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春
在中国古代,工匠操作大都“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使用“矩、规、绳、水、垂”之法,以为技术之标准,俗称“百工五法”。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里就有“匠人营国”的说法。可以说,匠人曾经是古老中国技艺发展的支撑。
木匠,民间称木匠为“八大作之首”(木、石、泥、画、油、漆、竹、扎,被称为“八大作”),立梁架檩、盖房建屋都有木匠“领作”。木匠还分“大木作”和“小木匠”,也称“粗木匠”和“细木匠”。细木匠主要以门窗箱柜等制作和雕刻为主,粗木匠主要以制作车篷、梁檩等大件用具和建房材料为主。木匠经营大都是应户主之约,上门为其制作物件。
宁乡山多石头多,石匠也多。在一些集镇多有从事碫碑、碫磨和经营建房用料的石匠。以前碾场用的石磙、盖房用的石料、门墩,生活用的石碾、石磨,都要用到石头和石匠。所用工具十分简单,仅有锤头、凿子、石钻等。大屯营镇、玉潭街道等地的碫碑生意至今仍然很兴旺。
泥匠,俗称“泥瓦匠”“泥水匠”,居八大匠作之三。泥匠的工具有瓦刀、泥抹子,以及拐尺、五尺、吊线等,活动于乡间的泥匠多与木匠合伙,为人修房盖屋。泥匠领头的叫“掌尺”或“工头”。泥匠组班多是两个匠人带一个徒弟,俗称“一工二作”。上工前,徒弟将所用之物准备停当,干活时,匠人一呼即应,要啥给啥,故有“匠人上了墙,好似小官升了堂”之说。
纸扎匠,上世纪50年代前遍布城乡,主要经营祭祀用品,诸如花圈、纸马、纸车、童男童女、灵楼房屋、金山银山等。50年代后,废除封建迷信,该行业渐渐消沉,文革期间几近绝迹。80年代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所作之物品更是精美。特别是冥币的制造,图案艳丽,是以前手工制造无法比拟的。
油漆匠,民间的油漆匠有专业的,也有木匠兼作的。其经营多是直接到户主家,因其计酬较高,所以有“木匠干半年,漆匠来收钱”之说。油漆匠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主要有刷子、刮刀和盛漆、调漆的小桶。上世纪50年代之前,桐油多为贫穷人家装饰木器家具之用,富家用者较少,故说“穷油富漆”。上世纪70年代后,大多改用清漆和树脂漆等,颜色也有了很多种,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编织匠,编织条编和草编、竹编等。民间的编织为农闲兼作的季节性副业,许多地方家家可见,是一些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俗话说“编框窝篓,养活几口”。条编是用荆条、簸檱柳、白蜡条等为原料,编制簸箕、笸箩、篓、荆笆、篮子、箩头等生产生活用具。条编讲究起底和扭沿儿,特别是扭沿儿,十分有讲究。流沙河人编织的簸箕、笸箩,青山桥人搓的草绳、编织的床席,黄材人编织的竹藤椅都很有名。在上个世纪70、80代前,花明楼的棕编曾十分有名,在花明楼镇杨林桥一带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棕制品作坊数十家。
铁匠,是最常见的手工行业之一,俗称“打铁的”“开红炉的”。以前,民间很难见到机制铁具,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铁器,多是铁匠所制。民间认为打铁和开药铺一样是一个好生意,所以说“开过药铺打过铁,什么买卖都不热”,很多乡镇村庄都有盘炉从业者。朱良桥乡兴桂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铁匠组的组名,这里曾经就一个铁匠铺挨着一个铁匠铺,炉火从未间断过。
民间各个行业的匠人,都十分重视技艺的传授、师承和创新。学习某种技艺者,多从小开始,一般由家长寻师,或自选,或经人说合。在征得师傅同意后,择定良辰吉日,举行拜师仪式。拜师者,先向行业祖师磕头,如木匠、泥水匠拜的是鲁班,铁匠拜的是老君等,然后向师傅行礼,师傅接礼后便为师徒。学徒一般为三年,学徒期满谓之“出师”。出师后,学徒在节日,要备礼前往相贺。师傅如有什么困难则极力相帮,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故民间有“师徒如父子”之说。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