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色故事】刘少奇在长汀

编辑:陶湘 2018-10-27 09:32:46
—分享—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由上海战略转移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2年冬,刘少奇化名唐开元,从上海沿红色交通线秘密进入中央苏区途经长汀,抵达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多次以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的身份深入长汀调查研究,指导经济建设,领导工人运动。1934年4月,刘少奇临危受命出任福建省委书记,领导组织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为中央红军的集结和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1934年10月初,刘少奇奉命作为中央代表与主力红军一道从长汀出发开始长征。

在苏区长汀期间,刘少奇同志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为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武装斗争、工人运动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与闽西、长汀人民结下了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深厚感情,受到闽西苏区人民的景仰和爱戴。刘少奇同志留下“每月节省三升米”“包包饭”“三餐改两餐”等脍炙人口的事迹,至今还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广为流传、历久弥新。

抗战时期的刘少奇

指导苏区经济建设:修订施行新《劳动法》

1933年1月,刘少奇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担任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陈云为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他们非常重视中央苏区经济中心汀州市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经常往返于汀州、瑞金,并较长时间住在汀州市,与福建省职工联合会一起领导汀州市的工会工作,从此揭开了闽赣苏区工会工作崭新的一页。

长汀当时是中央苏区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是福建省职工联合会驻地,这里有十几家公营工厂和上百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公营、集体、个体工人5000余人,工会工作基础比较好,曾为解决苏区军民的给养和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作出过巨大的贡献。1933年9月开始,国民党组织百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对中央苏区实施经济封锁已持续 8个多月。苏区的物资供应越来越困难,导致粮食和食盐等苏区军需民用物资奇缺、经济萧条。由于战事频繁,加之“左”倾思想盛行,苏区工会工作十分薄弱,工会机构也很不健全。虽然出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但实际工作中对工会工作的帮助相当有限。为尽快推动苏区工会工作,刘少奇决定选择工业、手工业的集中地———汀州市,经常深入各基层工会视察工作、调查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尽早解决,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1933年1月,刘少奇在汀州市总工会主席黄玉书陪同下,来到中华织布厂、红军被服厂、印刷厂、斗笠厂、弹棉厂、兵工厂、熬盐厂等检查指导工作,和工人促膝谈心。刘少奇看到机械执行《劳动法》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企业倒闭,资本家停业或逃跑,物价飞涨,货物奇缺,市民怨恨,兵士与农民反感。”原先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法兑现,工人群众生活日益困难,工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加上工人对《劳动法》中工作制、工资、福利等有意见,导致工会组织工作的被动。他发现在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许多不可忍耐的状况”而感到忧虑。他回到瑞金后,立即召开闽赣两省职工联合会委员长联席会议,全面听取各地实施《劳动法》的情况汇报,详细研究执行《劳动法》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办法,以及如何纠正工人经济斗争中“左”的偏差问题。会后,刘少奇又到汀州市认真改订切实可行的劳动合同,修改过去追求过高福利、工资的条文,免掉了洗衣费、理发费、年关费及年关双薪,灵活执行星期日休息制和八小时工作制。这些实际措施的落实,激活了各级工会组织,70%的工会重新挂牌并开展活动,汀州各业迅速走上兴旺发展道路。

1933年3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38次例会采纳刘少奇、陈云的建议,决定对《劳动法》进行修改,纠正一些脱离实际的过“左”条文,较为妥善地处理厂方与工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缓解了劳资矛盾,避免了工人大量失业的危机,使工人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都得以兼顾。在刘少奇和陈云的正确指导下,修订后的新《劳动法》施行,稳定了苏区的公营工厂和私人企业,汀州市的工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两年以来,特别是1933年上半年起,……许多手工业和个别的工业现在是开始走向恢复……有些当地从来就缺乏的工业,例如织布、制糖等,现在居然发展起来了,并且收到了效果。”

