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或红白喜事中,邀约玩友四五人围坐一起清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一般在庭院或茶馆进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执堂鼓、大锣、唢呐、大筒、胡琴、钹之类乐器,自吹自打自唱。打鼓者为鼓师,其他乐器以鼓师手势、鼓签、鼓点指挥行事。这就是宁乡围鼓。人们在劳作之余到茶馆泡上一壶清茶,一边茗品消除疲劳,一边听围鼓座唱。打围鼓花钱不多,费事不大,因而深入民间,广泛流传,满足了宁乡人爱看爱唱的喜好。
围鼓,以其明确分工的人物,配以乐器清唱全剧,又称“围鼓子戏”“坐堂子戏”“对皮子戏”,是一种民间音乐。围鼓子戏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人少时,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参与人多时,乐手只打不唱,唱则由专门的演员负责。演唱时不化妆,也无动作表演,全凭唱腔、道白表现戏曲故事;采用民间小调或地方戏曲的音乐。围鼓子具有简便易行,节俭便民的优势,广泛被民间各类民事活动所接受,多用于红白喜事,亦有逢节日临时定点演唱。
围鼓子戏是从婚庆文化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民国初期,回龙铺人贺家的欧氏(1866-1955)有个叔侄在结婚夜因客人闹房过度意外致死。为克除此陋习,贺家人倡议文明闹房,既彰显婚庆的热闹又不失文明。于是,婚庆时, 人们请来艺人,不化妆,不设舞台,围坐在一起,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拉琴,唱演兼有,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戏曲形式即围鼓坐唱。后来,围鼓坐唱融合益阳围鼓,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地方音乐,影响愈来愈广泛,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逐渐流传到宁乡、长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围鼓坐唱文化的发展十分繁荣昌盛。
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宁乡围鼓经历了兴衰起落的曲折过程。科技进步,广播电视的普及,各种文化的兴起,围鼓座唱文化渐被冷落疏远。回龙铺人蔡正强子承父业,在十一岁师从外叔祖父学习唢呐,学一些“工车”之类的调子。从军后,在文艺宣传队里,学到了一些有关吹拉弹唱的技巧、乐理和写作小剧本的知识。退休后,组建了有着30名成员的围鼓子班,有效地延续了老围鼓子戏的传统。
宁乡围鼓子戏以颂扬忠良、惩治奸商腐恶、提倡孝义善信、抨击奸逆不道为传统戏文,在宣传教育、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民众节日、庆典等活动提升气氛,带来欢乐,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成为了宁乡独树一帜的地方民俗艺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杨新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