为贫困户解决问题。
“去了就留吃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次胡海波到农户家中去时,大家都像见到亲人一样亲切,淳朴的民风、真挚的情意,更让胡海波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唯有真脱贫,方能报答这一份信任与深情。”
◆他让11户31人脱贫“摘帽”◆
“白洋村地理优势明显,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为了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胡海波日思夜想,查找制约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瓶颈。经支村两委研究并结合白洋村实际,决定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农业产业项目。一年来,该村建设了标准化烟田1100亩、优质水稻田4000多亩,成效可观,不少贫困户在产业项目中尝到了“甜头”,吃下了脱贫“定心丸”。
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白洋村每一户贫困户生活中的疾苦都挂在胡海波心头,上至高龄老人,下至幼儿。得知贫困户李胜君家鱼塘的鱼因为缺氧大量死亡的消息后,他连忙赶去,送去200元给李胜君买鱼苗,鼓励他乐观面对,从头再来;贫困户李彬的儿子喜欢上网,他便一次次上门和李彬拉家常,用自己20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告诉李彬怎样教育孩子……
2018年过去了,白洋村按照既定的计划,11户31人成功脱贫“出列”,至此,全村仅剩2户4人未脱贫。而胡海波,如他所言,他要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他深爱的脱贫工作。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范婷 曾添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