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魏枫)
“我个人总结,他是搞农村工作的‘工匠’,有‘三精’,‘第一精’是精神可嘉,作为一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屋里有11个人吃茶饭,他可以全部放开,市里叫他去做事他就去做事,从不讲价钱;‘第二精’是精神焕发,他60多岁了,身体不大好,每天早晨6点多出发赶往乡村,很晚了才回家,即使感冒、中暑了,也把药带在身上,一边吃药,一边跟群众交流沟通;‘第三精’是精益求精,把公家的事当家里的事,甚至比家里的事还搞得好些。”市精准扶贫工作指导组成员眭佳说的这个“他”,就是记者采写的主人公张吕兵。
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穿着朴素、幽默的张吕兵,1982年入党,从生产队会计做起,在原枫木桥乡当过多年乡干部,2005年调县统计局当副局长。2015年退出领导岗位之后,他一刻也没闲着,先后在金洲镇、花明楼镇、中心公园等地从事征拆指导工作。年初担任市精准扶贫工作指导组组长以来,足迹遍布24个乡镇、76个村(社区),9次召开(参加)乡村干部会议,为精准扶贫工作默默地奉献着。
图为工作中的张吕兵。(资料图片)
解决黄桃基地问题
一接手市精准扶贫工作指导组工作,张吕兵即带领该组成员赶往沩山乡沩水源村,依照相关部门关于规范该村黄桃基地承包合同的意见解决现存的问题,以此带动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
那么,该村黄桃基地存在什么问题呢?“张组长先后9次召开有乡、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承包人参加的会议,全面听取相关情况介绍和工作建议。”沩山乡党委书记黎国君介绍,张吕兵还走访部分村老党支部书记、老党员组长和群众代表,倾听意见和要求。召开全村党员、组长参加的工作会议,就相关工作通报情况。
张吕兵在完全掌握该村黄桃基地存在的问题后,时值黄桃成熟在即、即将采摘上市的关键时刻。“张组长考虑到,如果在短时间内将该村黄桃基地的承包合同撤消再重新签定新合同的话,难度不小,假如没有新的承包人及时承包,而黄桃又没及时采摘,烂了、掉了的话,就既损害了村集体经济利益,又损害了承包人权益,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产生。”沩水源村党总支书记高立初告诉记者,接下来张吕兵多次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沟通,权衡利弊,最后形成了“按原有合同执行,待黄桃销售结束后,再完成相关手续的意见”。
黄桃成熟后,为了畅通销售渠道,“张组长率领我们工作组成员,利用媒体宣传推介,举办‘黄桃节节会’,使几万公斤黄桃不但销售一空,还卖到了好价钱。”眭佳说,承包人也按合同规定如期上交了款项,最后顺利达到解除黄桃基地原有承包合同、收归村集体经营管理的目的,也顺利破解了该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存在的其他问题。
足迹遍布24个乡镇76个村(社区)
在沩水源村的精准扶贫调研指导工作告一段落后,张吕兵带领该组成员调整工作重点,对全市24个乡镇76个村(社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指导。
张吕兵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送孙子上学后,便和该组成员踏上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指导的路途。“就连家遭变故,他也只请了一天假,几乎天天如此。”眭佳介绍,张吕兵每到一个村(社区),他就和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和扶贫专干一起坐谈讨论,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扶贫产业项目。
“针对调研情况,他提出扶贫要‘引导、教育’相结合,让少数个别人员去掉一个‘懒’字、树立一个‘勤’字、克服一个‘怕’字、增加一个‘富’字。”双江口镇扶贫办主任罗德明一提起张吕兵,就夸他搞农村工作很有经验。
“张组长在调研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时,有方法、有点子,善于总结分析贫困人员致贫的根源,主张‘扶清脑瓜子、扶正腰杆子、扶勤手把子、扶硬脚把子、扶满米袋子、早摘穷帽子’。”回龙铺镇扶贫办主任姜小平如是说。
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宁乡市乡镇部分村(社区)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翻开一页,上面是一个表格,分别是“基本情况”“第一书记履职情况”“主要工作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每一栏目都有张吕兵用钢笔书写的反馈情况,如“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有“现农田休耕3年,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的记载。厚厚的一本,详细记录着24个乡镇76个村(社区)的精准扶贫调研情况及建议等内容。
张吕兵退出领导岗位后的4年间,不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肩负重任,而且在各大征拆工作中一次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疑难“杂症”。“只要党委政府还需要我,就义不容辞!”张吕兵信誓旦旦地说道。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魏枫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