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育端水给坐在床上的公公吃药。本报记者 段华良 摄
□ 本报记者 段华良 通讯员 欧有才
“您慢点,别烫着了。”近日,记者在东湖塘镇麻山村刘家湾组李巧育家,看到她正在端水给坐在床上的公公吃药,听她温声细语地说道。年过八旬的老人把药放进口里,接过水,仰头吞下去后,直夸:“巧妹子人好,菜也做得特好吃,我住在这里特安逸。”自1988年以来,带着一颗善良的孝心,30年如一日,尽心尽力,赡养婆婆、公公,为老人端茶送饭擦身,从无怨言。同时,她对邻里孤单老人嘘寒问暖,送去关爱。特别是今年9月初,她救起一位80多岁欲轻生的老人,其家人得知后,感激不尽,塞一大叠钞票给她,她谢绝了好意。李巧肓几十年善待、关爱老人的故事,在靳江河畔传为佳话。
“住巧妹子这里好些,到哪家都不去。”
1988年2月,李巧育与丈夫钟明星谈对象时,有人劝她,钟家兄弟姊妹多,家里穷,母亲是精神病患者,经常打骂人,父亲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干重活。李巧育为了追求心中的爱,毅然决然踏进钟家门,为钟母梳头洗脸,洗衣做饭,凡事争着干。次年正月,她与钟明星正式结婚。婚后,主动承担护理公公婆婆的责任。
婆婆患精神病多年,整天在家里吵吵闹闹,搞得家人远远地躲着她。
“婆婆得病后,一不如意就骂人。”面对这种情况,李巧育从来不向别人抱怨,“我就是假装没听到,继续做自己的事,把婆婆照顾好。作为钟家儿媳妇,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下去。”她不但不躲婆婆,还亲近她,用语言去开导她,细心照料她。久而久之,婆婆竟然不再吵骂这个儿媳,一直到婆婆去世。钟家人多屋少,李巧育与丈夫一道,勤俭持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先后扶持弟妹成家立业。
2003年初,钟家兄弟商定,每年轮流赡养年近七旬的父亲,首先从钟明星家开始。一年后,钟父不愿再去其他儿子家,在钟明星家一住就是15年。15年间,公公每生一次病,李巧育就去请当地医生,或及时送医院,病床上端茶喂饭,细致入微,每天跟公公聊天。公公常说:“住巧妹子这里好些,到哪家都不去。”
“谢谢你救了我妈的命!”
自李巧育嫁到钟家后,有好的东西总不免要和左邻右舍分享。特别是近几年来,年轻人大多外出挣钱,把老人留在家里。李巧育一有空闲,就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独居老人李瑞英,现年84岁。2005年,她独自一人回娘家麻山村刘家湾组安度晩年。李巧育得知老人生活起居不便的情况后,主动前去照料,一干就是10多年。
邻里一位老人,儿子娶了外地媳妇,由于家穷,儿媳妇抛下一个3个月大的女儿,一走了之。因为家庭贫困,孩子长期营养不良,不断生病,一旦生病,李巧育无论白天还是半夜,都帮该老人带孩子进院看病。
今年9月初的一天凌晨5时,李巧育突然接到组里82岁老人唐某太电话,对方声称要寻短见。挂断电话后,李巧育意识到情况不妙,翻身起床,连睡衣服也顾不上换,骑上摩托车直奔唐某太家。打开门进去,发现唐某太把头部浸在一口大水缸中。李巧育急忙救出后,发现唐某太已经奄奄一息。她急忙打电话叫家人来帮忙,请来医生救治,最后终于转危为安。唐某太儿子从外地工作回家,感激不尽地说:“谢谢你救了我妈的命!”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