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以此为标准设立“中国医师节”,今年8月19日是首届中国医师节,为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钻研医术,弘扬医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推进健康宁乡建设。按照个人申报、群众推荐、所在单位集体评审并公示、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审定的程序,我市评选了5名“宁乡市德技双馨好医师”、12名“宁乡市乡村名医”。本报于今日推出“健康宁乡,医路有你”专版,刊发5名“宁乡市德技双馨好医师”和12名“宁乡市乡村名医”优秀事迹,以飨读者。
德技双馨好医师
【刘涤文】杏林甲子 大医匠心
解放初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当时的宁乡人民医院医疗条件极其落后,医疗设备仅有一台血压计,一台国产显微镜,一台X光机和两个氧气瓶,治病救人犹如天方夜谭,尤其是医疗卫生人才奇缺。这时,一名来自江西的有志青年、湖南医学院的高材生,带着救死扶伤的初心梦想,远离父母和家乡,来到宁乡这片陌生的土地。从此,宁乡医疗卫生行业有了第一位大学生。而他一呆,就是一辈子。他就是宁乡市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82岁仍坚守一线坐诊的刘涤文。
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率先在宁乡开展了内科专业领域的肝穿、骨穿、心包穿刺、心电图检查、骨髓细胞检查,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新技术,为百姓解除了病痛而广受赞誉。他年纪轻轻,就担任了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学术带头人,成为了宁乡内科专业的学科创始人,是宁乡医疗卫生系统第一位正高级职称的主任医师。从普通医师到内科主任,从临床一线转入管理岗位,刘涤文锐意创新,殚心竭虑,为宁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80年代初,刘涤文走上了院长岗位,他在全省首次推行二级聘任制,竞争上岗,优上劣下,干职工个个创优争先;实施优化劳动组合、强化科技兴院,聘请专家、教授来医院查房讲课,指导手术;派人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全省及全国学术会议,严格考试考核,优厚引进人才,扩展新业务新技术。这些,让医院的医疗质量改天换地。
他又在省内率先实行经济目标管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经济基础雄厚,让医院得以快速发展,湖南省医院经济管理交流会在这里召开。这些,让宁乡人民医院在全省声名鹊起。
他力推建立建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罚分明。这些,让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所有的这些,让宁乡人民医院“脱胎换骨”,成功获评“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
从意气风发到华发满头,从青年才俊到杏林长者,刘涤文引领宁乡市人民医院进入了新的时代,见证了宁乡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他是老一辈宁乡名医和知名专家的代表性人物。
杏林甲子,大医匠心。刘涤文是宁乡医师的杰出代表,他是宁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践行者,引领着代代宁医后辈,开创着健康新时代!
【赵卫平】六百个孩子一个妈
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副部长赵卫平,33年来风雨无阻坚守在妇幼保健第一线。2001年,当赵卫平面对一个脑瘫患儿束手无策的时候,看着孩子母亲无助的眼神,赵卫平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儿童健康成了她人生最大的牵挂。
于是,赵卫平主动请缨到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学习脑瘫康复技术。两个月的时间里她瘦了一大圈,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就这样,“女汉子”赵卫平历尽艰辛,开创了宁乡儿童康复工作的先河,一个满载孩子希望、成就家庭幸福的生命之舟——小太阳早教保健中心暨智障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温暖起航了!
