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潭街道扶贫办主任刘武(左)在和贫困户杨爱连耐心讲解扶贫政策。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段华良)
“刘主任,自家做的一点点茶叶,您带回去吃吧”。62岁的肢体残疾人士杨爱连,拿着一小袋茶叶,颤抖地塞到玉潭街道扶贫办主任刘武手中。“不要呢,您自己留着吃吧。”当刘武坚决不收时,杨爱连态度却十分坚决:“帮我一年多哒,从没吃过我一顿饭。你要我怎么办嘛?”刘武没办法,右手接过茶叶,左手快速地把200元钱偷偷塞到杨爱连的上衣口袋,转身上车离去。这是记者近日在玉潭街道茆田社区贫困户杨爱连家看到的真实一幕。
A细心 潜心入户忙走访
2016年,刘武被组织安排到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玉潭街道茆田社区、沩山乡沩山社区,成为贫困户包联干部。他对帮扶工作铆足了劲,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为帮扶对象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要想真扶贫,就得真懂扶贫。刚接触到扶贫工作,为了吃透扶贫政策,刘武大量学习各级扶贫文件和会议精神,群众一问他张口就来。为了掌握好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做到针对性帮扶,刘武一遍遍走访贫困户,唠家常,宣政策,了解实际情况,认真记录,认真研判。
“嘿嘿,这是刘主任送给我的轮椅呢,坐着出门可方便了”。独自居住的杨爱连坐轮椅上,拍着扶手把告诉记者,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已严重畸形,有时候一痛起来,几天下不得床,脚一着地就钻心疼痛。去年12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时,被上门走访的刘武看到,悄悄给她买来了轮椅和坐便椅。
就这样,刘武成为包联贫困户家里的常客。包联的贫困户也把刘武当做亲人一样,都爱和这个积极、勤快、热情的年轻人打交道,还会拽着他的手,卖力留他在家里吃饭,就连家门前的大黄狗听到他的声音也会迎上来。
B用心 谋定帮扶新思路
刘武在扶贫办工作微信群里永远是最活跃的一个,每每看到工作微信群、一些公众号里不断刷屏的最新政策、扶贫典型经验、各种扶贫新思路等,都被用心的他一一收藏、记录。在摸清底子、吃透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刘武深入思考,针对各户制定专项帮扶计划。
刘继良,沩山乡沩山社区金城将军组人,一家4口人,原本经济来源全指望他一人外出务工。2016年,48岁的刘继良突遭车祸,造成右腿残疾,且留下严重后遗症,只能在外做保安维持生活开销。2017年,刘继良因工负伤,经济来源彻底断了,加之妻子也患有疾病,孩子上学需要费用,生活的困境一度让这个家飘摇不定,家人情绪也郁郁寡欢。
刘武看到眼里、急在心里,经常通过多方走访、电话调查等手段了解刘继良因工负伤的具体情况,自己钻研《劳动法》,通过走司法途径为刘继良争取到了18000元失业金。今年,刘继良身体好转,刘武又多方联系介绍刘继良到双凫铺镇陆戈鞋业上班。
刘武帮扶的这两年,为贫困户跑前跑后报销医疗费用,带他们乐享家门口的健康诊疗,帮他们寻求发展的路子,千方百计调和他们家人的矛盾,让他们享受政策福利,帮助孩子办理营养餐补助,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这一切,让贫困户心生感激和生活的信心。
如今,他帮扶的贫困户都生活稳定,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C真心 当好群众贴心人
刘武说,他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坚信,今天只要干了一件为群众的事情,他就对得起自己。哪怕跑一个单位咨询办理一件小事情,他也认为值得。正是这份真心,让他时时处处都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玉潭街道办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刘武是个思想意识好,工作业务强,任劳任怨的人,善于总结,每月都有计划安排,每阶段都有工作总结安排,总利用周未去督查,走访贫困户,连续六年没休过年假,是个典型的拼命三郎。在他带领的玉潭街道扶贫办连续二年在扶贫绩效考核中获得市里第一。
刘武就这样脚踏实地走在扶贫路上,帮着包联贫困户解着一个又一个的疙瘩。贫困户瞅着他的劲头,干得更卖力了。
“帮扶工作很累很苦,但值得。虽然他们已经生活稳定,脱贫致富的路还很长,我还要继续陪他们走下去。”对于之后的帮扶工作,刘武这样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段华良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