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勇立潮头唱大风且看长宁踏浪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8-11-29 09:47:25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刘淑兰)

“我非常感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因为改革开放,我才有机会通过高考走出农村,才没有沿袭祖辈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因为改革开放,才有当时企业的分立破产和股份制改革,才有机会打开国门,与国际强手竞争,也才有今天跻身行业排名世界第一的长宁炭素。”近日,在长宁炭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里,王新华用娓娓动听的声音,向记者讲述了他和长宁炭素在改革开放历程中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故事。

图为王新华在恒达标识举办的“资源共享,携同发展”感恩会上发言。本报记者 陈燕 摄

艰难股改 破茧成蝶

1994年,是王新华人生事业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年底,他正式接手长宁炭素。当时的长宁炭素,规模比较小,企业包袱比较重,负债比较多,面临倒闭的困境。

1996年,王新华抓住当时国家允许国有困难企业分立破产的政策,全力出击,争取到宁乡第一个国企分立破产的政策,迈开长宁炭素改制的关键一步,让长宁炭素一举剥离债务1000多万元。

2001年,宁乡开始对国有企业实施第一批改制。已于1997年对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长宁炭素顺势而为,正式迈开了实施彻底改制的步伐:置换全部职工身份,股权集中。

完成股改后的长宁炭素,从此轻装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集总经理、董事长一肩挑的王新华,在进入长宁炭素12年后,终于感受到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轻松和惬意。经历生死之劫,经历股改阵痛的长宁炭素,终于卸下一切包袱,抛弃一切羁绊,迈向现代股份制企业进军的快车道。

转型升级 争创一流

技术、质量和规模是一个企业能否发展成功的关键,在王新华的带领下,改制后的长宁炭素以技术为先导,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促发展,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与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结成技术联盟,成立炭材料加工中心、新产品研发中心,打造长宇科技园,成功踏上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24年来,长宁炭素在王新华的率领下,坚持“争创一流、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专心、专注于炭石墨行业,做精、做透炭石墨产品,从一个山村的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功实现了由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为私营股份制企业,生产规模由当年的1000多吨产能发展到2017年的3万吨产能规模;税收贡献由当时的5万余元,增长到2018年的1200多万元;生产效益由当时接手时发不出职工工资,到1994年底恢复发职工工资,此后20多年从来没拖欠过职工工资,也没有欠缴过各种税费。电池炭棒的销售,则连续6年产销量居全球第一,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占全球总份额的45%,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工信部“全国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真正成为了获得国家层面认可的世界级企业。

乘风破浪 圆长宁梦

然而,值得王新华和所有长宁炭素人引以为傲的,并不只是小小炭棒成就的辉煌。在宁乡近600家规模企业里,王新华和他的长宁炭素还创造了“三个唯一”,即当前全市唯一存留的国有改制企业,当前宁乡唯一一家“全球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近年全市唯一一家连续保持20%以上稳定增长率的传统企业。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打造‘科技长宁、绿色长宁、百年长宁’。”王新华说,作为一个将炭素事业融入血液的长宁炭素人,他决不会止步于长宁炭素今天取得的这些成就。在新材料新能源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攻方向的当下,长宁炭素已经为自己未来10年设立了三大目标,以此为“三个长宁”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未来仍然会专心、专注于炭石黑行业,继续把这个行业做精做透,坐稳坐实世界电池炭棒第一供应商的交椅;二是将长宇科技园做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炭石墨材料科技园,打造国家级的炭石墨材料研究中心,并建成国家级的炭石墨科研和检测平台;三是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成长能力,力争长宁炭素在3至5年内实现主板上市。

在王新华心中,“科技长宁、绿色长宁、百年长宁”并不只是一个人的长宁炭素,而是既要为社会作贡献,又要为长宁炭素1000多名员工安居乐业,为员工创建一个幸福家园,为有志者打造一个发展舞台。肩负“长宁”人重托的王新华,将会以超人胆识和非凡魄力,继续带领“长宁”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