小宇出生时患双上肢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双上肢肌肉萎缩,不能弯曲,睡觉时双手不能平放,并且吐词不清晰,不能与人交流,辗转北京、省城等多家医院无明显好转。2017年经其他家长介绍,来到宁乡市妇幼保健院,赵卫平连续几天挑灯夜战,研究治疗方案,每天上百次不厌其烦地对他进行各种康复治疗,在她和同事的精心呵护下,小宇不仅能拿勺子吃饭了,而且能与人交流,甚至能握笔画一些简单的画。
每一名脑瘫儿童,赵卫平都抱过、带过、训练过,而自己的父亲因病重住院,她却因为儿童健康普查吃住在农村近6个月而没能照顾一天。就在她想在第二天去看望父亲的当天晚上,父亲不幸离世,父亲临终前她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遗憾永远留在了她的心中。她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
2001年,她大胆引进专职教师,采取医教结合的模式治疗智障脑瘫儿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康复中心成为了湘雅二医院“婴儿智力开发研究服务基地”,被长沙市、宁乡市残联指定为残疾儿童康复定点单位。2010年至今,康复中心承担了“中国残联0-6岁儿童肢体和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及“湖南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工程,每年为100多名脑瘫及智力低下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治疗。孩子们在赵卫平团队的精心呵护下获得新生,好转率达98%以上。她总说:我和同事的付出换来六百多个家庭的幸福,再苦再累也值得!
如今,55岁的赵卫平依然奔波在儿童保健康复一线,用执着与坚定护佑着祖国的花朵美丽绽放,实践着一名新时代医生的无悔追求,生动地诠释着一名“白衣天使”的真情大爱和时代担当!
【姜尚萍】光明天使 绽放“睛”彩
姜尚萍,宁乡市中医医院眼科主任。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她知道无法用双眼感受生活的痛苦。35年来,她把全部精力用在了防盲治盲工作上。她的身影每天六点半准时出现在病房,深夜亮灯的是她的诊室。“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是姜尚萍最大的愿望。
她走遍了宁乡的29个乡镇,每一个村组都有她开展眼健康普查和义诊的身影:总行程6000多公里,磨破了100多双鞋,50万双眼睛曾与她对视,免费为80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手术……她像一捧泉,用仁心仁术滋润着干涸的眼;她像一团火,用大爱温暖着孤独的眸;她更像一束光,用责任和担当照亮患者前行的路。
2004年,当时的张俊还是宁乡五中的一个学生,姜尚萍带领团队在义诊时注意到矮小瘦弱、穿着破旧的他患有高度近视、弱视等眼疾,再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失明。但孩子家庭贫困,母亲患有侏儒症,父亲长期体弱多病,姜尚萍立即决定减免张俊的所有诊疗费用,直到他康复;与此同时,她还担负起了张俊的学费,供他读完大学、直到参加工作。
2011年,夏铎铺的易奶奶身患眼疾,家里还有三个智障儿子。姜尚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不仅为身无分文的易奶奶免费治好了眼病,工作之外她还多了一项“特殊任务”——照顾易奶奶的三个智障孩子,到今年已经整整7年。在他们心中早已把姜尚萍当成了自己至亲的人!
姜尚萍博采众长,医术精湛,先后师从于本地名老中医谢康明、湖南省眼科名中医文日新和给毛主席做过白内障手术的国医大师唐由之,传承古今中医大家“标本缓急”的衣钵,潜心配制了“化障丸”“清肝明目胶囊”“荠菜明目合剂”等特色中药制剂,创造性地利用中医药特色治疗各种疑难眼疾,几十块钱的中药替代昂贵的进口药治疗眼病,效果很好,也为患者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她也因此成为了患者生命中拨开阴霾的“光明天使”。
2017年8月17日,姜尚萍作为湖南省唯一一位中医眼科代表获评全国卫计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领奖回到宁乡的当天晚上,她还为救治急诊病人加班到了凌晨1点……
“尚有乘桴无限意,萍飒风池香满船。”姜尚萍,这位博爱的“光明天使”,用仁心妙手擦亮无数病人的心灵之窗,她的感人故事因执着而绽放“睛”彩,因无私而彰显名中医的至上追求!