创新国家工厂管理:第一次提出国家工厂厂长负责制

汀州市是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蓬勃发展的工业、手工业占据了苏维埃经济的半壁江山。1933年1月至8月,刘少奇多次深入汀州市各工厂和手工业合作社调查研究,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调查中,针对苏区国有工业企业参照红军的做法实行军事化管理,在工厂重大管理与决策上,政委拥有最终决定权,厂长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多数工厂没有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原材料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生产不讲成本,不计盈亏,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把关不严,不少产品报废;工人不分技术的高低,工作的好坏,报酬一律相同等弊端,刘少奇提出了一个新的主张———“建立完全的厂长负责制”。

经过一段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后,刘少奇离开汀州回到瑞金,他将在汀州对工会所作的调查和指示写成文章,题目为《论国家工厂的管理》,在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第51期上发表,第一次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家工厂管理问题,从而大大地加强了苏区各个工厂厂长的领导管理,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生产计划的完成。

刘少奇提出具体构想:一、推行“三人团”(即厂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管理体制;二、建立统一的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确定厂长、工厂科长与部门主任的责任与权力;三、建立和完善生产定额、质量检验和经济核算的制度。四、实行按劳计酬的等级工资制度,“在工资制度上刺激工人来努力增加生产”。

刘少奇研究总结的四条工厂管理主张,得到了陈云和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组织部长梁广、中国店员手工业工会委员长邓振询等人的支持,一致同意向中央人民委员会上报改善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的改革方案。之后,刘少奇主持制定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以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名义上报到中央人民委员会,得到了批准,于1934年4月10日颁布。这一条例实施后,苏维埃国有工厂的管理机制,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苏区国有工业的快速发展。

有了厂长负责制,还必须建立好工厂制度,刘少奇道:“建立真正的工厂制度,执行劳动纪律,科学的去计划生产,组织生产,吸收工人参加核算,算得愈清楚,愈有把握,愈不吃亏。”

创建中央工人师:掀起汀州青年参军当红军热潮

为了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1933年2月,刘少奇倡议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号召中央苏区工人兄弟,带头行动起来,踊跃参军参战,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保卫中央苏区做出贡献。在红都瑞金,刘少奇主持了中国店员手工艺工人工会筹备会,接着又主持了苏区苦力运输工人工会筹备会,两个筹备会都作出决定,分别要动员2000名和1000名会员参加工人师。

然后,刘少奇从瑞金来到中央苏区经济中心“红色小上海”长汀。当时,福建省职工联合会设在汀州市水东街张家祠,所以,刘少奇被安置到张家祠堂内居住。汀州市总工会下辖21个基层工会,其中主要有纸业、木业、苦力、泥水、竹匠、纺织、布匹、斗笠、印刷、粮食、京果、油盐等工会,还有一支庞大的汀江木船工会,直属省职工联合会领导。

2018年10月8日,“刘少奇与红军长征出发地”座谈会在长汀举行。

刘少奇非常重视宣传动员工作,亲自深入汀州基层工会,要求做好扩红的宣传教育与组织工作,务使每个工人都懂得参加工人师,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和家园的重要性。宣传鼓动形式要求多样化,如标语口号、山歌、文艺表演、座谈会、茶话会、家访、慰劳、优待红军家属、代耕、送光荣牌等活动。

经过短短数天连续不断地广泛深入宣传动员,汀州市各工会热烈响应,掀起了参加工人师的热潮,街头巷尾的墙上,大幅标语随处可见,如“参加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最光荣!”“扩大红军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汀州市25岁至45岁青壮年工人300人组成赤卫军一个团,整团要求加入中央工人师。

在《中共闽粤赣省委紧急通知第一号—关于扩大红军、充实十二军及少共国际师和工人师的动员问题》文件中强调提出:“动员工人师时,则少先队以及农民亦可加入。问题是在某一个区域中的动员号召,应该统一整连整排的加入,不应加以分散。”这样一来,长汀各地整营、整连、整排加入红军的热潮不断涌现。

