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朝清贤刘瑞麟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 2018-11-22 09:34:06
—分享—

刘瑞麟,清同治六年(1867)出生于同文镇(今流沙河镇)草冲一个农民家庭。刘瑞麟年少时聪明好学,因家贫途中辍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学泥瓦手艺。学手艺时,他经常趴在私塾的窗台上,津津有味地听着私塾先生讲课。在大户人家做工时,一看到书就借来看,有时看书忘记了时间,挨过父亲不少的打骂。

光绪十三年(1887),20岁的泥瓦匠刘瑞麟从军。离开家的刘瑞麟如脱篱之雀,立志以身报国。他在军中表现英勇,多次立功受奖,被授予江宁藩署管带。后擢任陕西团防、税务、学堂、骡马税务等职。旋调陕西新军教官,兼一标二营管带、西路团防督办。刘瑞麟为官十分廉洁清正,深受官兵拥戴。

至宣统初年(1909),刘瑞麟升任陕西西路团防司令,统领川边各部。不久,昌都滋生严重扰乱,蜀中告急。刘瑞麟得令星夜率部驰援。连战连捷,解昌都之危,故提升为川南镇守使,授陆军将领,总理川边边务。到任不久边防事务不多,他嫌清闲,便上书自称才疏学浅不胜任现职,未得应允。之后任过奉节、巫山、大陵等五个地方的知府。他在这些地方任职时,善于体察民情,减税赋兴民业,严惩作奸犯科之徒。他到任的地方,民风逐渐好转,社会风气大为改观。离任时,只携带简单的行李,百姓夹道欢送,立碑纪念,被称之为“一代清贤”。

民国初期,刘瑞麟担任国民党国务院咨议。当时正是南北军阀混战时期,刘瑞麟十分厌恶官场之间的争斗与腐败,毅然弃官回乡,亲事农耕。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刘瑞麟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经谢觉哉、王凌波等推荐,出任岳州厘金,藕池、梅田两湖米捐税务等职务,多方筹资支援国民革命,并暗中资助中国共产党。刘瑞麟教育子女要投身中国革命。长子治平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遇害。刘瑞麟尽管痛失爱子,但仍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谢觉哉、王凌波、姜梦周等从事革命活动。后事发,刘瑞麟被迫弃官避难于南京。等风声过后,他回故里过着隐居生活。1936年爱国将领杨虎城多次电邀他赴陕共理军事,刘瑞麟以年迈多病为由辞谢。1942年10月病逝于故里,享年76岁。

刘瑞麟历经三朝为官,廉洁奉公,视富贵如浮云。他常对人说:“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他为官数十年,不积私财,不置田产,不建豪宅。谢觉哉在1961年9月在给刘瑞麟第五子治庆信中盛赞刘瑞麟“少有的好人”。后人作诗纪念刘瑞麟:

两袖清风归故里,一身正气贯云霄。

富贵奢华烟云散,廉洁英名永不消。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