【文党英】平凡的坚守
文党英是我市西部青山桥镇田坪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田坪村属于典型的山区,这里群山叠嶂,山高路陡,全村700多户人家,2000多人散居在群山之中。文党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一直工作在这里。她15岁拜师学医,18岁开始担任乡村医生,至今已有38年。她,没有什么轰动的大事迹,却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30多年默默奉献,淡定从容,瘦小的身躯成为大山里担负父老乡亲健康的脊梁。
30多年来,文党英不论白天黑夜、路程远近,还是刮风下雨,坡陡路滑,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一声招呼,她都立即出诊,从不耽搁。逢年过节她顾不上和家人团聚,多少次回家途中饿晕在路上,多少次骑车摔倒在路边,满身的伤疤印证着文党英的艰辛和付出。为了百姓的健康,她穿梭于崇山密林,行走在田埂小道,走遍了山村的沟沟坎坎,药箱换了一个又一个,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当青春逝去,华发丛生,她没有华丽的口号,只知道自己是一名乡村医生。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乡亲们的健康大于天!
全村人的健康她时刻都挂在心头,谁家的媳妇要怀孕了,该服叶酸了;谁家媳妇怀孕几个月了,该做什么检查了;谁家的小孩多大了,该接种什么疫苗了;谁家老人有高血压、谁家的老人有糖尿病,吃的什么药,什么时候该上门量血压、测血糖了。文党英心中都清清楚楚。
在农村,病人赊账是常事,有时一连几年都收不回药费,多年来,文党英出诊6万多人次,没收过一分出诊费,没付帐的处方单集了几大本,免去的诊费和药费加起来有二十多万元。对此,文党英常常是淡然处之:“乡亲们都不易,还不还都行,有钱了就还,没钱就算了”。2011年6月,文党英的丈夫因意外去世,巨大的打击和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侍奉白发双亲、抚养一双儿女,最困难的时候,两个孩子的学费都是借来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苦。即便如此,她也从没想过去收回赊欠药费。她家里至今仍雷打不动地存着一千块钱,再难的时候她也没动过,因为那是把急症病人送到医院的救命钱。在她诊室的墙上,挂满了一面面锦旗,上面简单的话语,饱含着村民对她深情感激的。
乡村医生平凡而清苦,文党英30多年无怨无悔的坚守,全心全意的付出,用仁心仁术,“治小疾、防大患”,“积小善、成大德”,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感动天地的医路之歌!
【戴建锋】守护心灵的导师
戴建锋,宁乡市精神病院的一名医生。从踏进医院大门时的忐忑恐惧到现在宁乡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翘楚,20年来,他一直用爱心书写青春,始终把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当作人生的使命与责任。
在精神科工作挨打挨骂是常事,有的满身伤痕,有的受过重伤甚至残疾。2008年,戴建锋的同事吴雄新、王正均被患者用刀刺成重伤,2015年何剑被患者殴打致左眼视网膜脱落,2018年姜鑫被患者殴打致颅内出血……而戴建锋也经常遭受病人的拳打脚踢,手抓牙咬,吐口水……整日面对思维混乱、焦虑恐惧、行为怪异、冲动易怒的病人, 20多年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戴建锋毫无怨言,依然细心呵护着这个可怜又让人心疼的“特殊群体”。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无法完成。为了照顾好他们,戴建锋和其他医护人员每天为病人喂饭、洗澡、换衣、处理大小便,经常为他们剪指甲、理头发,反复和病人沟通,给予有效的治疗,像照顾婴儿一样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障碍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智力、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早在2002年,戴建锋就发起成立了宁乡首家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那些高考学子和遭受家庭变故而产生焦虑、恐惧、 压抑等心理障碍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悲痛,戴建锋主动申请加入湖南省红十字会紧急救援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惜别身怀六甲的妻子,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
灾区没有电,他和队友黑暗中辗转多个救援点为灾民走出心理阴影、重建生活信心而劳碌奔波。在那种炼狱般艰苦的环境中,戴建锋和队友把凉水泡面当做人间美味,在干燥的土地上睡上一会儿也成了奢望。风里、雨里、泥里穿梭,黑夜、废墟、哭喊中坚持,看到灾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戴建锋的心里才宽慰了许多。
多年来,戴建锋还坚持利用休息日义务帮助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为特殊学校的老师和残疾儿童免费开展心理学讲座,这些付出虽然细微,但汇聚在一起,却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让家庭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
作为一名医生,戴建锋没有惊人的壮举,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用爱心、恒心和责任心,倾其所能,用爱守护,让精神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践行着在党旗前立下的不悔誓言!