1934年5月1日《红色中华》头条报道:“长汀县扩大红军的胜利者,五个月中扩大红军3000余名,每月都超过预定计划。”继而,从《红色中华》上陆续看到《模范连整连加入工人师—长汀红坊区动员的伟大成功》《红坊区模范营加入红军》《长汀濯田区模范营整连加入红军》等等。另据1933年10月福建省第三次党代会加入红军统计表中了解到,5个月以来,参加红军人数:长汀县3400人、汀东县2600人、兆征县700人,三个县加起来共计6700人。捐献布草鞋:长汀县1万双,汀东县1万双,兆征县5000双,共计25000双。

自1933年4月,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后,紧接着又准备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扩大铁的红军一百万”的口号声中,扩红运动持续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刘少奇非常重视汀州的扩红运动,多次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从瑞金来到汀州,促使汀州迅速掀起了参加红军工人师的热潮。

1933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建军节这天,中央工人师(又称中央警卫师),在红都瑞金正式宣告成立,全师8000人。据《红色中华》十二期报道:1933年中央苏区有“一万工人参加了红军”,其中闽西苏区工人就占了一半,长汀、上杭、龙岩等地尤为突出,“汀州市整连工人模范加入红军”。长汀、汀东、兆征三个县加起来6700人,捐献布草鞋25000双。

到1934年2月初,中央工人师已集结一万二千多人,并奉命改编为红军第二十三师,与其他红军一道为彻底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

组织领导浴血奋战松毛岭:为红军长征赢得宝贵时间

鉴于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坐镇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革命方针,政治上进一步实行法西斯统治,军事上采取持久的“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依托堡垒,向苏区逐渐推进,最后寻求与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中央根据地之目的。

刘少奇曾经反复调查研究的地方———中央红军被服厂第二分厂旧址

1934年8月,国民党军6个师和1个炮兵团进驻连城的朋口,向中央苏区的东大门———长汀松毛岭逼进,敌军先头部队已进驻温坊,有进一步向汀州逼进的态势。为保卫汀州、保卫瑞金,中革军委调遣中央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共2万多人,在朱德统一指挥下,于9月初成功采取运动战术夜袭温坊,消灭进驻在温坊的国民党军许永相旅和一个团共4000余人,温坊战斗大获全胜。国民党军在温坊战斗失败后,蒋介石恼羞成怒,枪决了从温坊战斗只身逃回的旅长许永相,师长李玉堂也由中将降为上校,又调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取代蒋鼎文加强东路军指挥力量,重新调整进攻部署。

9月11日,红一军团奉命调回江西兴国作战,朱德与周恩来致电罗炳辉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驻守松毛岭,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刘少奇领导的福建省委奉中革军委关于“汀州十月份不能丢”的命令,组织福建军区从长汀、上杭动员2000余名新战士补充到红九军团。9月24日,国民党东路军组织了3个师,配备从南昌调来几十架德制“黑寡妇”轰炸机、战斗机及大炮向松毛岭发起猛烈进攻。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福建军区组织的数以万计的地方武装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空前的激战。

在松毛岭阻击战中,长汀军民表现出空前的战斗激情。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刘少奇调动地方武装、组织成千上万担架队、运输队、看护队、洗衣队和慰劳队全力支援红军力抗强敌,在敌人进攻沿线或帮助修筑工事,挖战壕、埋地雷、打竹钉,设置障碍物;或帮助抬伤员、运物资;或送饭送水,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誓与阵地共存亡。9月28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撤出战斗集结待命,红二十四师坚守松毛岭继续阻击强敌。

正当战局形成对峙状态的关键时刻,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将1600余名经过4个月训练的新战士从长汀濯田送往钟屋村,支援红九军团重新投入战斗。据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九月东路军第三纵队指挥李延年,率6个师进攻汀连交界之松毛岭,先是红军总司令朱德督重兵驻守,防御巩固。至是东路军用飞机大炮猛烈攻扑,红军败退。是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此后东路军渐向汀地推进,而钟屋村,而南山坝,而河田,兵力所及辟公路以利运输,筑碉堡于要隘以资防守。”

