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大道与天通,一瓣心香在望中。堪笑凡胎朝佛祖,座前佑得几人红?题回龙山王超群
宁乡市的沩江中游,有一座回龙山,在平畴绿野上拔地而起,凭借山势如青龙奔腾向西,曲折迂回,有"回龙望祖"之势而得名。晚清重臣左宗棠亲题“南楚灵山”,作为它的开山门楹。回龙山主峰海拔365米,三面峭崖一面陡坡,山势奇特,在丛林峻岭间,各类药草生长其间。
回龙山村,回龙山的山门之所在,是她上山的必经之地。前山的盘山梯路,是一条千年古道,全长640多米,沿途古树交荫,山间风响泉鸣。
喻文定,双凫铺镇人,从小生活在回龙山脚下,三代从医。在当地,喻氏一族的医术远近闻名。经由她们祖孙三代研制改良出来的喻氏凉茶,更是家喻户晓。喻文定从小就跟随父亲找寻着各类草药。父亲从小就告诫她,为医者从采药到炮制分毫不能有失,才能得一味好药。
临近山顶,有一个簸箕状的盆地,占地百余亩,山中翠竹丛生,常有清风拂面,白云停驻,当地人称它为白云窝,这里就是千年古刹白云寺的所在之处。
白云寺,始建于唐宣宗年间,初名回龙寺,明成化年间易名白云寺,寺中的大雄宝殿和诸天殿,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香烟常年不散,烛光昼夜不绝,形成了“殿宇流光天底下,锺声荡绕白云间”的壮观景象,其声名与南岳衡山媲美,素有“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之美誉。
回龙山的烛,烛色均匀、经久耐燃。这是制烛人左自明祖传下来的好手艺。
香烛里竹签的原料取自白云寺后山的竹林。禅与竹,烛与人,就这样形成巧妙的循环,这是自然之法,在万物之中的流转。
笠樵,白云寺的名僧,他师承名医,擅长辨证施治。沿袭着白云寺的悬壶济世的习俗,笠樵大师佛医结合、扶贫济困、治病救人、慈善有加。
白云寺悬壶济世的传统,沿袭千年之久, 人们点烛还愿的风俗也从未间断,久而久之,寺庙里呈现出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的壮观景象。
凡是名山,必有清泉。在回龙山的后山,有条名为粟溪的清秀小河,汇聚了发源于望北峰与乌牛山的数股泉水,自南往北绕过回龙山,在山下的绿野中留下一道漂亮的弧线,然后一头扎入沩江。在回龙山与沩江之间的村子,就是粟江村了。
朱泽民的家就在这里。他家炸的油豆腐,远近闻名,是村子里的人招待贵客的首选。朱泽民说,他们家的豆腐吃起来口感与别家不同的秘诀,就在回龙山里。在朱泽民经常取水的地方,立着一块天然巨石,有如神女遗世独立,深情注视着山下的粟江村,当地的村民们称它为“观音石”。
传说,观音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因菩萨路过回龙山,看见这里山青水绿,“四面好山环佛髻,一溪寒水照禅心”,菩萨流连忘返,久久不忍离去,便化作巨石,永远驻留在这。
此后,石下有一股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入口甘甜,朱泽民制作豆腐的水就来自这里,这也是他们家的油豆腐好吃的秘诀之所在。
水,是粟江村的命脉之所在,见证着它的历史变迁。在粟溪与沩江的交汇处,曾有一个集市客商云集,热闹繁华,人称粟溪铺。这里地处交通要塞,又因白云寺名闻遐迩,久而久之,粟溪铺成为沩江中游的商贸中心,街面张灯结彩,人喧马驻;港口船只穿梭来往,千帆竞发,粟溪铺成为名山门户、沩江明珠,人称“小南京”。
朱泽民的祖辈也曾在这里开设过油豆腐的店铺,凭借着清香柔韧的口感,风靡一时。后来,由于交通更为便捷,水路已经不是人们通往回龙山的主要通道。粟溪铺的商贸往来慢慢减少,朱泽民家的店铺也搬迁到了别处,粟江村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无论世界向前的脚步蔓延至何方,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无声、四季更迭。这是绵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国度,天与地、人与万物,根脉相连,生息与共。这是流转千年的人们,情与念,家与国,心手相传,血脉相承。祖辈是这样过来的,今天依然如此,静水流深,沧笙踏歌。本报记者 杨旭 整理
编辑:陶湘