本版文字撰稿:本报记者 刘淑兰 段华良 摄影:唐梽清
乡村名医
陶治平 横市镇卫生院院长,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陶治平,1973年出生,1995年参加工作,擅长脑血管、周围神经系统、癫痫等疾病诊治及脑卒中后神经康复。二十年来,扎根基层,职称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职务从科室主任到业务副院长再到卫生院院长,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动,他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急。今年4月份,横市镇铁冲乡一高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后遗症,在住院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他守在病房72 个小时和当班医师一起同吃同住,病人终于转危为安。身为康复科学科带头人,他将科室发展为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和疼痛康复为主的特色专科,治疗效果明显,深得患者信任。
熊志安 老粮仓镇卫生院副院长
熊志安,1984年出生,2008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多次在二级医院麻醉科、急诊科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洗胃、清创止血骨折固定,对危重病监护和救治转诊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从2008年到老粮仓镇卫生院,整整十个年头,一年365天,他全休不超过10天。也因为这样,他回家的日子少之又少,他说幸好父母身体还好,暂不需要照顾。他说他的血脉已经融入老粮仓这一方热土,村民信任他,他也把老百姓的健康系在心头,把人民的嘱托践行在救死扶伤的征途上。他说既然选择了医疗行业,就注定了一生的平凡与奉献。只要病友平安,只要不给医院丢脸,再苦再累也不悔!
曾建光 大成桥镇卫生院副院长
曾建光,1971年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他是一名普通的骨伤科医师、也是一名业务院长。大成桥卫生院医护人员短缺、业务工作繁忙,他没有退缩,始终坚持“干在一线”。不管风吹日晒、 不分昼夜为病患服务。他坚持“干在一起”。事事亲临,没有抱怨、没有懈怠、更没有退缩,不仅获得病人信任,也赢得同事深深敬佩。他坚持“干出一流”,刻苦钻研医术、擅长运用中医治疗骨伤疾病, 特别是其独特的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胫腓骨骨折、关节脱位等,在骨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应用中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治愈的成功率,守护着当地群众的健康。
唐学军 双凫铺中心卫生院副书记、副院长、纪检组长
唐学军,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20多年来,一直扎根基层卫生院,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特别是用中医治疗皮肤病、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综合症等疾病有独到之处,凭着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今年3月,唐学军受组织选派到流沙河镇扶冲村担任第一书记。自驻村工作以来,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3月到7月,短短五个月,全村82户贫困户,他户户亲自上门,耐心沟通了解各家情况,为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而努力奔走。家有老弱病残的更是得到了他的特殊关注,一次又一次上门义诊,自掏腰包送医送药,赢得了扶冲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易建华 喻家坳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易建华,1972年出生,1996年参加工作,本科文化,执业医师。中共党员,身为院领导的他坚持门诊坐诊,关心群众疾苦,近年为困难病人垫付医药费2万余元。喻家村的王四杰老人,患COPD、肺气肿、心功能Ⅳ级,长期卧床在家。易建华每周至少2次上门看病,送药,几年来从未间断。湖溪村的谢干才老人,长期患病,家庭困难,易建华为他垫付住院费用,送饭送水。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易建华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一个“学历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亲人”的好医生。同时,他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建立中医药综合示范区,2017年收入达200多万元,促进医院的学科发展。几年来共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三十多面。
周雪红 城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副主任
周雪红,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1998年参加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乳腺增生、急慢性荨麻疹,具有独特的疗效;并推崇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调节阴阳,防病治病,治疗亚健康人群,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用最大的努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她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最基层医疗岗位上默默倾注,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满腔的热忱和耐心,对待病人如亲人,为病人除疾祛病;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深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接诊的病人达到5万余人次;她多次受到主管部门的表彰,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全市先进个人”“市青年岗位能手”,为城郊街道居民的健康默默地奉献。
