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右)正在和贫困户交流。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小范婷 通讯员 陈洪波)
“献伢子,你安心工作,妈这里有医生和护工照顾,你不要担心。”“妈,对不住,这周忙着帮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我可能又没时间来看您。”10月9日22时,刚从贫困户家走访完回到办公室的刘献顾不上喝口水,便急切地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询问母亲当日的治疗情况。一周前,他母亲因脚痛前往长沙医院住院,忙于精准扶贫工作的他还没来得及赶去医院看一眼。尽管内心牵挂万分,也放不下靳水村96户贫困户的他只能对母亲说声“抱歉”,每日深夜的一个电话成了他和母亲的约定。
“扶贫工作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对得起组织、对得起良心,只图为贫困村民早日脱贫尽一份责、出一份力。”来自市住保局、自今年3月担任道林镇靳水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刘献告诉记者。
让贫困户拥有“造血”功能
靳水村环境优美、林地广阔。刘献结合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充分征求贫困户自己的意愿,正确引导他们选择合适自己“造血”产业。同时,帮助贫困户找路子、上规模、出产量、谋销路,让贫困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产业扶贫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希望。如今,不少贫困户在刘献的鼓励下发展起了养猪、养鸡、种烟等产业项目。
“今年在刘书记的鼓励下,我又多喂了些猪,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来到贫困户黄其林家时,双手残疾的他正在费力地打扫猪栏,刘献二话不说,马上从黄其林手中抢过扫帚熟练地扫起来。黄其林告诉记者,今年在刘献的指导下饲养了16头猪,如今已经销出去了11头,获得收入1万多元。“以前我是没有信心养这么多猪的,一是没有资金投入,再一个就是害怕找不到销路”,像黄其林一样有此顾虑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刘献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的积极性,调动资源,让扶贫更加“精准”。
“有了好产品,还要卖得出去。”除了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刘献还不遗余力充当起了贫困户农产品的销货员。贫困户的西瓜滞销,他马上在微信朋友圈打广告联系销路;贫困户的猪该出栏了,他托朋友找到做猪生意的人上门来收购;贫困户的牛肉没销完,他马上联系后盾单位市住保局寻找销路。由于经常帮贫困户把牛肉、土特产带到市住保局来推销,刘献还一度被同事们笑称为“牛书记”。截至目前,刘献通过广告宣传、发动亲友和同事、利用微信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本地黄牛8头(牛肉1500公斤)、西瓜500公斤,以及鱼、鸡、稻谷、蔬菜、酸枣糕等不少农副产品,累计帮贫困户创收15万余元。
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致富
“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一份好工作,收入可观又稳定,真的太感谢刘书记了。”近日晌午,靳水村贫困户郭秀英拿着扫帚和簸箕出了门,她此行的任务是对周边村道进行打扫。作为靳水村16名保洁员之一,她对这份工作赞不绝口。
今年67岁的郭秀英一个人独居,其体弱多病,无法从事重力活。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刘献特意为她安排了这一时间灵活、离家近的公益性岗位。据悉,这份工作可以每年为她带来4000元的稳定收入。
“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我今年还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做了10公斤酸枣糕,明年打算多做一些,增加收入。”郭秀英边利索地清扫垃圾,边和记者攀谈着日后的计划,脸上乐开了花。刘献告诉记者,当前,靳水村在公益性岗位的安排上,对贫困户有更多的倾斜。目前,靳水村已经开发16个保洁类公益性岗位,后续还将在这一方面继续进行开发。
为更进一步推进就业扶贫,当前,刘献正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借助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全力帮助村里具有一定劳力能力的贫困户寻访就业岗位,力争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挣钱致富。
让贫困户真正“站”起来
“扶贫先扶志,我们要成为贫困户致富的引路人,给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刘献告诉记者,部分贫困户的心理很脆弱,尤其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心理更为脆弱,不加以疏导的话,很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刘书记,我一家人都身体不好,这日子真的越过越没有盼头。”刘献第一次上门拜访贫困户张明强时,张明强言语间满是消极与自卑。经过细致了解,刘献得知张明强因工伤致残无法做重力活,父母年迈多病需要照顾,其妻子也因家庭贫困离家出走。更为揪心的是,张明强15岁的儿子叛逆厌学,家庭的巨大压力让他感觉生活黯淡无光。
查出张明强自卑消极的“病因”后,刘献开始对症下药。他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加大了对其一家的走访力度,经常帮其干农活,鼓励其喂猪养鸡。在刘献及驻村工作队员10多次耐心劝导下,张明强的儿子燃起了学习的热情,重新回到了学校。目前,刘献还帮张明强落实了医疗救助和申请临时救助,并给其母亲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如今,张明强一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腰杆也直起来了。
目前,刘献正带领驻村工作队按照已制定的脱贫规划,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早日让贫困户真正“站”起来。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小范婷 陈洪波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