10月初,刘少奇奉命作为中央代表与红九军团从长汀出发开始长征。红二十四师奉命留守苏区,并担任东线阻击任务,与福建军区、长汀红军游击队一道,在百叶岭、牛岭等地巧妙地布置地雷阵和竹钉阵,开展阻击战、游击战,给前锋敌人以沉重打击。所以,国民党只能五里一堡、一天几里向中央苏区推进,直到11月1日才占领长汀,11月10日进入瑞金,推迟了国民党军队占领汀州的计划。为主力红军长征的准备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以身作则省粮食:筹粮筹款保军需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主力红军损失惨重,中央苏区大面积丢城失地。而“左”倾错误执行者仍然不总结经验教训,还要动员一切力量与敌人拼消耗。在国民党重兵压境,不断向苏维埃中心区域迫进的情况下,整个苏区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给养极端困难。

1934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信,要求“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刘少奇到任福建省委书记后,处处以身作则,采取征发、借谷、带头开展节省运动等办法收集粮食。为完成筹粮的艰巨任务,他号召后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节省三升米支持前线。他倡议将省委机关大锅饭改为饭箪蒸饭。每人发给一个饭箪,每人每餐定量煮饭,包上挂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竹牌,吃饭时各人取各人的饭包,称之为“包包饭”。

一次,机关工作人员在吃午饭时不见刘书记的踪影,起先大家以为他有事先吃了饭,一问炊事员,才知道刘书记为了节约粮食,一天三餐改为两餐。这消息一传开,不仅推动了全省节约粮食、支持前线工作,而且成了广大干部、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作战的强大精神力量。7月22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60万担及征收土地税的决定》。刘少奇领导福建苏区人民再次开展收集粮食的突击运动。据《红色中华》报道:长汀县30954担,兆征县20504担,汀东县16259担,全部都超额完成计划,全省共超过原定计划1万多担。福建苏区人民还组织了运输队,抢运粮食到指定地点。由于后勤工作做得好,松毛岭保卫战时,红军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在筹粮的同时,刘少奇还领导发动福建苏区人民积极筹款,收集军工生产原料,编织草鞋等。兆征县在7月份便筹款17000余元;长汀县的赤男区一次就编织了1700余双草鞋;福建苏区各地的工厂也加紧生产,日夜赶制军需用品;长汀红军斗笠厂9月份产量超过了20万顶,中央被服厂长汀第三分厂工人们每天加班2个小时,生产了大批军用被服,确保红军战略转移需要。其他如长汀硝盐厂、四都兵工厂均日以继夜地开足马力生产,为红军提供了大量军需用品。长征前夜,红九军团在汀州休整时,领取了大批军用物资,保证每个红军指战员领到一套斜纹布漕棉衣、夹被、鞋子等。

1934年9月下旬,在第五次反围剿陷于被动、屡遭失利,苏区逐渐缩小,红军准备战略转移前夕,刘少奇在福建省委驻地梁屋头村主持召开福建省委骨干会议,对主力红军转移后,如何坚持游击战争作了部署:一、加强独立领导,划小行政区,准备在被敌切断联系时能独立作战;二、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三、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准备转入地下斗争;四、加紧运粮到汀瑞边界,准备坚持游击战争;五、继续深入开展肃反工作,纯洁革命队伍。

为提早做好到长汀四都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准备,刘少奇还亲自组建了一支由30多只木船,80多人、40多杆枪的河流游击队,将宣成、涂坊、三洲各区的粮食从水路运输到濯田,然后运输队肩挑到四都。河流游击队和运输队经过2个多月的奋战,共抢运了20多万斤粮食到四都,使四都山区成为红军坚持游击战的大本营。

伟人风骨耀千秋。今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长汀人民不会忘记他的丰功伟绩。长汀老区人民深切缅怀刘少奇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牢记宗旨、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贪污必肃、刚正不阿的崇高风范。10月8日,长汀县举办了“刘少奇与红军长征出发地”座谈会,组织编纂《刘少奇与长汀》专著,并对刘少奇同志旧居进行维修,开设陈列展览,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薪火不息、代代相传。□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