周亚龙 玉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周亚龙,1961年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在近35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不忘初心,根植基层,每年门、出诊万余人次。善于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治疗患者各种常见病和较多疑难杂症。对待患者从内心去关怀,从医几十载遇到残疾贫困患者坚持自掏腰包从不收费之原则。凭着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全身心的付出,高度的责任心和浓浓的爱心,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行医三十余载,从不为金钱所动,从不做违规违纪之事,不拿病人“红包”,几十年来未发生医疗事故,以一腔热血和奋发进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疗卫生工作者执着、敬业、奉献的精神。
杨正奇 资福镇卫生院综合科门诊医生
杨正奇,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对心脑血管病诊治有独特疗效。始终关心病人的疾苦,视患者为亲人,坚守“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的理念;坚持因病施治、对症治疗,千方百计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对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总是伸出援助之手。病人就是他的亲人,救死扶伤就是他的使命,只要病人需要,赴汤蹈火他都在所不惜。他的生活没有节假日,只有付出,没有索取,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多次为贫困户垫付医药费和住院费,每天坚持上下班开车接送病人,近十几年来为贫困户、养老院老人、贫困学生、乡村公路建设捐款达5万余元,被当地群众誉为老百姓放心的“车夫医生”。
林珊程 白马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林珊程,1968年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在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肾输尿管结石、带状疱疹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坚持以院为家,天天坚守在工作岗位,年接诊12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400余人次。担任乡村医生21年,共诊治病人二十万余人次,出诊近一万人次,从未收取过患者一分钱诊费,给当地群众直接减免诊费数万元。为巩固基层卫生网络,保障一方百姓健康安全做出了贡献。2015年担任白马桥卫生院业务副院长以来,卫生院业务收入年年增长,由2015年600多万到2017年近千万,且在此期间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
张宁湘 道林镇卫生院内科主任、院委成员
张宁湘,1970年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主治医师。自参加工作20余年以来,一直扎根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凭着他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对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面神经炎等疾病具有独特治疗效果,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担任道林镇卫生院内外科主任以后,他带领全院医师以三基临床技能、理论、病历为抓手,狠抓医疗技术,道林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有了大的飞跃,特别是内科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技术达到了县内医院先进水平。道林镇卫生院多次获得县、市三基技能竞赛一、二等奖。
李鹤松 灰汤中心卫生院中医骨伤科主任
李鹤松,1965年出生,1996年参加工作,人称“湘乡李法师”。祖籍湘乡金薮乡,家族中有多位在当地享有盛誉的骨科医生。李鹤松自幼耳濡目染,随父亲学医,掌握了一手过硬的骨科本领。年门诊人次15000人次左右,以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内服外敷为主要疗法,结合现代手术方法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痛苦小、费用低、恢复快,累计诊治患者约25万人次,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乡村名医”。在行医生涯中,他始终把医德作为医生的灵魂,对待病人如同亲人,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接诊病人。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不仅尽量帮助他们减免医疗费用,甚至主动为病人垫付资金。几番风雨,几度春秋,他在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用一片丹心,满腔热情,把无私的爱献给患者,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感情的纽带。
贺余 回龙铺镇卫生院中医主治医师
贺余,1974年出生,从医十八年,以饱满的工作态度热情,关心体贴群众。他擅长运用传统中医中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为群众治病;他工作认真扎实,用药谨慎,十多年来从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他勤学苦钻,自费到湘西拜湘西名医李仕平为师,苦学古中医点穴疗法,专攻中风偏瘫类顽疾治疗。他利用深厚的传统中医学功底,不断地从各种传统中医学经典里汲取营养和受到启发,融会贯通,几年来,数十名中风偏瘫患者通过其点穴治疗又重新站了起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现在,市内外众多的患者纷纷慕名前来诊治,贺余也赢得病患们的肯定和赞誉。他淡泊名利,有着较高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多年来一直在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岗位默默奉献着,一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业务水平也大幅提高,提升了当地老百姓对医院的满意度。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