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生态路”筑“人才巢”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畅 编辑:陶湘 2018-12-13 11:53:52
—分享—

图为湘都生态农业园内开展的户外拓展训练。张明供图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刘畅)

在大成桥镇永盛村的湘都生态农业园内,一到周末就人气爆棚,引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城里人,感受着天蓝蓝、水潺潺、山青青的自然风貌。“现在村里环境治理好了,我们开民宿又有好政策,真是赶上了乡村发展的好时机。”一位民宿老板这样说。

除了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馈赠,在一批又一批游客涌进乡村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动。大成桥镇的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

生态为基

“三产”融合风生水起

近日,记者走进湘都生态农业园内,蓝天白云,来来往往的游客,还有一幢幢装点得古色古香、干净整洁的民宿,以及停放在房前屋后树荫下的小车。村民们或在地里劳作,或在蔬菜加工基地上班,脸上都洋溢着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

在湘都生态农业园蔬菜基地上到处可以看到菜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都是永盛村村民。村民曾海涛在湘都生态农业园工作了多年。“我们每天80元,然后农忙的时候可能做一点定额,大概是2000多元一个月的样子。”

从2013年起,湘都生态农业园以公司的形式,聘用了当地500多名农民在农业园工作,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村民曾海涛家的6亩农田全部出租,租金加上务工收入,一年能赚近4万元。“又在自己家门口,又能照顾父母,又能够照顾儿孙,这个收入我们挺满意了。”

在租赁的田土当中,其中500亩用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项目包括蔬菜公园、智能大棚、苗木花卉、水果采摘等。在种植过程中,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全部实施有机生产标准。土花猪养殖场虽然年出栏生猪近3000头,但猪舍外面看不到污水和猪粪,闻不到异味,粪便均经过环保处理。

湘都生态农业园办公室主任张明说:“花猪养殖场采用的是粪便干湿分离技术,湿粪通过几级化粪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然后排入农田;干粪则通过和杂草秸秆一起被加工成园区使用的生态有机肥。”

农产品加工是湘都生态农业园创收的另一渠道。“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一般都是原来的3倍以上。”湘都农产品加工中心负责人说。

在湘都,初步形成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生态产业闭环。为有效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湘都生态农业园进行了有效探索。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辐射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带动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第三产业,成了推动“湘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驾马车”。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大成桥镇永盛村原长凤煤矿关闭后,这里就是一片荒芜的废墟,而如今,湘都生态农业园利用废弃矿区用地建设了湘都职业学校,盘活村级集体资产,立足于人才振兴。据悉,该学校占地面积140余亩,投资近亿元,今年首届招生1200余人,开设了休闲农业管理与运营、乡村旅游、园林园艺规划与设计、烹饪、电子商务、财务与会计、食品科技、食品安全、酒店管理、健康养护管理、航空服务等专业课程。

“作为青年农场主,通过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开阔视野,提升自身能力。而且就在家门口非常方便。”在湘都职业学校内,正在举行我市第四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班,来自田园牧歌农场负责人王彩表示,作为青年一代的职业农民,急需通过这种专业的培训,提升理念,提高水平,开阔视野,提升经营能力,塑造自身品牌。她表示对这种学习非常珍视,全身心投身这8天7晚的学习,为乡村振兴,做强休闲农业产业充好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湘都职校培训中心负责人谢明告诉记者,湘都职校是为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设施设备齐全,教育教学力量雄厚。将把人才“第一资源”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引擎,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让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大展鸿图”,并通过他们把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迸发出来,真正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

走“生态路”,筑“人才巢”。大成桥镇永盛村是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的核心区,湘都生态农业园作为永盛村的核心项目,变田园为景区、农家为民舍,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以旅助农、以农兴旅,经过7年的发展,让乡村充满了魅力和活力。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环,为期三年的改革项目紧紧围绕着乡村的人和事,也紧紧关系着乡村的振兴发展。据大成桥镇党委书记彭海华介绍,“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要建立的四种机制和乡村振兴的五个目标是一致的,大成桥镇将以此为契机,通过三年时间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成为宁乡市乃至湖南省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畅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