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右)和谢政为在交谈。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喻恩来 实习记者 陈燕)
“方书记,您又来了,进来喝茶,感谢您长期对我家这么关心。”谢政为老伴孟润莲虽然不看见,但是却十分清楚地把方敏名字叫了出来。来自市科协的方敏自今年3月25日到回龙铺镇金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起,这样的聊天每个月至少要4回。
金玉村由原黄山村和塅家桥村合并而成,距宁乡城区仅6.8公里,村落沿玉煤大道、龙江大道分布。2014年以来,贫困户在镇村和市科协等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发展养殖、种植业,实现“非养即种”目标,增加贫困户获得感,78户建档卡贫困户已成功脱贫63户。
精选鸡种为贫困户增收
记者和方敏走进谢政为家中,此起彼伏的“嘎嘎嘎”声,回荡在耳边。一群鹅似乎很不习惯记者的陌生面孔,翅膀扑腾,脖子伸长。“谢政为77岁了,听力不好。”方敏介绍,孟润莲虽然是盲人,但只要听到鹅在外面叫,就会出来,她猜一定是有客人来了。
“您家的鹅怎么又少了?”一碰头,方敏便问孟润莲。“已经以50元/公斤的价格卖了6只了。”她介绍,今年5月,方敏给她送去15羽鹅苗,加上自己买的几羽,今年鹅的收入差不多就有4000元。“家里还养了4头架子猪,1头母猪,还有一些鸡,这日子啊,是越来越好过了。”
“这鸡啊,听说还是方书记特意选的江汉鸡,产‘绿壳蛋’哩!”孟润莲滔滔不绝,鸡的重量2公斤左右。今年,方敏到任后,立即对贫困户家中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走访,如何提高贫困户收入成为他最关心的问题。经过精挑细选,方敏选择了江汉鸡这一轻型鸡种,体型矮小,采食少,年产蛋150枚左右,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今年的猪价可能会有所升高了。”走的时候,方敏也不忘叮嘱谢政为。
手把手教村民养鹅
天下着绵绵细雨,方敏穿过了玉煤大道,绕过一个一个小山坳,爬过一座座小山丘,终于到了王建平家。“我来这边已经很多次数了,不用村干部带路了。王建平家庭困难,只有一个女儿也已经嫁到了煤炭坝。”方敏告诉记者。
今年5月27日,方敏为王建平家送来了15羽鹅苗。“我送过去的鹅苗都是很强壮的。”他介绍,送养之后的第7天,他再上门,发现鹅苗被关在一间黑屋里面,背上的羽毛也掉了不少,这可急坏了方敏。“快点把它们放出来!”他语气也重了起来。原来,王建平一直把鹅当做‘宝贝’养着,生怕会中暑,生怕会弄丢。
“之后,方书记传授了我养鹅的方法。”王建平说,家禽没有牙齿,只有通过吃进去的砂子在食袋里把草和粮食研磨碎才能消化好。“他现在时常在外面割草喂鹅。”方敏笑着介绍,今年王建平申请吃了低保,住院时可以在医院报销90%的费用,另外医疗保险、特惠保中的意外伤害险村上也给他免了费用。
作为政策扶贫过程中的执行者,如何抓到脱贫关键点是最重要的。今年3月以来,方敏经过走访发现金玉村的环境很适合搞养殖业。为此,方敏特别邀请市科协专家有针对性地给村民进行养殖培训,以提高大家在养殖行业的知识素养,还包括商品信息、商品经济等课程。为了减轻当地贫困户的负担,方敏还联系后盾单位市科协免费给当地的贫困户发放了500羽鹅苗,1100羽鸡苗,发放55户滴灌式产业补助6.3万余元。对于家禽养殖,方敏更内行,在平时走访村民家中,顺便就帮助村民解决养殖家禽方面的问题。
“明年我还要多养点鹅。”潘尚辉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是养鹅大户。看到方敏的到来,他和妻子迎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
“今年的鹅全部被预定了,一开始还以为销售不出去,明年计划再购买70羽。”潘尚辉介绍,他自己视力残疾一级,妻子傅玉辉智力残疾二级,都无法出去务工,现在在家中就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很开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喻恩来 陈燕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